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聚焦“需求导向、机制创新、合作共建”

打造高水平专业群

2023-07-20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朱旭刚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探索实践“需求导向、机制创新、合作共建”专业群建设模式,助力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成效显著,其经验模式获评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
  坚持需求导向,“三优合一 两端共享”科学组群。以企业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需求、学校高质量特色办学需求为导向科学组群。根据产业优势、学校优势、专业优势确定专业群定位,根据工程对象或服务对象选取专业组群。同类专业组群实现人才培养方案统一、学生专业互选、平台课程共享,跨类专业组群实现服务对象相同、统一设计综合实训方案、实习实训基地共享。
  坚持机制创新,“一中心、四保障、双高地”有效建群。探索“平台共享 工坊分流”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机制;建设产业学院实行专业共建,形成以共生为目标的校企合作机制;以产出为标准评学评教,形成以教师发展为中心的激励机制、以智能共享为核心的管理机制和以持续诊断改进为核心的质保机制。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系统设计群内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群建院”实现共建共享,群内专业共同发展。根据培养对象特点,选择确定合适的人才培养模式、管理模式、环境建设标准、资源建设标准和师资引进及培养标准。
  坚持合作共建,实现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五个对接”。与企业、科研机构共同成立全国云计算大数据职业教育集团,依托职教集团以专业群建立产业学院,实现资源共享。通过集成教学、科技研发等功能,提高专业群对产业变化的反应速度与应对能力。校企共建专业群,成立包含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学生代表的产业学院理事会,为专业群及时对接产业需求提供决策保障。将企业先进的技术、成熟的解决方案、真实的项目案例、各类大赛及认证资源引入教学,形成国家云计算专业标准、岗课赛证结合的专业群教学体系及国家专业教学资源库等优质资源,共同推动校企双元育人。
  坚持动态调整,保障专业群快速高效持续发展。建立专业群评价指标体系与诊断改进制度,不断完善专业群。通过智能技术实现信息化教学、教考分离,实现评教视角从投入到产出、评学视角从学校到产业的转变。通过主动调整专业布局,不断适应产业发展,培养了一批能够跟得上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的人才。
  创新专业群建设“蜜蜂理论”。明确了专业群在产业生态中作为蜜蜂的发展定位,为大企业建生态圈,为中小微企业提升竞争力,为技术产品找需求,为需求找方案,创新产品服务(酿蜜),传播最新技术与产品(传播花粉)。为专业群开展校企合作、服务区域经济,实现人才培养高地、技术技能汇聚中心建设目标提供了方向和路径。
  创新“头狼引领”的专业群建设路径。一是需求导向。定位打造全国最强云计算这一新兴专业,培养产业急需的云计算技术技能人才。二是打造品牌。集中优势资源抢占全国职业技能大赛、国家教学资源库、国家专业标准、全国职教集团等制高点,做强云计算核心专业。三是引领发展。主动解决“族群”发展难题,利用核心专业优势争取项目,拿到项目一起干、带动专业群整体发展,用4年时间将云计算新增专业建设成为国家高水平专业群的核心专业。
  创新“平台共享 工坊分流”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学生第一学年共享专业群公共平台课,第二学年选择专业方向并进入工坊学习,第三学年上学期分组进入企业工作室承担真实项目任务、下学期顶岗实习。通过平台课程共享、模块课程与拓展课程互选,提升专业群资源集成共享度,为学生发展提供多样化路径。突破教学方法、教学成本、评学评教难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探索出一条可行方案。
  □朱旭刚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探索实践“需求导向、机制创新、合作共建”专业群建设模式,助力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成效显著,其经验模式获评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
  坚持需求导向,“三优合一 两端共享”科学组群。以企业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需求、学校高质量特色办学需求为导向科学组群。根据产业优势、学校优势、专业优势确定专业群定位,根据工程对象或服务对象选取专业组群。同类专业组群实现人才培养方案统一、学生专业互选、平台课程共享,跨类专业组群实现服务对象相同、统一设计综合实训方案、实习实训基地共享。
  坚持机制创新,“一中心、四保障、双高地”有效建群。探索“平台共享 工坊分流”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机制;建设产业学院实行专业共建,形成以共生为目标的校企合作机制;以产出为标准评学评教,形成以教师发展为中心的激励机制、以智能共享为核心的管理机制和以持续诊断改进为核心的质保机制。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系统设计群内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群建院”实现共建共享,群内专业共同发展。根据培养对象特点,选择确定合适的人才培养模式、管理模式、环境建设标准、资源建设标准和师资引进及培养标准。
  坚持合作共建,实现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五个对接”。与企业、科研机构共同成立全国云计算大数据职业教育集团,依托职教集团以专业群建立产业学院,实现资源共享。通过集成教学、科技研发等功能,提高专业群对产业变化的反应速度与应对能力。校企共建专业群,成立包含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学生代表的产业学院理事会,为专业群及时对接产业需求提供决策保障。将企业先进的技术、成熟的解决方案、真实的项目案例、各类大赛及认证资源引入教学,形成国家云计算专业标准、岗课赛证结合的专业群教学体系及国家专业教学资源库等优质资源,共同推动校企双元育人。
  坚持动态调整,保障专业群快速高效持续发展。建立专业群评价指标体系与诊断改进制度,不断完善专业群。通过智能技术实现信息化教学、教考分离,实现评教视角从投入到产出、评学视角从学校到产业的转变。通过主动调整专业布局,不断适应产业发展,培养了一批能够跟得上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的人才。
  创新专业群建设“蜜蜂理论”。明确了专业群在产业生态中作为蜜蜂的发展定位,为大企业建生态圈,为中小微企业提升竞争力,为技术产品找需求,为需求找方案,创新产品服务(酿蜜),传播最新技术与产品(传播花粉)。为专业群开展校企合作、服务区域经济,实现人才培养高地、技术技能汇聚中心建设目标提供了方向和路径。
  创新“头狼引领”的专业群建设路径。一是需求导向。定位打造全国最强云计算这一新兴专业,培养产业急需的云计算技术技能人才。二是打造品牌。集中优势资源抢占全国职业技能大赛、国家教学资源库、国家专业标准、全国职教集团等制高点,做强云计算核心专业。三是引领发展。主动解决“族群”发展难题,利用核心专业优势争取项目,拿到项目一起干、带动专业群整体发展,用4年时间将云计算新增专业建设成为国家高水平专业群的核心专业。
  创新“平台共享 工坊分流”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学生第一学年共享专业群公共平台课,第二学年选择专业方向并进入工坊学习,第三学年上学期分组进入企业工作室承担真实项目任务、下学期顶岗实习。通过平台课程共享、模块课程与拓展课程互选,提升专业群资源集成共享度,为学生发展提供多样化路径。突破教学方法、教学成本、评学评教难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探索出一条可行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