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背景下提升学校育人品质的统筹设计

2023-07-27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刘爱香
  
  “双减”政策,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营造了良好环境。学校作为落实“双减”政策的主阵地,应将“育人之本”“轻负之法”“增效之术”及“树人之器”相统筹,设计一条切实可行的“双减”之路。这条路可以“课程融创、立德铸魂”为课程内容,以“问题导向、提质增效”为实施路径,以“作业有趣、多元分层”为评价机制,以“家校协同、多方联动”为保障措施,全面提升育人品质,从而确保“双减”政策的落地见效。
  育人之本在课程融创、立德铸魂
  课程是学校育人的核心和载体,课堂是课程实施的主渠道。让学生回归课堂,让教育回归校园,是“双减”政策背景下实现育人轻负优质的有效途径。学校可因校制宜,寻求课程融创的切入点。例如,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融合道德与法治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融通校内外教育教学资源,深入开展思政课程融创建设,大力推进大德育工作体系,让思政课程成为学校育人的核心和载体。同时,学校党支部要积极发挥引擎作用,打造学校基层党建品牌和德育工作品牌,创建红色文化课程体系,绘就党史国史长廊、红心向党长廊、经典名著长廊、革命故事长廊以及区域红色资源教育基地之“四廊一基地”文化风景线,构建价值引领、分层激励的师德师风长效工作机制和多元评价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推动红色文化落地生根,丰富思政教育新形式,回归教育本真,筑牢师生精神底色,为提质增效注入新活力。
  轻负之法在问题导向、提质增效
  “双减”政策要落地,主阵地在课堂。课堂质量的关键在于提升教学效率。课堂要提效,主导在教师。因此,教师要围绕教育观念的转变、课堂效率的提升以及自身专业成长等多方面问题,强化问题导向,直面难点痛点,以学习力提升为锚点,对传统教学课堂“取其精华”,与减负提质的创新思维融会贯通,形成新型高效课堂。学校要通过拓宽教师成长平台,重视教师专业化培养和集体教研,梳理同课续构式、主题课例式等多种教研模式,采用合作式、参与式、自助式、探究式等多种学习方式,开展基于真实问题的目标、评价、学习体验三位一体的教研活动,深度研读课标和教材,聚焦核心问题,确定学习目标和评价任务,设计思维导图,设置学习体验,积极打造课堂教学新样态。
  增效之术在作业有趣、多元分层
  作业有趣、多元分层是落实“双减”政策的重要一环。作业设计应遵循“少而精、精而有趣”原则,优化学习评价体系,以素质教育为导向促进作业设计多元化,尊重学生个体差异,聚焦单元整体目标,在日常学科作业基础上,设计以习惯养成、品格锤炼、责任担当等为主要内容的趣味性作业、合作类作业、手工类作业、体验类作业、探究类作业等,使作业设计有梯度、有层次、有选择、易消化、可操作,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营养餐,使每个学生都能全方位发展、健康快乐成长。例如,“五一”假期针对高年级学生可设计主题为“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作业清单:按家务劳动清单要求,每天完成家务,并进行记录;观看推荐影片,搜集、整理劳动模范事迹,形成500字左右的小习作和大家一起分享;利用家中废弃物品进行改造,用图片或绘画方式记录改造过程。作业清单综合语文、信息技术、综合实践、美术等多门学科知识,有效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从而激活作业的育人功能,实现轻负与提质目标。
  树人之器在家校协同、多方联动
  “双减”工作需得到家长、社会的理解、支持和配合。要实现学校办学目标,提高育人质量,学校需要整合盘活社会资源,进一步健全家校协同育人机制。学校应多渠道了解学生家庭的基本情况,开发家庭教育课程,办好家长学校;定期开展学校开放日与校长接待日等活动,提供多元化、互动式交流平台;充分发挥家委会在参与学校管理和监督中的积极作用,促进家校合作;坚持共享共建,加强校际交流合作,推动协同发展;推进家、校、社、警共建,构建“家校社警”四位一体协同育人新机制,形成四方合力。同时,学校还可通过创新服务事项清单,开设多项延时服务课程,让课后延时更有温度;完善精准资助体系,让资助真正惠及每一个经济困难家庭;实施“4D管理模式”,打造明厨亮灶工程,筑牢学校食品安全防线,守护师生饮食健康;开展家风家训活动,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举行毕业典礼及新生入学仪式,见证孩子成长过程,激活家校育人能量,从而让学校成为一所学生喜欢、家长认可、社会满意的家门口的好学校。
  “双减”工作是深化教育改革、推进教育模式创新的新尝试和新要求,既为学校教育提质增效提供了新思路,又对学校传统教育模式转变提出了挑战。学校应立足实际,聚合多元主体打好校内外减负的“组合拳”,形成系统化“提质增效、轻负优质”对策,创建思想与业务双线并进培养模式。从优化学校管理、突出课程建设、深化课堂改革、精选课后服务内容、培育品牌文化等多方面入手,通过开展青蓝工程、结对帮扶、资源共享、问题项目制、微课题研究、教育志愿服务等活动,深入探索校本教研组织形式和操作体系,寻求学校管理策略,形成名师引领、骨干带动、科研助推的教师培训机制,构建教师成长共同体,打造教育新生态,为学校发展提供强大动力,推动学校向“高品质育人,高质量办学”迈进。
  (作者系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一初级中学教师)
  □刘爱香
  
  “双减”政策,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营造了良好环境。学校作为落实“双减”政策的主阵地,应将“育人之本”“轻负之法”“增效之术”及“树人之器”相统筹,设计一条切实可行的“双减”之路。这条路可以“课程融创、立德铸魂”为课程内容,以“问题导向、提质增效”为实施路径,以“作业有趣、多元分层”为评价机制,以“家校协同、多方联动”为保障措施,全面提升育人品质,从而确保“双减”政策的落地见效。
  育人之本在课程融创、立德铸魂
  课程是学校育人的核心和载体,课堂是课程实施的主渠道。让学生回归课堂,让教育回归校园,是“双减”政策背景下实现育人轻负优质的有效途径。学校可因校制宜,寻求课程融创的切入点。例如,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融合道德与法治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融通校内外教育教学资源,深入开展思政课程融创建设,大力推进大德育工作体系,让思政课程成为学校育人的核心和载体。同时,学校党支部要积极发挥引擎作用,打造学校基层党建品牌和德育工作品牌,创建红色文化课程体系,绘就党史国史长廊、红心向党长廊、经典名著长廊、革命故事长廊以及区域红色资源教育基地之“四廊一基地”文化风景线,构建价值引领、分层激励的师德师风长效工作机制和多元评价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推动红色文化落地生根,丰富思政教育新形式,回归教育本真,筑牢师生精神底色,为提质增效注入新活力。
  轻负之法在问题导向、提质增效
  “双减”政策要落地,主阵地在课堂。课堂质量的关键在于提升教学效率。课堂要提效,主导在教师。因此,教师要围绕教育观念的转变、课堂效率的提升以及自身专业成长等多方面问题,强化问题导向,直面难点痛点,以学习力提升为锚点,对传统教学课堂“取其精华”,与减负提质的创新思维融会贯通,形成新型高效课堂。学校要通过拓宽教师成长平台,重视教师专业化培养和集体教研,梳理同课续构式、主题课例式等多种教研模式,采用合作式、参与式、自助式、探究式等多种学习方式,开展基于真实问题的目标、评价、学习体验三位一体的教研活动,深度研读课标和教材,聚焦核心问题,确定学习目标和评价任务,设计思维导图,设置学习体验,积极打造课堂教学新样态。
  增效之术在作业有趣、多元分层
  作业有趣、多元分层是落实“双减”政策的重要一环。作业设计应遵循“少而精、精而有趣”原则,优化学习评价体系,以素质教育为导向促进作业设计多元化,尊重学生个体差异,聚焦单元整体目标,在日常学科作业基础上,设计以习惯养成、品格锤炼、责任担当等为主要内容的趣味性作业、合作类作业、手工类作业、体验类作业、探究类作业等,使作业设计有梯度、有层次、有选择、易消化、可操作,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营养餐,使每个学生都能全方位发展、健康快乐成长。例如,“五一”假期针对高年级学生可设计主题为“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作业清单:按家务劳动清单要求,每天完成家务,并进行记录;观看推荐影片,搜集、整理劳动模范事迹,形成500字左右的小习作和大家一起分享;利用家中废弃物品进行改造,用图片或绘画方式记录改造过程。作业清单综合语文、信息技术、综合实践、美术等多门学科知识,有效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从而激活作业的育人功能,实现轻负与提质目标。
  树人之器在家校协同、多方联动
  “双减”工作需得到家长、社会的理解、支持和配合。要实现学校办学目标,提高育人质量,学校需要整合盘活社会资源,进一步健全家校协同育人机制。学校应多渠道了解学生家庭的基本情况,开发家庭教育课程,办好家长学校;定期开展学校开放日与校长接待日等活动,提供多元化、互动式交流平台;充分发挥家委会在参与学校管理和监督中的积极作用,促进家校合作;坚持共享共建,加强校际交流合作,推动协同发展;推进家、校、社、警共建,构建“家校社警”四位一体协同育人新机制,形成四方合力。同时,学校还可通过创新服务事项清单,开设多项延时服务课程,让课后延时更有温度;完善精准资助体系,让资助真正惠及每一个经济困难家庭;实施“4D管理模式”,打造明厨亮灶工程,筑牢学校食品安全防线,守护师生饮食健康;开展家风家训活动,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举行毕业典礼及新生入学仪式,见证孩子成长过程,激活家校育人能量,从而让学校成为一所学生喜欢、家长认可、社会满意的家门口的好学校。
  “双减”工作是深化教育改革、推进教育模式创新的新尝试和新要求,既为学校教育提质增效提供了新思路,又对学校传统教育模式转变提出了挑战。学校应立足实际,聚合多元主体打好校内外减负的“组合拳”,形成系统化“提质增效、轻负优质”对策,创建思想与业务双线并进培养模式。从优化学校管理、突出课程建设、深化课堂改革、精选课后服务内容、培育品牌文化等多方面入手,通过开展青蓝工程、结对帮扶、资源共享、问题项目制、微课题研究、教育志愿服务等活动,深入探索校本教研组织形式和操作体系,寻求学校管理策略,形成名师引领、骨干带动、科研助推的教师培训机制,构建教师成长共同体,打造教育新生态,为学校发展提供强大动力,推动学校向“高品质育人,高质量办学”迈进。
  (作者系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一初级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