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初中班会 开展好心理健康教育
2023-12-21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徐丽芳
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班华教授在国内率先提出“心育”的观点,主张德育与心育相结合。初中是学生走向高中、大学和社会的必经路段,是青春期心理成长的关键时期,初中实施“心育”即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在国内各行各业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越来越受到重视。对初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是班级,以班会为平台,让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落地,对于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明确初中班会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初中班会是学生集体活动的重要形式之一,也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心理健康教育是指通过系统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帮助学生了解、认识和管理自己的心理状态,培养积极健康的心理素质和心理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和社会发展。初中班会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对学生个体和班级集体都有良好的作用。
班会提供心理健康知识。班会是一个心理加油站,班主任可以利用班会持续不断地介绍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与资源,打开学生的心理视野,让学生了解自己和他人的心理需求。这样可以促进学生个体的自我认识和自我管理,增强学生个体的心理素质和应对能力,使学生更好地面对青春期的心理困惑,减少心理问题的发生。
班会促进同学情感交流。班会提供了一个相对安全的互动空间,班主任可以在班会上鼓励学生倾诉困扰和烦恼,引导大家真诚相待,促进同学之间相互理解和支持。这样可以促使班级集体更加团结、奋发上进,增强学生对集体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荣誉感,营造良善健康的班级氛围,为学生提供一个助力成长的环境。
做好初中班会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准备
在初中班会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即兴的临时活动,不是随心所欲、浅尝辄止、走过场的瞬时教育,而是有规划的、持续的、长期的任务,必须做好各方面的准备,确保心理健康教育的顺利实施。
课程准备。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性的教育,不是随意随心的碎片化教育,班主任要为班会进行课程探索和课程建构。一是要制定明确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包括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成长需要,为每一次班会制定具体的课程目标,如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等。二是要选择合适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包括心理健康知识、心理调适方法、人际交往技巧等。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为每一次班会选择有代表性和针对性的内容,如讨论如何处理和父母的关系、如何应对考试挫折等问题。三是要准备多样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应根据当时当地的现实条件,以情境模拟、角色扮演、小组讨论、专家连线等多样化形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心理健康教育。
问题准备。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是身心发展的关键期,也是心理问题多发期。所以班主任要有问题意识,保持对以下问题的敏感:一是自我意识增强。初中生开始关注自己的形象和评价,追求独立和个性,但同时存在自我认知不足和情绪波动等问题。二是情绪不稳定。初中生情绪容易波动,常常因为小事而产生过度的反应和消极情绪,需要家长和老师的关注引导。三是人际关系敏感。初中生开始关注与同学、老师、家长的关系,独立性和依赖性同在,容易产生人际冲突和社交焦虑。四是学业压力大。初中生面临中考的压力,学习任务繁重,容易产生学习焦虑和厌学情绪。但班会的心理健康教育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要分清主次轻重缓急,既能从大层面又能从小范围关注学生的心理问题。要准备抓住学生当前阶段的普遍性问题,进行针对性的集体教育;同时针对班级学生中出现的个别问题,进行个体化的心理疏导。
实现初中班会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效能
班会是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阵地,但要通过班会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效能,班主任还要在班会之外考虑并做好多方面的工作。
课下认真组织。班会要取得良好的效果,需要课堂的精心设计,更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班主任应当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班会。同时,学生也应当自觉关注自身的心理健康状况,发挥主体能动性,积极参与到心理健康教育中来。这就需要班主任在课下认真组织,做大量耐心细致的筹备工作,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比如:班主任采取民主的方式设计班会;充分发挥班干部的作用,给他们机会展示自我;班会之余成立心理互助帮扶小组,促进学生之间相互关爱;邀请家长参加班会,融洽亲子关系;把每次的班会主题与下次班会主题联系起来,强化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性和连贯性等。
课外真诚陪伴。班会的心理健康教育连接着学生的未来,能够对学生产生持续性的影响,利用班会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之余还需要班主任老师的课外关怀。因为初中学生的某些心理问题不是一朝一夕能解决的,一节甚至一学期班会的心理健康教育往往不能让学生彻底走出心理困境,长久的关怀和跟进才能让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渗透学生心灵。这就需要班主任老师秉持以学生为本的育人理念,做学生在校期间的贴心人和成长的引路人,持久地保持与学生以及家长的密切联系,真诚地陪伴学生走过心理困扰期。
(作者单位:山东潍坊昌邑市实验中学)
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班华教授在国内率先提出“心育”的观点,主张德育与心育相结合。初中是学生走向高中、大学和社会的必经路段,是青春期心理成长的关键时期,初中实施“心育”即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在国内各行各业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越来越受到重视。对初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是班级,以班会为平台,让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落地,对于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明确初中班会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初中班会是学生集体活动的重要形式之一,也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心理健康教育是指通过系统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帮助学生了解、认识和管理自己的心理状态,培养积极健康的心理素质和心理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和社会发展。初中班会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对学生个体和班级集体都有良好的作用。
班会提供心理健康知识。班会是一个心理加油站,班主任可以利用班会持续不断地介绍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与资源,打开学生的心理视野,让学生了解自己和他人的心理需求。这样可以促进学生个体的自我认识和自我管理,增强学生个体的心理素质和应对能力,使学生更好地面对青春期的心理困惑,减少心理问题的发生。
班会促进同学情感交流。班会提供了一个相对安全的互动空间,班主任可以在班会上鼓励学生倾诉困扰和烦恼,引导大家真诚相待,促进同学之间相互理解和支持。这样可以促使班级集体更加团结、奋发上进,增强学生对集体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荣誉感,营造良善健康的班级氛围,为学生提供一个助力成长的环境。
做好初中班会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准备
在初中班会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即兴的临时活动,不是随心所欲、浅尝辄止、走过场的瞬时教育,而是有规划的、持续的、长期的任务,必须做好各方面的准备,确保心理健康教育的顺利实施。
课程准备。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性的教育,不是随意随心的碎片化教育,班主任要为班会进行课程探索和课程建构。一是要制定明确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包括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成长需要,为每一次班会制定具体的课程目标,如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等。二是要选择合适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包括心理健康知识、心理调适方法、人际交往技巧等。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为每一次班会选择有代表性和针对性的内容,如讨论如何处理和父母的关系、如何应对考试挫折等问题。三是要准备多样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应根据当时当地的现实条件,以情境模拟、角色扮演、小组讨论、专家连线等多样化形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心理健康教育。
问题准备。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是身心发展的关键期,也是心理问题多发期。所以班主任要有问题意识,保持对以下问题的敏感:一是自我意识增强。初中生开始关注自己的形象和评价,追求独立和个性,但同时存在自我认知不足和情绪波动等问题。二是情绪不稳定。初中生情绪容易波动,常常因为小事而产生过度的反应和消极情绪,需要家长和老师的关注引导。三是人际关系敏感。初中生开始关注与同学、老师、家长的关系,独立性和依赖性同在,容易产生人际冲突和社交焦虑。四是学业压力大。初中生面临中考的压力,学习任务繁重,容易产生学习焦虑和厌学情绪。但班会的心理健康教育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要分清主次轻重缓急,既能从大层面又能从小范围关注学生的心理问题。要准备抓住学生当前阶段的普遍性问题,进行针对性的集体教育;同时针对班级学生中出现的个别问题,进行个体化的心理疏导。
实现初中班会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效能
班会是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阵地,但要通过班会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效能,班主任还要在班会之外考虑并做好多方面的工作。
课下认真组织。班会要取得良好的效果,需要课堂的精心设计,更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班主任应当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班会。同时,学生也应当自觉关注自身的心理健康状况,发挥主体能动性,积极参与到心理健康教育中来。这就需要班主任在课下认真组织,做大量耐心细致的筹备工作,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比如:班主任采取民主的方式设计班会;充分发挥班干部的作用,给他们机会展示自我;班会之余成立心理互助帮扶小组,促进学生之间相互关爱;邀请家长参加班会,融洽亲子关系;把每次的班会主题与下次班会主题联系起来,强化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性和连贯性等。
课外真诚陪伴。班会的心理健康教育连接着学生的未来,能够对学生产生持续性的影响,利用班会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之余还需要班主任老师的课外关怀。因为初中学生的某些心理问题不是一朝一夕能解决的,一节甚至一学期班会的心理健康教育往往不能让学生彻底走出心理困境,长久的关怀和跟进才能让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渗透学生心灵。这就需要班主任老师秉持以学生为本的育人理念,做学生在校期间的贴心人和成长的引路人,持久地保持与学生以及家长的密切联系,真诚地陪伴学生走过心理困扰期。
(作者单位:山东潍坊昌邑市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