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丰收

坊间

陪护日记

2023-06-18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钟 倩
  医院里的陪护分两种:职业陪护与非职业陪护,前者是花钱雇的护工,后者是患者的亲属。陪护是件耗神又累心的事,护工只是替代家属陪护,很多时候,缺乏感同身受的心理,自然无法体会到至亲骨肉的五味杂陈。
  母亲住院期间,我顶多是半个陪护,只能做有限的事情。我目睹职业陪护的上岗——早上推着拉杆箱来到病房,身着统一制服,上衣臂章上附有照片,第一眼看上去像护士,又与护士很大不同。他们大多五六十岁,外表精干,头发黑亮,耳际处暴露染发的痕迹。除了陪着做检查,其余时间都在病房里,打吊瓶时,她﹙他﹚就在一旁举着手机刷视频,有的还备有输液神器,把提示器夹在吊瓶输液管上,液体快打完了自动蜂鸣报警,着实让我大开眼界。
  同屋的这位护工阿姨,外地人,五十有八,个头不高,却干活利索,精明得很,她早上刚下了夜班,从另一家医院回来,去附近集体宿舍洗了个澡,然后过来上白班。仔细打量,她面容倦怠,眼睛些许浮肿,俨然昨晚没休息好,出于礼貌没再多问。她与病房的保洁、护士都混得脸熟,打吊瓶的间隙,出去溜一圈儿打热水,和保洁员拉拉呱,回来精神了许多,不再耷拉眼皮。
  到了中午饭点,她照例给患者去餐厅买饭,顺便捎回自己的饭,简单得很,干煸卷心菜、椒盐花卷,用快餐杯接热水冲泡一杯燕麦片,还有昨天另一家医院里吃剩的葱油饼。“我经常去买,他们都认识我了,给我便宜。”或许是为了掩饰自己的节俭,她没话找话说道,最后两个字拖着长腔,叫人心头一紧。有人问她家里几个孩子,她仿佛有难言之隐,停顿片刻,伸出两根手指示意为两个,就此打住不再往下说。从她脸上和眼角的细密皱纹,能看出她阅世较深,干了十多年的陪护,她经历的生离死别和悲欢故事俨然能写成一本大书,只是,她自己并不知道,她早晚也会成为书里的主角——每个人都或被动或主动地行驶在生老病死的路上,迎风冲浪,逆风翱翔,挑战泥泞,踏遍荆棘,所走路径各不相同,最终却都殊途同归,抵达孤独而虚空的世界:最忠诚的陪护是自己,也只有自己。
  我经常想起捷克作家博胡米尔·赫拉巴尔的中篇小说《过于喧嚣的孤独》中那个废品回收站里的打包工汉嘉,他每天在阴暗的地下室里把废弃的书籍和纸箱打包运走,从垃圾堆里挑出自己珍爱的书,收藏起来阅读,这一干就是三十五年。最终,他把自己像书那样打进了废纸包里,从地下室里向上飞升。其实,孤独是一种隐藏至深的重疾,但汉嘉在享受孤独中超越了自我,通过阅读,以及专注的朗诵,如他的内心独白,“我最爱苍茫的黄昏,唯有在这种时刻我才会感到有什么伟大的事情可能要发生,当天色渐暗、黄昏来临,万物变得美丽起来,所有街道、广场,所有暮色中的行人,都像蝴蝶花一样美。我自己好像也变得年轻了。”喧嚣中的孤独,正是活着的姿态。
  我注定是个不合格的陪护。有件事是从保洁员嘴里“套”出来的。那天早上她进屋打扫卫生,随口问道,“昨天没事吧?”母亲闪烁其词,没有正面作答。当天她做了个动态监测检查,身上佩戴有设备,我低头给她做动态记录,也和她一样紧张,又表现得不能让她看出来,这件小事就没放在心上。到了晚上,我觉察出些许异常来,母亲没有去打热水,第二天,趁她去门诊做检查的空当,我从保洁大姐那里问出了真相。“那天下午,阿姨去打热水,可能腿没劲儿,出来时重重地摔了一跤,她不让我告诉你。”见我满脸讶异,被蒙在鼓里,她又补充道,“她还拎着满满一壶热水,实在太危险了!”话音落下,我的大脑“嗡”的一声,心里一阵自责,两行泪就流了出来。等她做检查回来,匆忙扒拉几口饭,喝水送下口服药,接着护士就过来打吊瓶,她没时间注意我,我把这件事压在心底,像揣着块石头,无人诉说。
  陪伴,是最痛苦的身心煎熬。朋友陪孩子备战高考,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多次情绪崩溃,平日里他到处上课,是别人眼中的人生导师,但亲身经历过后开悟,孩子才是他的导师。他看到了生命个体的有限性——内心的复杂和悲悯呼之欲出,他陪伴孩子的同时,观照和壮大的是自己的灵魂。同样的,陪母亲住院,我能做的不过是当她的耳目,记住吃什么药、打什么针,查房医生说了什么,以及下一步的治疗方案。与平时不同之处在于,我们习以为常的亲人,我们自认为理所当然的保护神,现在成了需要被照顾被呵护的对象,走近他们、聆听他们,我蓦地发现,生命与生命之间的陪伴和守望,实在太少,少的一转眼就能失去什么,被命运的小把戏搞得晕头转向。
  有个词语叫双向奔赴,也是互相成就。陪护母亲的日子里,我愈发地体会到生命的脆弱和人生的短暂,感悟生命更替延续的规律——父母抚养我们长大,我们陪伴他们变老,这个过程乃是精神的回溯,如一条大河的潮起潮落,起伏不定,努力变成更好的自己,这是我们对亲人的无声承诺,又何尝不是面向生死的从容练习呢?
  □ 钟 倩
  医院里的陪护分两种:职业陪护与非职业陪护,前者是花钱雇的护工,后者是患者的亲属。陪护是件耗神又累心的事,护工只是替代家属陪护,很多时候,缺乏感同身受的心理,自然无法体会到至亲骨肉的五味杂陈。
  母亲住院期间,我顶多是半个陪护,只能做有限的事情。我目睹职业陪护的上岗——早上推着拉杆箱来到病房,身着统一制服,上衣臂章上附有照片,第一眼看上去像护士,又与护士很大不同。他们大多五六十岁,外表精干,头发黑亮,耳际处暴露染发的痕迹。除了陪着做检查,其余时间都在病房里,打吊瓶时,她﹙他﹚就在一旁举着手机刷视频,有的还备有输液神器,把提示器夹在吊瓶输液管上,液体快打完了自动蜂鸣报警,着实让我大开眼界。
  同屋的这位护工阿姨,外地人,五十有八,个头不高,却干活利索,精明得很,她早上刚下了夜班,从另一家医院回来,去附近集体宿舍洗了个澡,然后过来上白班。仔细打量,她面容倦怠,眼睛些许浮肿,俨然昨晚没休息好,出于礼貌没再多问。她与病房的保洁、护士都混得脸熟,打吊瓶的间隙,出去溜一圈儿打热水,和保洁员拉拉呱,回来精神了许多,不再耷拉眼皮。
  到了中午饭点,她照例给患者去餐厅买饭,顺便捎回自己的饭,简单得很,干煸卷心菜、椒盐花卷,用快餐杯接热水冲泡一杯燕麦片,还有昨天另一家医院里吃剩的葱油饼。“我经常去买,他们都认识我了,给我便宜。”或许是为了掩饰自己的节俭,她没话找话说道,最后两个字拖着长腔,叫人心头一紧。有人问她家里几个孩子,她仿佛有难言之隐,停顿片刻,伸出两根手指示意为两个,就此打住不再往下说。从她脸上和眼角的细密皱纹,能看出她阅世较深,干了十多年的陪护,她经历的生离死别和悲欢故事俨然能写成一本大书,只是,她自己并不知道,她早晚也会成为书里的主角——每个人都或被动或主动地行驶在生老病死的路上,迎风冲浪,逆风翱翔,挑战泥泞,踏遍荆棘,所走路径各不相同,最终却都殊途同归,抵达孤独而虚空的世界:最忠诚的陪护是自己,也只有自己。
  我经常想起捷克作家博胡米尔·赫拉巴尔的中篇小说《过于喧嚣的孤独》中那个废品回收站里的打包工汉嘉,他每天在阴暗的地下室里把废弃的书籍和纸箱打包运走,从垃圾堆里挑出自己珍爱的书,收藏起来阅读,这一干就是三十五年。最终,他把自己像书那样打进了废纸包里,从地下室里向上飞升。其实,孤独是一种隐藏至深的重疾,但汉嘉在享受孤独中超越了自我,通过阅读,以及专注的朗诵,如他的内心独白,“我最爱苍茫的黄昏,唯有在这种时刻我才会感到有什么伟大的事情可能要发生,当天色渐暗、黄昏来临,万物变得美丽起来,所有街道、广场,所有暮色中的行人,都像蝴蝶花一样美。我自己好像也变得年轻了。”喧嚣中的孤独,正是活着的姿态。
  我注定是个不合格的陪护。有件事是从保洁员嘴里“套”出来的。那天早上她进屋打扫卫生,随口问道,“昨天没事吧?”母亲闪烁其词,没有正面作答。当天她做了个动态监测检查,身上佩戴有设备,我低头给她做动态记录,也和她一样紧张,又表现得不能让她看出来,这件小事就没放在心上。到了晚上,我觉察出些许异常来,母亲没有去打热水,第二天,趁她去门诊做检查的空当,我从保洁大姐那里问出了真相。“那天下午,阿姨去打热水,可能腿没劲儿,出来时重重地摔了一跤,她不让我告诉你。”见我满脸讶异,被蒙在鼓里,她又补充道,“她还拎着满满一壶热水,实在太危险了!”话音落下,我的大脑“嗡”的一声,心里一阵自责,两行泪就流了出来。等她做检查回来,匆忙扒拉几口饭,喝水送下口服药,接着护士就过来打吊瓶,她没时间注意我,我把这件事压在心底,像揣着块石头,无人诉说。
  陪伴,是最痛苦的身心煎熬。朋友陪孩子备战高考,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多次情绪崩溃,平日里他到处上课,是别人眼中的人生导师,但亲身经历过后开悟,孩子才是他的导师。他看到了生命个体的有限性——内心的复杂和悲悯呼之欲出,他陪伴孩子的同时,观照和壮大的是自己的灵魂。同样的,陪母亲住院,我能做的不过是当她的耳目,记住吃什么药、打什么针,查房医生说了什么,以及下一步的治疗方案。与平时不同之处在于,我们习以为常的亲人,我们自认为理所当然的保护神,现在成了需要被照顾被呵护的对象,走近他们、聆听他们,我蓦地发现,生命与生命之间的陪伴和守望,实在太少,少的一转眼就能失去什么,被命运的小把戏搞得晕头转向。
  有个词语叫双向奔赴,也是互相成就。陪护母亲的日子里,我愈发地体会到生命的脆弱和人生的短暂,感悟生命更替延续的规律——父母抚养我们长大,我们陪伴他们变老,这个过程乃是精神的回溯,如一条大河的潮起潮落,起伏不定,努力变成更好的自己,这是我们对亲人的无声承诺,又何尝不是面向生死的从容练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