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窗
没有酱香咖啡,鲁迅林徽因喝什么
2023-10-22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潘采夫
福柯曾经说,“西方文明合理化的时间,是从欧洲第一家咖啡馆开幕那一年开始的。”
这句话用在中国的民国仿佛也适用。咖啡文化传入中国,尤其是在大都市上海风行,与民国文化人的交往密不可分,客厅、沙龙与咖啡馆,香气四溢。
咖啡进入中国后有多个译名。1909年,上海美国基督教会出版的《造洋饭书》译为“磕肥”,此后又译高馡、加非、考非、咖啡、珈啡等。就像近百年前可口可乐进入中国之初,译名竟然叫蝌蝌啃蜡,后来才有了现在这好名字。
鲁迅先生留学于日本,崛起于北平,终老于上海,是民国知识分子人生轨迹的标准样本。他曾写过一篇《革命咖啡店》,还曾经说过一句话,流传至今:“哪里有天才,我只不过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工作上了。”在这样的指导下,我们从小刻苦勤奋、踏实努力……
然而,凭着鲁迅先生对咖啡的热爱,真相可能是,他把别人工作的时间都用在了喝咖啡上。
上海的咖啡文化感染力之强,在鲁迅先生身上也体现出来。写完那篇《革命咖啡店》不久,他的日记里就频频出现了出入咖啡馆见各路进步人士的记录,比如“1930年6月5日 午后 同柔石往公啡喝加非”。
鲁迅不仅在咖啡馆喝,家里也是常备咖啡,著名作家郁达夫曾在《回忆鲁迅》中写道,吃完饭,茶房端上咖啡,鲁迅向正在搅咖啡的许女士(许广平)看了一眼,对她说:“密丝许,你胃不行,咖啡还是不吃的好,吃些生果罢。”然后鲁迅就把许广平的咖啡给喝了。
《鲁迅日记》中多次记载与朋友喝咖啡,第一次喝咖啡是1913年5月28日,“下午同许季上往观音寺街晋和祥饮加非”。第二年1月10日,“午与齐寿山、徐吉轩、戴芦苓往益昌食面包、加非”;同年12月7日,“午后同齐寿山出饮加非”;1920年6月26日,“午后往同仁医院视沛,二弟亦至,因同至店饮冰加非”;1930年2月16日,“午后同柔石、雪峰出街饮加菲”。
这里面有几个细节,《鲁迅日记》证明了冰咖啡这个时髦的饮品,在100多年前鲁迅就喝过了。而且鲁迅都是午后喝咖啡,这与西方的“下午茶”传统颇为一致。
流行总是先从精英人群开始,从20世纪20年代末到40年代末,有几个著名的咖啡馆,闪耀着上海文人作家的身影,如四川路上的“公啡咖啡”和“上海珈琲”、老西门的“西门咖啡”、霞飞路上众多白俄开设的咖啡馆如“文艺复兴”和DDS、亚尔培路上的“巴塞隆那”和“塞维纳”……
逐渐地,上海由精英们带起的咖啡风潮,逐渐向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渗透,有个研究电影的学者统计了58部民国电影,发现13部里面有喝咖啡或用咖啡招待朋友的情节。
李安和王家卫导演的一些电影中,女主角或面前摆放一杯咖啡而沉思,或用小匙搅拌咖啡而动情,都是咖啡进入日常百姓家至少是小资文艺青年生活里的体现。
有人说咖啡属于上海,茶属于北平,这不是事实,北平文化人开设的文化沙龙,仍然是清茶与咖啡并举,旗袍与西装交融,进入了中体西用时代。
民国时期有几个著名的沙龙,如上海的邵洵美的沙龙,张资平的咖啡馆,但影响最大、争议也不小的当数林徽因和梁思成在总布胡同的客厅。
林徽因是民国名媛、梁启超的儿媳、建筑学大师梁思成的妻子,而她自己也是中国现代建筑学领域的重要学者,并非人们口中所说的“交际花”。
林徽因气质高华,思维敏捷,辩才滔滔,同时又有女主人的殷勤周到,所以她和梁思成的家里,才吸引了徐志摩、沈从文、金岳霖、朱光潜、胡适、林语堂、梁实秋等文化名流。
林徽因待客一个重要细节就是,来宾们喝的咖啡,都是隔壁金岳霖家厨子按来客喜好的口味调制。
女作家冰心曾写过一篇文章《我们太太的客厅》,讽刺“沙龙天后”林徽因,这样写道:“当时当地的诗人,艺术家,每逢清闲的下午,想喝一杯浓茶,或者热咖啡,抽几支好烟,或者喜欢慵懒地躺在沙发,想见见人,抑或是想有一个能说会道的人陪着说笑,便不假思索地拿起帽子,或走路,或坐车,把自己送到我们太太的客厅来。”
醋意十足的讽刺文,倒也如实记录了北平文化人的饮品,就是茶与咖啡。至于林徽因的反击,则是托人给冰心送去了一瓶山西老陈醋。
冰心的文章,倒成了林徽因的客厅的历史见证,成了人们研究林徽因组织的文化沙龙的史料。冰心如果有知,当会啼笑皆非吧。
好玩的是,在林徽因的客厅里,出现了咖啡冰激凌,也许,这就相当于现在的“酱香拿铁”之类吧?民国者,新潮也。
福柯曾经说,“西方文明合理化的时间,是从欧洲第一家咖啡馆开幕那一年开始的。”
这句话用在中国的民国仿佛也适用。咖啡文化传入中国,尤其是在大都市上海风行,与民国文化人的交往密不可分,客厅、沙龙与咖啡馆,香气四溢。
咖啡进入中国后有多个译名。1909年,上海美国基督教会出版的《造洋饭书》译为“磕肥”,此后又译高馡、加非、考非、咖啡、珈啡等。就像近百年前可口可乐进入中国之初,译名竟然叫蝌蝌啃蜡,后来才有了现在这好名字。
鲁迅先生留学于日本,崛起于北平,终老于上海,是民国知识分子人生轨迹的标准样本。他曾写过一篇《革命咖啡店》,还曾经说过一句话,流传至今:“哪里有天才,我只不过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工作上了。”在这样的指导下,我们从小刻苦勤奋、踏实努力……
然而,凭着鲁迅先生对咖啡的热爱,真相可能是,他把别人工作的时间都用在了喝咖啡上。
上海的咖啡文化感染力之强,在鲁迅先生身上也体现出来。写完那篇《革命咖啡店》不久,他的日记里就频频出现了出入咖啡馆见各路进步人士的记录,比如“1930年6月5日 午后 同柔石往公啡喝加非”。
鲁迅不仅在咖啡馆喝,家里也是常备咖啡,著名作家郁达夫曾在《回忆鲁迅》中写道,吃完饭,茶房端上咖啡,鲁迅向正在搅咖啡的许女士(许广平)看了一眼,对她说:“密丝许,你胃不行,咖啡还是不吃的好,吃些生果罢。”然后鲁迅就把许广平的咖啡给喝了。
《鲁迅日记》中多次记载与朋友喝咖啡,第一次喝咖啡是1913年5月28日,“下午同许季上往观音寺街晋和祥饮加非”。第二年1月10日,“午与齐寿山、徐吉轩、戴芦苓往益昌食面包、加非”;同年12月7日,“午后同齐寿山出饮加非”;1920年6月26日,“午后往同仁医院视沛,二弟亦至,因同至店饮冰加非”;1930年2月16日,“午后同柔石、雪峰出街饮加菲”。
这里面有几个细节,《鲁迅日记》证明了冰咖啡这个时髦的饮品,在100多年前鲁迅就喝过了。而且鲁迅都是午后喝咖啡,这与西方的“下午茶”传统颇为一致。
流行总是先从精英人群开始,从20世纪20年代末到40年代末,有几个著名的咖啡馆,闪耀着上海文人作家的身影,如四川路上的“公啡咖啡”和“上海珈琲”、老西门的“西门咖啡”、霞飞路上众多白俄开设的咖啡馆如“文艺复兴”和DDS、亚尔培路上的“巴塞隆那”和“塞维纳”……
逐渐地,上海由精英们带起的咖啡风潮,逐渐向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渗透,有个研究电影的学者统计了58部民国电影,发现13部里面有喝咖啡或用咖啡招待朋友的情节。
李安和王家卫导演的一些电影中,女主角或面前摆放一杯咖啡而沉思,或用小匙搅拌咖啡而动情,都是咖啡进入日常百姓家至少是小资文艺青年生活里的体现。
有人说咖啡属于上海,茶属于北平,这不是事实,北平文化人开设的文化沙龙,仍然是清茶与咖啡并举,旗袍与西装交融,进入了中体西用时代。
民国时期有几个著名的沙龙,如上海的邵洵美的沙龙,张资平的咖啡馆,但影响最大、争议也不小的当数林徽因和梁思成在总布胡同的客厅。
林徽因是民国名媛、梁启超的儿媳、建筑学大师梁思成的妻子,而她自己也是中国现代建筑学领域的重要学者,并非人们口中所说的“交际花”。
林徽因气质高华,思维敏捷,辩才滔滔,同时又有女主人的殷勤周到,所以她和梁思成的家里,才吸引了徐志摩、沈从文、金岳霖、朱光潜、胡适、林语堂、梁实秋等文化名流。
林徽因待客一个重要细节就是,来宾们喝的咖啡,都是隔壁金岳霖家厨子按来客喜好的口味调制。
女作家冰心曾写过一篇文章《我们太太的客厅》,讽刺“沙龙天后”林徽因,这样写道:“当时当地的诗人,艺术家,每逢清闲的下午,想喝一杯浓茶,或者热咖啡,抽几支好烟,或者喜欢慵懒地躺在沙发,想见见人,抑或是想有一个能说会道的人陪着说笑,便不假思索地拿起帽子,或走路,或坐车,把自己送到我们太太的客厅来。”
醋意十足的讽刺文,倒也如实记录了北平文化人的饮品,就是茶与咖啡。至于林徽因的反击,则是托人给冰心送去了一瓶山西老陈醋。
冰心的文章,倒成了林徽因的客厅的历史见证,成了人们研究林徽因组织的文化沙龙的史料。冰心如果有知,当会啼笑皆非吧。
好玩的是,在林徽因的客厅里,出现了咖啡冰激凌,也许,这就相当于现在的“酱香拿铁”之类吧?民国者,新潮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