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专版

开创新时代文化强市建设新局面

2023-11-29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枣庄市围绕贯彻党的二十大关于文化建设的战略部署,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关于文化传承发展工作决策和省委有关要求上来,以实际行动践行新的文化使命,奋力谱写新时代文化强市建设新篇章。
  坚持“以文铸魂”,扛牢文化“两创”使命。把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各级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的重要内容,纳入各级党校课程和各级党组织理论学习的“必修课”。实施枣庄哲学社会科学“1+6工程”,组织编纂《枣庄通史》《枣庄历史文化丛书》等文献书籍,定期举办墨子国际学术研讨会等论坛活动,推出一批高质量社科研究成果。大力弘扬石榴蕴含的“中华民族大团结”精神内涵和“抱团取胜”鲜明品格,策划推出一批石榴文旅精品线路和文创产品,让枣庄石榴声名远扬、家喻户晓。
  坚持“以文化人”,倡树正确价值导向。深刻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倡导新时代美德健康生活方式,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抓在经常。传承铁道游击队、运河支队红色基因,实施以“红色阵地提升、红色活动提质、红色育人提效”为主题的红色基因传承工程,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赓续红色血脉、激发奋进力量。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广泛开展文明实践“五为”志愿服务,推行“社会工作+志愿服务”模式,构建“15分钟志愿服务圈”,真正做到人民群众在哪里、文化阵地就建在哪里、文明实践活动就延伸开展到哪里。
  坚持“以文润心”,回应群众文化关切。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紧紧围绕人民群众关注什么、喜欢什么、盼望什么、需要什么,着力提升文化产品供给服务质量,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实施枣庄“文艺创作攀登”五年行动计划,聚焦历史题材、红色题材、新时代现实题材三大主题,加快推进“画里枣庄”“歌里枣庄”“山水枣庄”艺术创作,创作推出更多佳作精品。健全完善市民中心、文化场馆、城市书房、农家书屋等便民文化服务设施,经常性举办群众文化艺术节、书香文化节、“村村有好戏”等大众文化节会活动,积极推广群众性小戏小剧创演,加快实现“文化惠民”向“文化悦民”升级跨越。
  坚持“以文传声”,营造良好舆论环境。加快构建网上网下一体、内宣外宣联动的主流舆论格局,多方位、立体化展示枣庄日新月异的发展成就。纵深推进媒体融合改革,做大做强新闻传媒中心。打造“媒好枣庄”宣传服务品牌,推动区(市)融媒体中心向“总服务台”转型。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宣传方针,积极挖掘提炼各领域各行业工作亮点和典型经验,高标准策划推出一批有影响有特色有流量的宣传产品和网络话题,在中央和省主要新闻媒体上多发声、发好声,为促进枣庄创新转型高质量发展加油鼓劲。
  坚持“以文兴产”,培育融合集聚动能。实施文旅康养产业倍增计划,开展“近悦远来·枣城有戏”旅游宣传营销,支持台儿庄古城打造国内乃至世界一流的古城品牌和旅游目的地。加快大运河(枣庄段)文化体验廊道建设,推动中华科学技术文化史馆、中兴民族工业文化遗产公园等重点项目规划建设。以“鲁班在我家”中华传统木作文创产品研发推广为龙头,实施“山东手造·匠心枣庄”十项行动,培育壮大全域旅游和“匠心枣庄”文化创意2个百亿级产业集群。实施“文化+”战略,打造“榴娃枣妮”“运河护航队”等更多具有鲜明枣庄文化特色的原创IP,推动文化创意产业“上云用数赋智”,厚植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中共枣庄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
  枣庄市围绕贯彻党的二十大关于文化建设的战略部署,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关于文化传承发展工作决策和省委有关要求上来,以实际行动践行新的文化使命,奋力谱写新时代文化强市建设新篇章。
  坚持“以文铸魂”,扛牢文化“两创”使命。把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各级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的重要内容,纳入各级党校课程和各级党组织理论学习的“必修课”。实施枣庄哲学社会科学“1+6工程”,组织编纂《枣庄通史》《枣庄历史文化丛书》等文献书籍,定期举办墨子国际学术研讨会等论坛活动,推出一批高质量社科研究成果。大力弘扬石榴蕴含的“中华民族大团结”精神内涵和“抱团取胜”鲜明品格,策划推出一批石榴文旅精品线路和文创产品,让枣庄石榴声名远扬、家喻户晓。
  坚持“以文化人”,倡树正确价值导向。深刻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倡导新时代美德健康生活方式,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抓在经常。传承铁道游击队、运河支队红色基因,实施以“红色阵地提升、红色活动提质、红色育人提效”为主题的红色基因传承工程,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赓续红色血脉、激发奋进力量。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广泛开展文明实践“五为”志愿服务,推行“社会工作+志愿服务”模式,构建“15分钟志愿服务圈”,真正做到人民群众在哪里、文化阵地就建在哪里、文明实践活动就延伸开展到哪里。
  坚持“以文润心”,回应群众文化关切。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紧紧围绕人民群众关注什么、喜欢什么、盼望什么、需要什么,着力提升文化产品供给服务质量,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实施枣庄“文艺创作攀登”五年行动计划,聚焦历史题材、红色题材、新时代现实题材三大主题,加快推进“画里枣庄”“歌里枣庄”“山水枣庄”艺术创作,创作推出更多佳作精品。健全完善市民中心、文化场馆、城市书房、农家书屋等便民文化服务设施,经常性举办群众文化艺术节、书香文化节、“村村有好戏”等大众文化节会活动,积极推广群众性小戏小剧创演,加快实现“文化惠民”向“文化悦民”升级跨越。
  坚持“以文传声”,营造良好舆论环境。加快构建网上网下一体、内宣外宣联动的主流舆论格局,多方位、立体化展示枣庄日新月异的发展成就。纵深推进媒体融合改革,做大做强新闻传媒中心。打造“媒好枣庄”宣传服务品牌,推动区(市)融媒体中心向“总服务台”转型。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宣传方针,积极挖掘提炼各领域各行业工作亮点和典型经验,高标准策划推出一批有影响有特色有流量的宣传产品和网络话题,在中央和省主要新闻媒体上多发声、发好声,为促进枣庄创新转型高质量发展加油鼓劲。
  坚持“以文兴产”,培育融合集聚动能。实施文旅康养产业倍增计划,开展“近悦远来·枣城有戏”旅游宣传营销,支持台儿庄古城打造国内乃至世界一流的古城品牌和旅游目的地。加快大运河(枣庄段)文化体验廊道建设,推动中华科学技术文化史馆、中兴民族工业文化遗产公园等重点项目规划建设。以“鲁班在我家”中华传统木作文创产品研发推广为龙头,实施“山东手造·匠心枣庄”十项行动,培育壮大全域旅游和“匠心枣庄”文化创意2个百亿级产业集群。实施“文化+”战略,打造“榴娃枣妮”“运河护航队”等更多具有鲜明枣庄文化特色的原创IP,推动文化创意产业“上云用数赋智”,厚植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中共枣庄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