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村区创新宣讲形式,让群众融进去有共鸣
理润旱码头,传递党的好声音
2023-10-03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记者 王佳声 报道
本报淄博讯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社会治理听起来很神秘,说白了其实很通俗,针对社区工作,我认为就是如何把社区管好、用好、服务好。”在淄博市周村区永安街街道光明社区,“小区家门口唠嗑队”宣讲员肖俊峰以拉家常的方式与居民面对面交流,结合社区实际工作,将党的二十大报告转化成接地气的感悟和分享,及时将党的好声音传递到千家万户。
近年来,周村区创新打造“1+6+8+N”新时代理论宣讲体系,推出了“理润旱码头”系列宣讲品牌,让党员干部群众坐得下、听得进、弄得懂、记得牢。
今年以来,周村区整合175个村、社区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文化大舞台以及280个红色驿站,实现基层理论宣讲阵地全面覆盖;利用区融媒体中心“两微一端”等,开展党的创新理论线上宣讲;依托马耀南故居等7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定期开展红色及党史宣讲。从线上到线下,建起覆盖全区各村、社区以及网络云端的“理润旱码头”宣讲阵地。
在宣讲工作队伍方面,整合“1+5”支基层党组织书记、红色宣讲、小微特色宣讲等队伍共500余人,纳入“理润旱码头”宣讲队,在全区上下建立起以“理润旱码头”宣讲品牌为总揽,15支宣讲队伍、N个小微宣讲品牌同频共振的理论宣讲矩阵。
按照“周周有活动、月月有精品”的理论宣讲机制,周村区组织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每周举办1场理论宣讲及志愿服务活动,“1+5”支基层党组织书记和8支宣讲队每月进机关、进农村、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开展“N”场理论宣讲,让宣讲不停歇、活动不停顿、惠民不停止。
在传统宣讲模式的基础上,周村区不断创新宣讲形式、扩大宣讲范围,成立了200余人的“理润旱码头”文艺宣讲团队,用戏曲、舞蹈等大家喜闻乐见的形式,深入基层、面向群众开展文艺宣讲,让群众融进去、有共鸣,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在基层群众间落地开花。
与此同时,积极开辟新媒体理论宣讲阵地,定期推送微视频以及理论宣讲内容,对政策法规和会议精神及文件进行图文并茂、音视频同步阐释,进一步强化理论传播的渗透力、感染力。
另外,周村区还组织专家教授围绕工作难点、堵点、痛点,为党员干部群众讲授精品示范课,党员干部就宣讲内容现场交流研讨,让宣讲成为理论中心组学习的重要形式,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思想引领力和精神推动力。
本报淄博讯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社会治理听起来很神秘,说白了其实很通俗,针对社区工作,我认为就是如何把社区管好、用好、服务好。”在淄博市周村区永安街街道光明社区,“小区家门口唠嗑队”宣讲员肖俊峰以拉家常的方式与居民面对面交流,结合社区实际工作,将党的二十大报告转化成接地气的感悟和分享,及时将党的好声音传递到千家万户。
近年来,周村区创新打造“1+6+8+N”新时代理论宣讲体系,推出了“理润旱码头”系列宣讲品牌,让党员干部群众坐得下、听得进、弄得懂、记得牢。
今年以来,周村区整合175个村、社区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文化大舞台以及280个红色驿站,实现基层理论宣讲阵地全面覆盖;利用区融媒体中心“两微一端”等,开展党的创新理论线上宣讲;依托马耀南故居等7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定期开展红色及党史宣讲。从线上到线下,建起覆盖全区各村、社区以及网络云端的“理润旱码头”宣讲阵地。
在宣讲工作队伍方面,整合“1+5”支基层党组织书记、红色宣讲、小微特色宣讲等队伍共500余人,纳入“理润旱码头”宣讲队,在全区上下建立起以“理润旱码头”宣讲品牌为总揽,15支宣讲队伍、N个小微宣讲品牌同频共振的理论宣讲矩阵。
按照“周周有活动、月月有精品”的理论宣讲机制,周村区组织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每周举办1场理论宣讲及志愿服务活动,“1+5”支基层党组织书记和8支宣讲队每月进机关、进农村、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开展“N”场理论宣讲,让宣讲不停歇、活动不停顿、惠民不停止。
在传统宣讲模式的基础上,周村区不断创新宣讲形式、扩大宣讲范围,成立了200余人的“理润旱码头”文艺宣讲团队,用戏曲、舞蹈等大家喜闻乐见的形式,深入基层、面向群众开展文艺宣讲,让群众融进去、有共鸣,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在基层群众间落地开花。
与此同时,积极开辟新媒体理论宣讲阵地,定期推送微视频以及理论宣讲内容,对政策法规和会议精神及文件进行图文并茂、音视频同步阐释,进一步强化理论传播的渗透力、感染力。
另外,周村区还组织专家教授围绕工作难点、堵点、痛点,为党员干部群众讲授精品示范课,党员干部就宣讲内容现场交流研讨,让宣讲成为理论中心组学习的重要形式,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思想引领力和精神推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