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专版

守护黄河生态

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

2023-11-16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生态保护是黄河重大国家战略的重中之重。山东是黄河奔腾入海之地,在动能转换、对外开放、文化传承等领域独具优势,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潜力巨大。
  近年来,山东积极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治理,持续改善流域生态环境质量,努力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2022年全省黄河干流及主要支流国控断面优良水体比例达到100%,黄河干流国控断面水质均达到地表水Ⅱ类。今年1—9月,全省黄河流域国控断面优良水体比例为100%,同比改善5.9个百分点。
  
  
全力攻坚
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黄河流域的生态治理牵一发而动全身。今年初,山东省生态环境厅会同省发展改革委等11个部门,印发实施《山东省黄河生态保护治理攻坚战行动计划》,提出了河湖生态保护治理等6大攻坚行动79条具体攻坚措施,针对黄河生态保护治理重点领域实施全面攻坚。
  “《行动计划》按照突出重点、稳妥推进、分步实施的原则,逐条落实国家《黄河生态保护治理攻坚战行动方案》中明确的攻坚任务。还针对部分重大事项,明确了具体攻坚完成时限。”山东省生态环境厅厅长侯翠荣介绍。比如,《行动计划》中明确提出,到2023年底前,山东要在“加强河口海湾污染防治”方面,完成全部入海排污口整治任务;要在“加快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方面,基本完成黄河干流、大汶河流域、南四湖流域内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基本完成沿黄9市已排查出的1109处农村黑臭水体治理。
  围绕蓝天、碧水、净土,山东坚持全面系统推进,一仗接着一仗打,一批人民群众身边的环境问题得到解决,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多维发力,天更蓝。山东持续推进“四减四增”,全力开展重污染天气消除、臭氧污染防治和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攻坚行动,实施全流域水泥、焦化等行业超低排放改造,推进钢铁企业创建环境绩效A级。“3家位于沿黄区域的钢铁企业全部完成超低排放改造,1家成功创成环保绩效A级,在重污染应急期间不停产、不限产。”侯翠荣介绍。聚焦面源污染管控,沿黄9市全部纳入国家清洁取暖改造试点,累计完成农村地区清洁取暖改造657万户,实现城市地区集中供暖2.8亿平方米。实施扬尘精细化管理,针对沿黄城市开展涉扬尘企业和工程项目服务保障活动,2023年春季帮扶各类扬尘源159个,推动解决污染问题197个。
  “三水”统筹,水更清。山东坚持把黄河流域作为全省地表水水质监管的重中之重,严格落实水质分析、超标预警、督导调度等制度机制。深入开展黄河流域入河排污口“查、测、溯、治”,加快推进重要支流“一河口一湿地”建设,积极推动黄河流域城市排水“两个清零、一个提标”,深入实施“美丽河湖”“美丽海湾”建设。2022年,淄博市马踏湖以总评第一的优异成绩,被评为全国首批美丽河湖典型案例,今年又有2地入选全国第二批美丽河湖。青岛市灵山湾被评为全国首批4个“美丽海湾”之一,今年山东又有3地入选全国第二批美丽海湾,总数量列全国第一。
  聚焦重点,土更净。山东强化土壤污染防治,因地制宜开展农村生活污水和黑臭水体治理,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100%,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得到有效保障。群众人居环境安全和“舌尖上的安全”得到切实守护,“吃得放心、住得安心”有效落实。
  与2019年相比,2022年沿黄9市PM2.5改善26.8%、优良天数比例提升15.1个百分点、重污染天数减少9.2天;黄河入海断面总氮浓度连续两年低于入境总氮浓度,21处县级及以上引黄水源地水质全部稳定达标。全省特别是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连创有监测记录以来最优,人民群众在生态环境领域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提升。
加强保护
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不断提升

  生物多样性保护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山东地理位置优越,背靠大陆,面朝海洋,地貌类型多样,孕育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山东在全国率先更新《山东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21—2030年)》,将黄河三角洲、南四湖、东平湖、泰山—徂徕山等黄河流域重要生态屏障划入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该行动计划规划了15个陆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和15个海洋与海岸带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提出查清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内滨海湿地生物资源种群结构、物种及分布,摸清区域生物多样性本底,加强典型生态系统的保护,着力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山东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一级巡视员管言明介绍。
  去年,山东省生态环境厅启动并完成山东省黄河三角洲、泰山—徂徕山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调查与评估(一期)项目,对黄河三角洲和泰山—徂徕山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开展了生物类群本底调查,形成了14个专项调查报告及2个总评估报告的初步成果。
  今年,山东建成了全国首个生物多样性保护监管平台,实现了数据库建设、生物多样性评估指标体系等5项标准化体系。“这为下一步逐步清晰全省生物种群数量、分布范围,全面摸清生物多样性本底,完善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做好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管言明介绍。
  截至目前,山东已完成东平湖青头潜鸭、黄河口海草床生态系统、黄河口刀鲚、山东(齐河)生物多样性、泰山植物和山东(高青)黄河湿地6个观测站挂牌建设,初步构建起黄河流域生物多样性保护监测网络。黄河流域重点区域生物多样性明显提升,黄河口野生动、植物分别达到1764种、411种,鸟类由187种增加到383种,稀有的黄河刀鱼时隔30年重现黄河口。
  同时,山东积极开展生态文明示范建设,发挥引领带动作用。近日,生态环境部公布了第七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第七批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名单。山东2个地区被命名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7个地区被命名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目前,山东建成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32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11个,总数居全国第一方阵。”管言明说。
强化服务
积极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

  生态环境问题归根结底是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问题。山东自觉把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放在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考量,在牢牢守好生态环境底线的同时,不断激发市场活力、优化营商环境。
  服务重大项目建设方面,山东省生态环境厅紧盯省市县三级谋划的15000个重点项目扎实做好环评服务保障,建立“五个一”环评工作推进机制,审批过程实行即来即审、并联提速,办理时限比法定时限压缩约58%,较好的服务保障了我省经济高质量发展。“截至目前,全省2023年15000个重点项目已完成环评审批11745个,完成率达78.3%。”山东省生态环境厅一级巡视员葛为砚介绍。
  在优化服务的同时,严格生态环境准入。落实国家关于沿黄重点地区工业项目入园要求,对2200多个项目进行了摸底排查和分类处置,采取承诺制积极有序推进27个开发区依法合规扩区调区,帮扶14个园区顺利通过合规性认定,切实推动黄河流域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
  深化环评审批改革方面,实现应放尽放,严格“名录之外无环评”,对51个二级行业降低环评类别、40个二级行业取消登记表,环境影响因子单一、环境治理措施成熟、环境风险可控的中小微企业成为改革的直接受益者。积极推进同类项目环评“打捆”审批。鼓励产业园区同一类型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的项目联合编制一本环评文件,单个项目不再开展环评。“打捆”审批可降低约30%的环评文件编制成本,压缩20%的审批时间,提升环评审批效能。
  环境要素保障方面,落实“要素跟着项目走”机制,助推重大项目顺利落地。对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实行“先立后破”,指标可从“十四五”拟替代关停的现有企业、设施或者治理项目可形成的污染物削减量中预支。强化污染物总量指标市域统筹,支持各市制定具体统筹政策,优化总量指标使用。
  执法方式持续优化,创新落实监督执法正面清单制度,首次将清单范围扩大到中小微企业,实现正面清单“再扩容”。目前,省级正面清单企业5791家,同比增长65.9%,居全国首位。深入推进“守法激励、轻微免罚、过罚相当、事后回访”的服务型执法模式,2023年以来共减免处罚案件1623件,同比增加67.8%,真正为企业减负担、增动能。
  下一步,全省生态环境系统将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持续抓好黄河重大国家战略落地落实,努力打造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样板区,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生态保护是黄河重大国家战略的重中之重。山东是黄河奔腾入海之地,在动能转换、对外开放、文化传承等领域独具优势,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潜力巨大。
  近年来,山东积极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治理,持续改善流域生态环境质量,努力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2022年全省黄河干流及主要支流国控断面优良水体比例达到100%,黄河干流国控断面水质均达到地表水Ⅱ类。今年1—9月,全省黄河流域国控断面优良水体比例为100%,同比改善5.9个百分点。
  
  
全力攻坚
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黄河流域的生态治理牵一发而动全身。今年初,山东省生态环境厅会同省发展改革委等11个部门,印发实施《山东省黄河生态保护治理攻坚战行动计划》,提出了河湖生态保护治理等6大攻坚行动79条具体攻坚措施,针对黄河生态保护治理重点领域实施全面攻坚。
  “《行动计划》按照突出重点、稳妥推进、分步实施的原则,逐条落实国家《黄河生态保护治理攻坚战行动方案》中明确的攻坚任务。还针对部分重大事项,明确了具体攻坚完成时限。”山东省生态环境厅厅长侯翠荣介绍。比如,《行动计划》中明确提出,到2023年底前,山东要在“加强河口海湾污染防治”方面,完成全部入海排污口整治任务;要在“加快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方面,基本完成黄河干流、大汶河流域、南四湖流域内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基本完成沿黄9市已排查出的1109处农村黑臭水体治理。
  围绕蓝天、碧水、净土,山东坚持全面系统推进,一仗接着一仗打,一批人民群众身边的环境问题得到解决,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多维发力,天更蓝。山东持续推进“四减四增”,全力开展重污染天气消除、臭氧污染防治和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攻坚行动,实施全流域水泥、焦化等行业超低排放改造,推进钢铁企业创建环境绩效A级。“3家位于沿黄区域的钢铁企业全部完成超低排放改造,1家成功创成环保绩效A级,在重污染应急期间不停产、不限产。”侯翠荣介绍。聚焦面源污染管控,沿黄9市全部纳入国家清洁取暖改造试点,累计完成农村地区清洁取暖改造657万户,实现城市地区集中供暖2.8亿平方米。实施扬尘精细化管理,针对沿黄城市开展涉扬尘企业和工程项目服务保障活动,2023年春季帮扶各类扬尘源159个,推动解决污染问题197个。
  “三水”统筹,水更清。山东坚持把黄河流域作为全省地表水水质监管的重中之重,严格落实水质分析、超标预警、督导调度等制度机制。深入开展黄河流域入河排污口“查、测、溯、治”,加快推进重要支流“一河口一湿地”建设,积极推动黄河流域城市排水“两个清零、一个提标”,深入实施“美丽河湖”“美丽海湾”建设。2022年,淄博市马踏湖以总评第一的优异成绩,被评为全国首批美丽河湖典型案例,今年又有2地入选全国第二批美丽河湖。青岛市灵山湾被评为全国首批4个“美丽海湾”之一,今年山东又有3地入选全国第二批美丽海湾,总数量列全国第一。
  聚焦重点,土更净。山东强化土壤污染防治,因地制宜开展农村生活污水和黑臭水体治理,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100%,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得到有效保障。群众人居环境安全和“舌尖上的安全”得到切实守护,“吃得放心、住得安心”有效落实。
  与2019年相比,2022年沿黄9市PM2.5改善26.8%、优良天数比例提升15.1个百分点、重污染天数减少9.2天;黄河入海断面总氮浓度连续两年低于入境总氮浓度,21处县级及以上引黄水源地水质全部稳定达标。全省特别是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连创有监测记录以来最优,人民群众在生态环境领域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提升。
加强保护
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不断提升

  生物多样性保护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山东地理位置优越,背靠大陆,面朝海洋,地貌类型多样,孕育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山东在全国率先更新《山东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21—2030年)》,将黄河三角洲、南四湖、东平湖、泰山—徂徕山等黄河流域重要生态屏障划入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该行动计划规划了15个陆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和15个海洋与海岸带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提出查清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内滨海湿地生物资源种群结构、物种及分布,摸清区域生物多样性本底,加强典型生态系统的保护,着力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山东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一级巡视员管言明介绍。
  去年,山东省生态环境厅启动并完成山东省黄河三角洲、泰山—徂徕山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调查与评估(一期)项目,对黄河三角洲和泰山—徂徕山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开展了生物类群本底调查,形成了14个专项调查报告及2个总评估报告的初步成果。
  今年,山东建成了全国首个生物多样性保护监管平台,实现了数据库建设、生物多样性评估指标体系等5项标准化体系。“这为下一步逐步清晰全省生物种群数量、分布范围,全面摸清生物多样性本底,完善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做好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管言明介绍。
  截至目前,山东已完成东平湖青头潜鸭、黄河口海草床生态系统、黄河口刀鲚、山东(齐河)生物多样性、泰山植物和山东(高青)黄河湿地6个观测站挂牌建设,初步构建起黄河流域生物多样性保护监测网络。黄河流域重点区域生物多样性明显提升,黄河口野生动、植物分别达到1764种、411种,鸟类由187种增加到383种,稀有的黄河刀鱼时隔30年重现黄河口。
  同时,山东积极开展生态文明示范建设,发挥引领带动作用。近日,生态环境部公布了第七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第七批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名单。山东2个地区被命名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7个地区被命名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目前,山东建成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32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11个,总数居全国第一方阵。”管言明说。
强化服务
积极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

  生态环境问题归根结底是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问题。山东自觉把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放在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考量,在牢牢守好生态环境底线的同时,不断激发市场活力、优化营商环境。
  服务重大项目建设方面,山东省生态环境厅紧盯省市县三级谋划的15000个重点项目扎实做好环评服务保障,建立“五个一”环评工作推进机制,审批过程实行即来即审、并联提速,办理时限比法定时限压缩约58%,较好的服务保障了我省经济高质量发展。“截至目前,全省2023年15000个重点项目已完成环评审批11745个,完成率达78.3%。”山东省生态环境厅一级巡视员葛为砚介绍。
  在优化服务的同时,严格生态环境准入。落实国家关于沿黄重点地区工业项目入园要求,对2200多个项目进行了摸底排查和分类处置,采取承诺制积极有序推进27个开发区依法合规扩区调区,帮扶14个园区顺利通过合规性认定,切实推动黄河流域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
  深化环评审批改革方面,实现应放尽放,严格“名录之外无环评”,对51个二级行业降低环评类别、40个二级行业取消登记表,环境影响因子单一、环境治理措施成熟、环境风险可控的中小微企业成为改革的直接受益者。积极推进同类项目环评“打捆”审批。鼓励产业园区同一类型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的项目联合编制一本环评文件,单个项目不再开展环评。“打捆”审批可降低约30%的环评文件编制成本,压缩20%的审批时间,提升环评审批效能。
  环境要素保障方面,落实“要素跟着项目走”机制,助推重大项目顺利落地。对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实行“先立后破”,指标可从“十四五”拟替代关停的现有企业、设施或者治理项目可形成的污染物削减量中预支。强化污染物总量指标市域统筹,支持各市制定具体统筹政策,优化总量指标使用。
  执法方式持续优化,创新落实监督执法正面清单制度,首次将清单范围扩大到中小微企业,实现正面清单“再扩容”。目前,省级正面清单企业5791家,同比增长65.9%,居全国首位。深入推进“守法激励、轻微免罚、过罚相当、事后回访”的服务型执法模式,2023年以来共减免处罚案件1623件,同比增加67.8%,真正为企业减负担、增动能。
  下一步,全省生态环境系统将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持续抓好黄河重大国家战略落地落实,努力打造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样板区,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