农业企业的时代使命
——鲁花助力乡村振兴的实践探索
2023-12-21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刘绍妮 张琳琳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点,是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和农村繁荣的基础。作为农业产业化重要载体的农业企业被赋予了促进产业兴旺,助力乡村振兴的时代使命。多年来,鲁花集团积极进行助力乡村振兴的探索,形成了极具特色的乡村振兴“鲁花样本”。
1986年,莱阳市鲁花植物油厂创建伊始,就开启了服务三农之路。
科技创新产业报国
提升质量惠利民生
创新驱动是企业发展的原动力。鲁花坚持从品种改良到加工生产,用科技力量助推花生产业转型升级。
“一增一减”开新局,培育良种担使命。一增是指培育良种增产增收,推动中国花生产业健康发展;一减是指科技创新压榨工艺,减少食用油用量,倡导居民“少吃油、吃香的油”。“一增”的关键在花生良种。为此,鲁花打响“种子保卫战”。2009年,鲁花成立了农业科技推广公司,联合山东省花生研究所成功研发了一系列“高油酸、高产量、高含油量”的适合国内不同地区种植的花生新品种10多个。目前鲁花的高油酸花生每亩产量是国外品种的两倍,很大程度上保护了农民的利益,推动中国花生产业健康发展。
关键技术立品牌,守护产业惠农户。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的鲁花5S压榨工艺家喻户晓,而这种先进工艺就是鲁花敢于提出“一减”建议的底气。它不但能够保留花生油原有的香味,还能有效去除黄曲霉素。国家对5S压榨工艺进行鉴定后,参照鲁花的工艺,重新修订了花生油国家标准。这对于一家民营企业来讲,是一种莫大的荣誉。
在先进工艺和优质产品的坚实基础上,鲁花积极进行品牌打造。目前“滴滴鲁花,香飘万家”已经成为了中国花生和花生油的代言人。品牌发展使得鲁花企业规模迅速扩大,推动了产业上游育种、种植的不断创新进步,促进了农业产业化发展,助力农民增收,发展壮大花生产业链。
回馈三农增收致富
三产融合共同发展
“产业报国、惠利民生”是鲁花的企业宗旨。农产品种在哪里,鲁花工厂就建在哪里。鲁花集团以花生产业为基础,积极投身园区建设,扎根莱阳,立足山东,走向全国。
坚持做精做细产业布局。鲁花牵头行业优势单位,联合12所大学、9家科研院所、27家食用油生产企业组成国家食用植物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向前延伸良种繁育和基地建设,向后拓展科技研发和品牌打造,进一步放大花生集群优势,推动生产、加工、科技、品牌一体化发展,显著提升当地花生种植规模化、加工集群化、科技集成化、营销品牌化水平,联盟食用油加工总量占国内非外资企业加工量80%以上。
坚持做优做实区域布局。按照山东大花生产业分布,在莱阳、定陶等主产区规划布局4处50万吨食用油加工基地,100万亩花生生产基地,1处科技研发中心,两个营销中心,形成了多条集基地建设、加工研发、产品营销于一体的花生全产业链发展“山东模式”,并进一步将产业模式辐射到全国。目前,鲁花已经在14个省区市建设了22个食用油生产加工基地,带动了多地发展花生标准化生产基地900多万亩,油葵基地150多万亩,并探索总结出了“土地流转有租金、进厂务工有薪金、产品收购有底金、合作入股有红金”的共同富裕“四金”模式,真正实现农民共富、政企共赢。
发挥村企联建优势,共建乡村美丽家园。企业可以发挥村企联建优势,在村庄建设过程中发挥更大作用。依托鲁花集团资源,村民化身食品加工产业专业化工人,小农村通过企业走向了大市场。通过发展联动,实现了资金进村、项目进村、福利进村,走出一条村企共建的新农村建设之路。打造“以企带村、以村促企、村企联建”的新格局。
党建引领赋能发展
产业促农同频共振
山东鲁花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孙东伟说:“鲁花集团发展的根在三农。集团要发展壮大,得扎实做好党建工作、走好群众路线。”在鲁花,企业管理层中九成以上是党员,2/3以上党支部成员为技术或管理骨干,87%党小组长兼任班组长,由党员牵头负责,保障企业生产经营。
为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鲁花形成了一整套制度体系:一是坚持重大事项优先组织党员讨论,提拔干部优先安排党员担任,选聘员工优先考虑党员录用的“三优先”制度。二是设立“党员先锋岗”,优先安排党员负责安全生产、产品质量审验等重点岗位,在公司重要一线岗位、领导岗位基本实现“党员化”。三是鲁花集团的重大决策、重点工作都有党委参与,关键环节都有党员参加,实现了党组织与生产经营有机衔接、同频共振。
通过坚持党建引领,真正将“软实力”转化成了“新动能”,促进了产业发展与农民增收致富。2021年,鲁花集团先后被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
科技支撑,创新驱动,以企业实践助推产业转型升级;产业报国,惠利民生,做活产业扶贫、促农致富的“大文章”;党建引领,赋能发展,实现企业发展与助力乡村振兴的双赢。这就是“鲁花样本”。鲁花集团将一如既往积极承担社会责任,融入乡村振兴大局,行稳致远,不断开创新业绩。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点,是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和农村繁荣的基础。作为农业产业化重要载体的农业企业被赋予了促进产业兴旺,助力乡村振兴的时代使命。多年来,鲁花集团积极进行助力乡村振兴的探索,形成了极具特色的乡村振兴“鲁花样本”。
1986年,莱阳市鲁花植物油厂创建伊始,就开启了服务三农之路。
科技创新产业报国
提升质量惠利民生
创新驱动是企业发展的原动力。鲁花坚持从品种改良到加工生产,用科技力量助推花生产业转型升级。
“一增一减”开新局,培育良种担使命。一增是指培育良种增产增收,推动中国花生产业健康发展;一减是指科技创新压榨工艺,减少食用油用量,倡导居民“少吃油、吃香的油”。“一增”的关键在花生良种。为此,鲁花打响“种子保卫战”。2009年,鲁花成立了农业科技推广公司,联合山东省花生研究所成功研发了一系列“高油酸、高产量、高含油量”的适合国内不同地区种植的花生新品种10多个。目前鲁花的高油酸花生每亩产量是国外品种的两倍,很大程度上保护了农民的利益,推动中国花生产业健康发展。
关键技术立品牌,守护产业惠农户。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的鲁花5S压榨工艺家喻户晓,而这种先进工艺就是鲁花敢于提出“一减”建议的底气。它不但能够保留花生油原有的香味,还能有效去除黄曲霉素。国家对5S压榨工艺进行鉴定后,参照鲁花的工艺,重新修订了花生油国家标准。这对于一家民营企业来讲,是一种莫大的荣誉。
在先进工艺和优质产品的坚实基础上,鲁花积极进行品牌打造。目前“滴滴鲁花,香飘万家”已经成为了中国花生和花生油的代言人。品牌发展使得鲁花企业规模迅速扩大,推动了产业上游育种、种植的不断创新进步,促进了农业产业化发展,助力农民增收,发展壮大花生产业链。
回馈三农增收致富
三产融合共同发展
“产业报国、惠利民生”是鲁花的企业宗旨。农产品种在哪里,鲁花工厂就建在哪里。鲁花集团以花生产业为基础,积极投身园区建设,扎根莱阳,立足山东,走向全国。
坚持做精做细产业布局。鲁花牵头行业优势单位,联合12所大学、9家科研院所、27家食用油生产企业组成国家食用植物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向前延伸良种繁育和基地建设,向后拓展科技研发和品牌打造,进一步放大花生集群优势,推动生产、加工、科技、品牌一体化发展,显著提升当地花生种植规模化、加工集群化、科技集成化、营销品牌化水平,联盟食用油加工总量占国内非外资企业加工量80%以上。
坚持做优做实区域布局。按照山东大花生产业分布,在莱阳、定陶等主产区规划布局4处50万吨食用油加工基地,100万亩花生生产基地,1处科技研发中心,两个营销中心,形成了多条集基地建设、加工研发、产品营销于一体的花生全产业链发展“山东模式”,并进一步将产业模式辐射到全国。目前,鲁花已经在14个省区市建设了22个食用油生产加工基地,带动了多地发展花生标准化生产基地900多万亩,油葵基地150多万亩,并探索总结出了“土地流转有租金、进厂务工有薪金、产品收购有底金、合作入股有红金”的共同富裕“四金”模式,真正实现农民共富、政企共赢。
发挥村企联建优势,共建乡村美丽家园。企业可以发挥村企联建优势,在村庄建设过程中发挥更大作用。依托鲁花集团资源,村民化身食品加工产业专业化工人,小农村通过企业走向了大市场。通过发展联动,实现了资金进村、项目进村、福利进村,走出一条村企共建的新农村建设之路。打造“以企带村、以村促企、村企联建”的新格局。
党建引领赋能发展
产业促农同频共振
山东鲁花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孙东伟说:“鲁花集团发展的根在三农。集团要发展壮大,得扎实做好党建工作、走好群众路线。”在鲁花,企业管理层中九成以上是党员,2/3以上党支部成员为技术或管理骨干,87%党小组长兼任班组长,由党员牵头负责,保障企业生产经营。
为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鲁花形成了一整套制度体系:一是坚持重大事项优先组织党员讨论,提拔干部优先安排党员担任,选聘员工优先考虑党员录用的“三优先”制度。二是设立“党员先锋岗”,优先安排党员负责安全生产、产品质量审验等重点岗位,在公司重要一线岗位、领导岗位基本实现“党员化”。三是鲁花集团的重大决策、重点工作都有党委参与,关键环节都有党员参加,实现了党组织与生产经营有机衔接、同频共振。
通过坚持党建引领,真正将“软实力”转化成了“新动能”,促进了产业发展与农民增收致富。2021年,鲁花集团先后被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
科技支撑,创新驱动,以企业实践助推产业转型升级;产业报国,惠利民生,做活产业扶贫、促农致富的“大文章”;党建引领,赋能发展,实现企业发展与助力乡村振兴的双赢。这就是“鲁花样本”。鲁花集团将一如既往积极承担社会责任,融入乡村振兴大局,行稳致远,不断开创新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