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专版

聊城莘县春笋学校

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努力培育时代新人

2023-10-26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韩俊姣
  
  聊城莘县春笋学校秉承“拥抱国粹、薪火相传”的宗旨,立足于讲好中国故事,创新教育方式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将传统文化教育贯穿学校的各项工作,取得了良好的育人效果。
课题引领
接续推进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文化若水,流淌不息的精神激流;文明如山,矗立永恒的民族坐标。在历史的长河中,祖辈先贤给我们留下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生在灵魂深处夯筑起民族文化殿堂的基础,培育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莘县春笋学校矢志不渝的追求。
  自2016年开始,莘县春笋学校就开始了《古诗文与小学生人文素养实验》课题研究,研究成果在全校、全县推广。
  评选古诗文背诵大王。学校每年举行“古诗文背诵大王表彰大会”,评选“古诗文背诵大王”,近10年来,已经有50多位春笋学子获得这一荣誉,他们人均背诵1000余首古诗文。截至目前,学校学生人均背诵古诗400余首,古诗文背诵活动也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在全县产生了广泛影响。
  创新传统文化表达方式。学校把《三字经》和多首唐诗宋词与音乐、美术、体育相结合,创编了很多古诗文曲目和古诗文配画,形成独具特色的古诗文诵唱表演节目。学校创编的“古诗文韵律操”,将100多首古诗融入其中,学生在锻炼身体的同时将古诗文深深地印在脑海。
  设置读书课和写字课传承优秀传统文化。2016年开始,学校设置了每天一节的“读书交流课”“写字课”,把“诵经典”“论经典”“学书法”“写好字”常态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迈上新台阶。
  读书课上,学校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分别设立了“唐诗宋词”“古文观止”“爱国诗篇”“我爱《三字经》”“我看《论语》”等专题,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和背诵经典古诗文来丰厚素养、陶冶情操。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文字之一,也是使用人口最多的文字,饱含祖先的智慧和审美情趣。学校加大对教师书写的培训力度,让每位教师在写字课上更好地指导学生写字,让每名学生更好地领略汉字之美。
  设立多个传统文化社团。2017年9月,学校组建了戏曲、象棋、民族舞、笛子、古筝、国画、刺绣、剪纸等20多个社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得到拓展。学校还聘请了多位在传统文化教育方面拥有一技之长的社会人士担任社团教师,拓展传统文化教育深度和广度。
  近10年的坚持,学校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课程设置、教育路径探索、家校合作等方面都取得了丰硕成果,“天下为公”的理念;“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风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操守;“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精神;“无为而无不为”的智慧;“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道德原则……像一缕缕甘泉,流入学生大脑,融进学生血液,渗透到学生生命深处。
营造氛围
让每名学生接受传统文化熏陶

  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的基因,用优秀的传统文化来滋润孩子的心灵,并以此促进文化传承和创新是时代的课题,更是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
  学校在校园墙壁上张贴了《论语》全篇,其中的“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朝闻道,夕死可矣”以及楼道内“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名言警句深深影响着每一名学生,让他们真正体会到气节的可贵。
  学校“雏鹰”广播站开辟“传统名篇里的中国”栏目,鼓励师生将最喜欢的古诗文经典中所蕴含的中国精神、民族气节提取出来分享,受到师生的广泛欢迎。
创新传统文化教育方式
与时俱进推动文化传承

  学校不断探索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新思路,广泛整合资源,用新时代的教育理念规划和开展传统文化教育。
  开齐、开足传统文化课程。学校每周开设一节传统文化课,从全校遴选师德高尚、专业素养深厚、课堂教学能力突出的教师担任传统文化课专职教师,不断加大对传统文化教师的培训力度,创新传统文化课堂教学方式,传统文化成为学生们最喜欢的课程之一。
  大力推进古诗文阅读微课程。从2021年起,学校进一步推进古诗文主题阅读新样态课程,初步开展学科整合课程探索,开设了主题阅读微课程。
  在主题阅读微课程中,学校挖掘古典诗词中蕴含的育人资源,将古典诗词分为三大类:一是以“诗仙”李白为代表的求索人生天地;二是以“诗圣”杜甫为代表的忧国忧民;三是以“诗佛”王维为代表的静赏自然。
  学生们就是在诵读古典诗词中求真、向善、尚美,中华美育精神的弘扬顺理成章。
  “阳光大课间”增设读书积累展示环节。每天上午和下午的大课间活动时间,学生们在做完“古诗文韵律操”之后,全体进行读书积累展示,内容包括背诵《少年中国说》、《论语》、唐诗宋词等,强健了体魄的同时,接受传统文化的洗礼。
传统文化进社区
推动“书香莘县”建设

  开展传统文化进万家活动。充分利用亲子阅读带动家庭,推动书香莘县建设,进而推动社会精神文明。
  在春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学校精心编排各种诗词唱诵,多种形式宣传优秀传统文化,在燕塔广场、居民区展演,内容包括家国情怀、探索真理等多个主题,让人印象深刻,深受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身为中华文明的传承者,我们将牢记初心使命,增强责任担当,继续创新工作方法和工作机制,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承担起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的历史责任,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努力培育时代新人。
  □韩俊姣
  
  聊城莘县春笋学校秉承“拥抱国粹、薪火相传”的宗旨,立足于讲好中国故事,创新教育方式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将传统文化教育贯穿学校的各项工作,取得了良好的育人效果。
课题引领
接续推进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文化若水,流淌不息的精神激流;文明如山,矗立永恒的民族坐标。在历史的长河中,祖辈先贤给我们留下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生在灵魂深处夯筑起民族文化殿堂的基础,培育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莘县春笋学校矢志不渝的追求。
  自2016年开始,莘县春笋学校就开始了《古诗文与小学生人文素养实验》课题研究,研究成果在全校、全县推广。
  评选古诗文背诵大王。学校每年举行“古诗文背诵大王表彰大会”,评选“古诗文背诵大王”,近10年来,已经有50多位春笋学子获得这一荣誉,他们人均背诵1000余首古诗文。截至目前,学校学生人均背诵古诗400余首,古诗文背诵活动也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在全县产生了广泛影响。
  创新传统文化表达方式。学校把《三字经》和多首唐诗宋词与音乐、美术、体育相结合,创编了很多古诗文曲目和古诗文配画,形成独具特色的古诗文诵唱表演节目。学校创编的“古诗文韵律操”,将100多首古诗融入其中,学生在锻炼身体的同时将古诗文深深地印在脑海。
  设置读书课和写字课传承优秀传统文化。2016年开始,学校设置了每天一节的“读书交流课”“写字课”,把“诵经典”“论经典”“学书法”“写好字”常态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迈上新台阶。
  读书课上,学校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分别设立了“唐诗宋词”“古文观止”“爱国诗篇”“我爱《三字经》”“我看《论语》”等专题,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和背诵经典古诗文来丰厚素养、陶冶情操。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文字之一,也是使用人口最多的文字,饱含祖先的智慧和审美情趣。学校加大对教师书写的培训力度,让每位教师在写字课上更好地指导学生写字,让每名学生更好地领略汉字之美。
  设立多个传统文化社团。2017年9月,学校组建了戏曲、象棋、民族舞、笛子、古筝、国画、刺绣、剪纸等20多个社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得到拓展。学校还聘请了多位在传统文化教育方面拥有一技之长的社会人士担任社团教师,拓展传统文化教育深度和广度。
  近10年的坚持,学校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课程设置、教育路径探索、家校合作等方面都取得了丰硕成果,“天下为公”的理念;“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风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操守;“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精神;“无为而无不为”的智慧;“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道德原则……像一缕缕甘泉,流入学生大脑,融进学生血液,渗透到学生生命深处。
营造氛围
让每名学生接受传统文化熏陶

  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的基因,用优秀的传统文化来滋润孩子的心灵,并以此促进文化传承和创新是时代的课题,更是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
  学校在校园墙壁上张贴了《论语》全篇,其中的“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朝闻道,夕死可矣”以及楼道内“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名言警句深深影响着每一名学生,让他们真正体会到气节的可贵。
  学校“雏鹰”广播站开辟“传统名篇里的中国”栏目,鼓励师生将最喜欢的古诗文经典中所蕴含的中国精神、民族气节提取出来分享,受到师生的广泛欢迎。
创新传统文化教育方式
与时俱进推动文化传承

  学校不断探索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新思路,广泛整合资源,用新时代的教育理念规划和开展传统文化教育。
  开齐、开足传统文化课程。学校每周开设一节传统文化课,从全校遴选师德高尚、专业素养深厚、课堂教学能力突出的教师担任传统文化课专职教师,不断加大对传统文化教师的培训力度,创新传统文化课堂教学方式,传统文化成为学生们最喜欢的课程之一。
  大力推进古诗文阅读微课程。从2021年起,学校进一步推进古诗文主题阅读新样态课程,初步开展学科整合课程探索,开设了主题阅读微课程。
  在主题阅读微课程中,学校挖掘古典诗词中蕴含的育人资源,将古典诗词分为三大类:一是以“诗仙”李白为代表的求索人生天地;二是以“诗圣”杜甫为代表的忧国忧民;三是以“诗佛”王维为代表的静赏自然。
  学生们就是在诵读古典诗词中求真、向善、尚美,中华美育精神的弘扬顺理成章。
  “阳光大课间”增设读书积累展示环节。每天上午和下午的大课间活动时间,学生们在做完“古诗文韵律操”之后,全体进行读书积累展示,内容包括背诵《少年中国说》、《论语》、唐诗宋词等,强健了体魄的同时,接受传统文化的洗礼。
传统文化进社区
推动“书香莘县”建设

  开展传统文化进万家活动。充分利用亲子阅读带动家庭,推动书香莘县建设,进而推动社会精神文明。
  在春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学校精心编排各种诗词唱诵,多种形式宣传优秀传统文化,在燕塔广场、居民区展演,内容包括家国情怀、探索真理等多个主题,让人印象深刻,深受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身为中华文明的传承者,我们将牢记初心使命,增强责任担当,继续创新工作方法和工作机制,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承担起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的历史责任,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努力培育时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