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城聚力乡镇产业园区建设
激发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2023-11-16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滕海强
栽下梧桐树,才能引来金凤凰。近年来,禹城市将乡镇产业园建设作为壮大县域财源、打造工业强市、培育产业龙头、推动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发挥全省首家设在县级的国家级高新区优势,顶层设计、照图施工,持续发力、久久为功,全力支持乡镇产业园建设,打造了“高新区+乡镇产业园”的全域产业发展平台。
产业互补、发展互动
打造“群山有峰”新格局
相对于县域经济单一产业园区的发展模式,他们坚持多赛道赛马、多引擎发力,将国家级高新区的“峰”,与乡镇工业园的“山”统一布局、共同发展。
明确发展定位。全面突出高新区创新引领的主导作用和乡镇园区辅助配套的功能定位,高新区坚持千万级税收标准,重点引进“大高精外”项目、高新技术项目、总部经济项目、生产性服务业项目、外向型经济项目;各乡镇产业园坚持百万级税收标准,重点引进高新区企业配套项目、乡村振兴项目、具备成长能力的劳动密集型项目,推动高新区、乡镇园区同向、错位、互补发展。
突出特色打造。各乡镇园区结合现有产业基础和发展规划,选择1—2个具备发展优势的产业或细分行业,走差异化、特色化发展道路。伦镇创新创业园,以数控机床生产为主导,整体承接济南雕刻机产业转移,入园企业78家,被评为国家农村创新创业园区。辛店镇立足消防设备和水处理设备,进驻企业28家,2022年园区销售额超10亿元。
探索“一区多园”。坚持“‘帽子’共戴、政策共享”,选择符合条件的乡镇产业园设立高新区乡镇分园,发挥国家高新区在品牌输出、技术转移、项目申报、企业扩散、联合招商以及搭建人才、资本、信息共享平台等方面的优势,让乡镇产业园在招商引资、产业发展等方面,享受国家级名片的政策和红利。
筑巢引凤、聚力赋能
打造高质量发展增长极
近年来,禹城久久为功抓好乡镇产业园建设,在产业发展、科技创新、双招双引、绿色低碳等方面深耕细作,为禹城建设工业强市打造了新的增长极。
招引项目落地。禹城抢抓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济南产业外迁的有利时机,通过建设园区,为项目提供了全方位的平台支撑。大幅缩短建设周期,大部分项目从引进到投产,只需要不到一年的时间,很多企业中断生产搬迁的时间不超过一个月。目前,禹城乡镇园区进驻企业近500家,投产300余家。
集聚高端人才。依托乡镇产业园建设“返乡创业园”,建立返乡创业人员信息每月统计报送制度,动态更新在外人才和返乡创业人才两个信息库,制定《在外人才返乡创业就业支持政策清单》,为在外人才返乡提供良好的事业平台和发展空间。目前,全市已有1.46万人返乡创业,直接带动5.37万人就业。
做好跟踪服务。加强乡镇产业园运营管理,对入园项目开工、建设、生产等环节,积极做好跟踪服务,帮助企业解决“厂房外的困扰”,最大限度减少企业运行成本,让入园企业专心致志做好“厂房内的业务”,助力企业持续发展壮大。目前,全市乡镇产业园已经培育57家规上企业、12家高新技术企业、19家进出口企业。
效益为先、惠民利民
探索安居乐业新模式
无农不稳,无工不富。禹城将乡镇产业园建设作为实施“三化共进”(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产业高端化)乡村振兴模式的重中之重,通过乡镇产业园建设,促进就地就业,提升农民收益。
力促就地就业。围绕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乡镇产业园,促进社区居民就地就业。莒镇围绕莒东社区、莒镇社区,一体推进工贸区建设,打造区域产业发展高地;辛寨镇围绕梁河社区,建设创新创业产业园。截至目前,全市产业园区带动群众就业1万人,平均月收入4000元以上,其中30%为首次就业。同时,通过群众就地就业,将青壮年劳动力留在乡村,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等系列社会问题也得到顺利解决。
力促致富增收。在镇级层面,乡镇产业园项目形成税收全部返还乡镇,激发各乡镇产业建设、项目招引动力。在村民层面,乡镇产业园打破了“人拴在地上”的束缚,群众收入实现大幅提升。2022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754元,同比增长6.4%。
力促高端高质。建立健全项目准入机制,全力招引含新量高、含绿量高、含碳量低的优质项目,绝不让乡镇园区成为“小散乱污”集聚地。狠抓园区考核,以产业集聚度、亩均效益为重点,建立乡镇产业园年度综合考核评估、中期考核评估和创建验收机制,提升整体效益。
栽下梧桐树,才能引来金凤凰。近年来,禹城市将乡镇产业园建设作为壮大县域财源、打造工业强市、培育产业龙头、推动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发挥全省首家设在县级的国家级高新区优势,顶层设计、照图施工,持续发力、久久为功,全力支持乡镇产业园建设,打造了“高新区+乡镇产业园”的全域产业发展平台。
产业互补、发展互动
打造“群山有峰”新格局
相对于县域经济单一产业园区的发展模式,他们坚持多赛道赛马、多引擎发力,将国家级高新区的“峰”,与乡镇工业园的“山”统一布局、共同发展。
明确发展定位。全面突出高新区创新引领的主导作用和乡镇园区辅助配套的功能定位,高新区坚持千万级税收标准,重点引进“大高精外”项目、高新技术项目、总部经济项目、生产性服务业项目、外向型经济项目;各乡镇产业园坚持百万级税收标准,重点引进高新区企业配套项目、乡村振兴项目、具备成长能力的劳动密集型项目,推动高新区、乡镇园区同向、错位、互补发展。
突出特色打造。各乡镇园区结合现有产业基础和发展规划,选择1—2个具备发展优势的产业或细分行业,走差异化、特色化发展道路。伦镇创新创业园,以数控机床生产为主导,整体承接济南雕刻机产业转移,入园企业78家,被评为国家农村创新创业园区。辛店镇立足消防设备和水处理设备,进驻企业28家,2022年园区销售额超10亿元。
探索“一区多园”。坚持“‘帽子’共戴、政策共享”,选择符合条件的乡镇产业园设立高新区乡镇分园,发挥国家高新区在品牌输出、技术转移、项目申报、企业扩散、联合招商以及搭建人才、资本、信息共享平台等方面的优势,让乡镇产业园在招商引资、产业发展等方面,享受国家级名片的政策和红利。
筑巢引凤、聚力赋能
打造高质量发展增长极
近年来,禹城久久为功抓好乡镇产业园建设,在产业发展、科技创新、双招双引、绿色低碳等方面深耕细作,为禹城建设工业强市打造了新的增长极。
招引项目落地。禹城抢抓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济南产业外迁的有利时机,通过建设园区,为项目提供了全方位的平台支撑。大幅缩短建设周期,大部分项目从引进到投产,只需要不到一年的时间,很多企业中断生产搬迁的时间不超过一个月。目前,禹城乡镇园区进驻企业近500家,投产300余家。
集聚高端人才。依托乡镇产业园建设“返乡创业园”,建立返乡创业人员信息每月统计报送制度,动态更新在外人才和返乡创业人才两个信息库,制定《在外人才返乡创业就业支持政策清单》,为在外人才返乡提供良好的事业平台和发展空间。目前,全市已有1.46万人返乡创业,直接带动5.37万人就业。
做好跟踪服务。加强乡镇产业园运营管理,对入园项目开工、建设、生产等环节,积极做好跟踪服务,帮助企业解决“厂房外的困扰”,最大限度减少企业运行成本,让入园企业专心致志做好“厂房内的业务”,助力企业持续发展壮大。目前,全市乡镇产业园已经培育57家规上企业、12家高新技术企业、19家进出口企业。
效益为先、惠民利民
探索安居乐业新模式
无农不稳,无工不富。禹城将乡镇产业园建设作为实施“三化共进”(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产业高端化)乡村振兴模式的重中之重,通过乡镇产业园建设,促进就地就业,提升农民收益。
力促就地就业。围绕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乡镇产业园,促进社区居民就地就业。莒镇围绕莒东社区、莒镇社区,一体推进工贸区建设,打造区域产业发展高地;辛寨镇围绕梁河社区,建设创新创业产业园。截至目前,全市产业园区带动群众就业1万人,平均月收入4000元以上,其中30%为首次就业。同时,通过群众就地就业,将青壮年劳动力留在乡村,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等系列社会问题也得到顺利解决。
力促致富增收。在镇级层面,乡镇产业园项目形成税收全部返还乡镇,激发各乡镇产业建设、项目招引动力。在村民层面,乡镇产业园打破了“人拴在地上”的束缚,群众收入实现大幅提升。2022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754元,同比增长6.4%。
力促高端高质。建立健全项目准入机制,全力招引含新量高、含绿量高、含碳量低的优质项目,绝不让乡镇园区成为“小散乱污”集聚地。狠抓园区考核,以产业集聚度、亩均效益为重点,建立乡镇产业园年度综合考核评估、中期考核评估和创建验收机制,提升整体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