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的内涵探析
2023-07-20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冯伊诺
在互联网科技飞速进步以及网络社会深入发展的新形势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在高校产生了显著变化,愈发表现出有别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内涵。所谓有别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内涵,具体体现为高校教师与大学生之间从单向抑或是绝对的主客体关系转化为客体主体化乃至主客体交互的新倾向。
基于这些新内涵,对主客体关系的界定不能单一停留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视域下,而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比分析、研究和阐发。
传统模式视域下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界定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教育主客体关系的界定为:教育者作为主体处于领导和支配地位,能够按照自己的思维模式准确地把控思想政治教育的进展方向,以单方向知识灌输为主要方式对受教育者进行引导;而受教育者仅作为客体处于被教育者支配的地位,主要依托教育者的灌输与催动来获取知识、接受教育,极少得到发挥自己主观能动性的机会。
将此类推到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关系中,即高校教师作为网络信息传递的主体在网络空间单方向灌输知识信息,大学生则作为网络信息传递的客体在网络空间被动接受知识信息。
此界定是对传统模式的阐释保留,提出了有关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关系,但这样的主客体关系迁移并不充分和科学。基于网络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和网络社会中大学生个人主动能力的充分彰显,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关系已呈现出新内涵。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的新内涵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呈现出新的内涵,大学生不再是单一的受教育客体,而表现出兼具主体性和主动性的特征。这主要受到两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
其一,新时代赋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建设新任务、新要求,催生出由内而外推进大学生主体性变革的强大动力,迫切需要高校教师突破传统模式和视野局限,统筹推进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从理论深度、知识广度、情感温度、方法适度、表达力度等多个维度讲好思政课,不再单方向地进行知识灌输,而是将贯彻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与大学生之间寻求建立起新型的平等教育教学关系,突出有别于传统模式的学生主体性。
其二,网络成为大学生获取知识信息、开拓视野、活跃思维的重要渠道和强大平台,有利于发挥大学生主体性。网络不再仅仅是了解知识的媒介和工具,而显现出与人类社会介入融合、对交往范式和信息分配产生关键影响的新特征,即大学生能够化被动为主动,在网络信息传播中以主动沟通的方式自觉学习,深入了解针对大学生群体的有效知识信息,并基于多样化需求检索个性教育信息,向主动获取知识的主体靠拢。更为重要的是,网络空间为大学生分享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提供了更多可能,大学生能够就自己的专长等详加介绍和讲解、答疑,愈发表现出主动创造性。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关系新内涵是有迹可循的。首先,大学生凭借自己对知识的渴望和网络空间的便捷性与融合性,改变了以往被动接受知识的现状,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表现出作为传统受教育客体向主体性靠拢的特点与倾向,即客体主体化。其次,大学生凭借自己的学识和特长、经验,在网络空间中与其他高校大学生互动,成为知识和信息的传递者、发送者和沟通者、引导者,担当起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譬如,正值暑期夏令营季,一所高校的招生政策往往在大学生之间层层研究和传递。此外,由于网络空间对身份信息的部分虚拟和模糊掩盖,给予了高校教师与大学生实现身份转换的更多机会。大学生在作为主体传递和沟通信息时,这份信息完全有可能传递给高校教师,其中有益的信息以及符合大学生创新思维的新颖观点极有可能会被高校教师吸收和学习。在这个过程中,高校教师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接受信息的客体,因此,原本的主客体间发生了交互。
据此,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关系能够表达为:凡是主动传递和沟通知识与信息、自觉实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就是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凡是受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的就是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在网络社会的明显优势下,高校教师与大学生能够发生主客体之间的转化与交互。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冲破了以往传统的时间空间、职业阶层等限制,通过网络信息共享,实现网络主客体的良性互动”。
高校教师与大学生的主客体交互性亟待优化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关系凭借其良性互动表现出鲜明的进步性,彰显了主客体交互与以往相区别的价值意义,但这并不意味着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关系已经成熟定型或就此停滞。高素质教育队伍建设、大学生自律意识培养与提升,从主客体角度充分发挥网络的教育功能、丰富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形式等都是当下需要关注和解决、撬动主客体交互性关系杠杆的命题,必须呼吁主客体关系的内涵从理论层面逐步应用到现实的教育实践层面。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学科前沿和极具现实价值的教育活动,需要提升主客体交互性的高度,在解决现实问题中,不断丰富内涵,使主客体关系与时俱进、日臻完善。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在互联网科技飞速进步以及网络社会深入发展的新形势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在高校产生了显著变化,愈发表现出有别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内涵。所谓有别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内涵,具体体现为高校教师与大学生之间从单向抑或是绝对的主客体关系转化为客体主体化乃至主客体交互的新倾向。
基于这些新内涵,对主客体关系的界定不能单一停留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视域下,而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比分析、研究和阐发。
传统模式视域下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界定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教育主客体关系的界定为:教育者作为主体处于领导和支配地位,能够按照自己的思维模式准确地把控思想政治教育的进展方向,以单方向知识灌输为主要方式对受教育者进行引导;而受教育者仅作为客体处于被教育者支配的地位,主要依托教育者的灌输与催动来获取知识、接受教育,极少得到发挥自己主观能动性的机会。
将此类推到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关系中,即高校教师作为网络信息传递的主体在网络空间单方向灌输知识信息,大学生则作为网络信息传递的客体在网络空间被动接受知识信息。
此界定是对传统模式的阐释保留,提出了有关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关系,但这样的主客体关系迁移并不充分和科学。基于网络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和网络社会中大学生个人主动能力的充分彰显,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关系已呈现出新内涵。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的新内涵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呈现出新的内涵,大学生不再是单一的受教育客体,而表现出兼具主体性和主动性的特征。这主要受到两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
其一,新时代赋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建设新任务、新要求,催生出由内而外推进大学生主体性变革的强大动力,迫切需要高校教师突破传统模式和视野局限,统筹推进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从理论深度、知识广度、情感温度、方法适度、表达力度等多个维度讲好思政课,不再单方向地进行知识灌输,而是将贯彻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与大学生之间寻求建立起新型的平等教育教学关系,突出有别于传统模式的学生主体性。
其二,网络成为大学生获取知识信息、开拓视野、活跃思维的重要渠道和强大平台,有利于发挥大学生主体性。网络不再仅仅是了解知识的媒介和工具,而显现出与人类社会介入融合、对交往范式和信息分配产生关键影响的新特征,即大学生能够化被动为主动,在网络信息传播中以主动沟通的方式自觉学习,深入了解针对大学生群体的有效知识信息,并基于多样化需求检索个性教育信息,向主动获取知识的主体靠拢。更为重要的是,网络空间为大学生分享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提供了更多可能,大学生能够就自己的专长等详加介绍和讲解、答疑,愈发表现出主动创造性。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关系新内涵是有迹可循的。首先,大学生凭借自己对知识的渴望和网络空间的便捷性与融合性,改变了以往被动接受知识的现状,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表现出作为传统受教育客体向主体性靠拢的特点与倾向,即客体主体化。其次,大学生凭借自己的学识和特长、经验,在网络空间中与其他高校大学生互动,成为知识和信息的传递者、发送者和沟通者、引导者,担当起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譬如,正值暑期夏令营季,一所高校的招生政策往往在大学生之间层层研究和传递。此外,由于网络空间对身份信息的部分虚拟和模糊掩盖,给予了高校教师与大学生实现身份转换的更多机会。大学生在作为主体传递和沟通信息时,这份信息完全有可能传递给高校教师,其中有益的信息以及符合大学生创新思维的新颖观点极有可能会被高校教师吸收和学习。在这个过程中,高校教师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接受信息的客体,因此,原本的主客体间发生了交互。
据此,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关系能够表达为:凡是主动传递和沟通知识与信息、自觉实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就是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凡是受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的就是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在网络社会的明显优势下,高校教师与大学生能够发生主客体之间的转化与交互。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冲破了以往传统的时间空间、职业阶层等限制,通过网络信息共享,实现网络主客体的良性互动”。
高校教师与大学生的主客体交互性亟待优化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关系凭借其良性互动表现出鲜明的进步性,彰显了主客体交互与以往相区别的价值意义,但这并不意味着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关系已经成熟定型或就此停滞。高素质教育队伍建设、大学生自律意识培养与提升,从主客体角度充分发挥网络的教育功能、丰富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形式等都是当下需要关注和解决、撬动主客体交互性关系杠杆的命题,必须呼吁主客体关系的内涵从理论层面逐步应用到现实的教育实践层面。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学科前沿和极具现实价值的教育活动,需要提升主客体交互性的高度,在解决现实问题中,不断丰富内涵,使主客体关系与时俱进、日臻完善。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