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地综艺大有可为
2023-06-12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王臻儒
近日,综艺《种地吧》完结,超过3万人在豆瓣为这个劳作即时互动节目打出了8.9的高分,为庆祝节目完结举办的“麦田音乐会”超千万人实时观看。从《种地吧》的火爆态势中可以看出,种地综艺拥有广袤的创作土壤。
近年来,慢综艺成为各大平台热推的题材,但素材大同小异、主题不够深入,目前已出现疲软态势。《种地吧》靠真实和真诚脱颖而出。很多高开低走的慢综艺中,有亮眼的明星团队和资源配置,却无法赢得观众的口碑,只因精致的样板房、早早设定的剧本拉远了嘉宾与真实生活的距离。而《种地吧》采用平视的视角来拍摄农田里的生活,让嘉宾们沉浸式体验种地,抛弃了以往城乡割裂的叙事方式,让种地在广大观众面前变得立体可感。
《种地吧》的十位种地少年,与其说是嘉宾,不如说是农田里的“主角”。在他们身上,观众又一次感受到了真人秀的“真”。十位种地少年经历的事情充满了曲折坎坷的“生活感”。他们为了排干农田里的水,会跳进泥水混合的沟里疏通农田;初来乍到时,也会因为不懂农业知识,被迫在农机工具上花费很多冤枉钱。诸如此类的场景让观众直呼“这个钱给他们挣吧,我挣不来”。
更值得借鉴的是《种地吧》开启了全新综艺模式。常规正片之外,节目主打“即时互动”,每天早上,十位年轻农人都会在微博直播,观众可以实时观看他们的种地进度,见证农田从荒芜到丰收。事实上,这样的互动模式解决了真人秀综艺的通病——受节目时长所限,嘉宾的喜怒哀乐只有冰山一角呈现在观众面前。通过192天的实时互动,不仅加固了观众认知里的“真”,也让观众真正融入了节目,成为种地少年们的“精神股东”。
中国作为农业大国,数千年农耕文化积淀出强大的文化自信,与土地和故乡无法割舍的情怀让“种地”成为广大观众喜闻乐见的主题。有娱评人认为,之前国外也推出过类似的种地综艺,但播出效果不及“中国化”的版本,恰恰是因为这片土地的独特性。田园综艺层出不穷,农业的垂直领域却鲜有制作团队深入挖掘,因此成为综艺创作的一块沃土。
在全球面临粮食危机、全国各地村镇“空心化”的当下,《种地吧》用不加干预的拍摄形式,全景式展现了年轻人的乡村生活,契合各年龄段中国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其背后更深层次的意义,是让乡村变得真实可爱,不再是观众“遥远的故乡”,而是年轻人乐意去耕耘和收获的地方。《种地吧》的成功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希望有更多综艺放眼农村,挖掘乡村生活的真实美。
近日,综艺《种地吧》完结,超过3万人在豆瓣为这个劳作即时互动节目打出了8.9的高分,为庆祝节目完结举办的“麦田音乐会”超千万人实时观看。从《种地吧》的火爆态势中可以看出,种地综艺拥有广袤的创作土壤。
近年来,慢综艺成为各大平台热推的题材,但素材大同小异、主题不够深入,目前已出现疲软态势。《种地吧》靠真实和真诚脱颖而出。很多高开低走的慢综艺中,有亮眼的明星团队和资源配置,却无法赢得观众的口碑,只因精致的样板房、早早设定的剧本拉远了嘉宾与真实生活的距离。而《种地吧》采用平视的视角来拍摄农田里的生活,让嘉宾们沉浸式体验种地,抛弃了以往城乡割裂的叙事方式,让种地在广大观众面前变得立体可感。
《种地吧》的十位种地少年,与其说是嘉宾,不如说是农田里的“主角”。在他们身上,观众又一次感受到了真人秀的“真”。十位种地少年经历的事情充满了曲折坎坷的“生活感”。他们为了排干农田里的水,会跳进泥水混合的沟里疏通农田;初来乍到时,也会因为不懂农业知识,被迫在农机工具上花费很多冤枉钱。诸如此类的场景让观众直呼“这个钱给他们挣吧,我挣不来”。
更值得借鉴的是《种地吧》开启了全新综艺模式。常规正片之外,节目主打“即时互动”,每天早上,十位年轻农人都会在微博直播,观众可以实时观看他们的种地进度,见证农田从荒芜到丰收。事实上,这样的互动模式解决了真人秀综艺的通病——受节目时长所限,嘉宾的喜怒哀乐只有冰山一角呈现在观众面前。通过192天的实时互动,不仅加固了观众认知里的“真”,也让观众真正融入了节目,成为种地少年们的“精神股东”。
中国作为农业大国,数千年农耕文化积淀出强大的文化自信,与土地和故乡无法割舍的情怀让“种地”成为广大观众喜闻乐见的主题。有娱评人认为,之前国外也推出过类似的种地综艺,但播出效果不及“中国化”的版本,恰恰是因为这片土地的独特性。田园综艺层出不穷,农业的垂直领域却鲜有制作团队深入挖掘,因此成为综艺创作的一块沃土。
在全球面临粮食危机、全国各地村镇“空心化”的当下,《种地吧》用不加干预的拍摄形式,全景式展现了年轻人的乡村生活,契合各年龄段中国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其背后更深层次的意义,是让乡村变得真实可爱,不再是观众“遥远的故乡”,而是年轻人乐意去耕耘和收获的地方。《种地吧》的成功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希望有更多综艺放眼农村,挖掘乡村生活的真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