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地到改种治碱变用碱

特色种植推动盐碱地变致富田

2023-05-11 作者: 李明 来源: 大众日报
  □记者 李明
  通讯员 万帅 明阳 永梅 报道
  本报利津讯 春末夏初,利津县圣水循环农业产业园的高温大棚里,一簇簇“胖墩墩”的赤松茸长势喜人,这也标志着在盐碱地上首次大棚栽培的珍稀食用菌——赤松茸喜获丰收,并且实现亩产超万斤。
  东营盐碱地资源丰厚。以前,当地农民多以种植棉花、玉米为主,收入不高。如何把盐碱地变成“致富田”,一直是当地百姓的梦想。
  最初,实现梦想的方式是改造盐碱地。上世纪90年代,利津县汀罗镇探索出了“上农下渔”模式,用挖掘机取土挖出坑塘,挖出的土再筑成台田,通过大水压碱,台田土壤中的盐碱往下渗,实现了池塘养鱼虾、台田种庄稼。
  “改地适种”效果明显,但成本高、用水量大。近年来,当地不断转变育种观念,由治理盐碱地适应作物向选育耐盐碱作物适应盐碱地转变,在耐盐碱粮食、果蔬、水产养殖、畜牧养殖等方面深耕,取得了良好效果。
  “经过多年的探索,我们终于实现了在大棚里栽培赤松茸,并且总结出一整套栽培办法。”圣水循环农业产业园种植能手林强说,因为园区全是盐碱地,所以栽培赤松茸需要做起料台,把培养基放在料台上,而喷完水以后盐碱地保湿效果好,温湿度更合适,盐碱地不但不会影响食用菌生长,还对培养基更有帮助。林强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现在每个大棚种植面积是一亩,能采收四茬,单棚总产量在一万斤左右,产品平均价格在每斤10元左右,每一个棚的收入在10万元左右,目前共种植11个棚,产值100多万元。”
  除赤松茸外,当地还探索出了盐碱地种植羊肚菌、肉苁蓉等特色种植产业,让种植效益翻倍。利津县不断挖潜增效,壮大特色产业,借助设施改造提升、盐碱地基质栽培等方式,重点发展设施瓜菜等,通过推广水肥一体等模式,发展适应盐碱地条件的林果、花卉、苗木等产品,围绕食用菌、黄河口滩羊等特色产业,积极开展高产高效技术、农产品精深加工、品牌提升等专项研究,打造具有盐碱地特色的现代高效农业。与此同时,利津加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培育,打造了“一品益津”“黄河口大米”等一批市场竞争力强的特色农产品品牌。如今,贫瘠的盐碱地,已经成为百姓的“致富田”。
  □记者 李明
  通讯员 万帅 明阳 永梅 报道
  本报利津讯 春末夏初,利津县圣水循环农业产业园的高温大棚里,一簇簇“胖墩墩”的赤松茸长势喜人,这也标志着在盐碱地上首次大棚栽培的珍稀食用菌——赤松茸喜获丰收,并且实现亩产超万斤。
  东营盐碱地资源丰厚。以前,当地农民多以种植棉花、玉米为主,收入不高。如何把盐碱地变成“致富田”,一直是当地百姓的梦想。
  最初,实现梦想的方式是改造盐碱地。上世纪90年代,利津县汀罗镇探索出了“上农下渔”模式,用挖掘机取土挖出坑塘,挖出的土再筑成台田,通过大水压碱,台田土壤中的盐碱往下渗,实现了池塘养鱼虾、台田种庄稼。
  “改地适种”效果明显,但成本高、用水量大。近年来,当地不断转变育种观念,由治理盐碱地适应作物向选育耐盐碱作物适应盐碱地转变,在耐盐碱粮食、果蔬、水产养殖、畜牧养殖等方面深耕,取得了良好效果。
  “经过多年的探索,我们终于实现了在大棚里栽培赤松茸,并且总结出一整套栽培办法。”圣水循环农业产业园种植能手林强说,因为园区全是盐碱地,所以栽培赤松茸需要做起料台,把培养基放在料台上,而喷完水以后盐碱地保湿效果好,温湿度更合适,盐碱地不但不会影响食用菌生长,还对培养基更有帮助。林强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现在每个大棚种植面积是一亩,能采收四茬,单棚总产量在一万斤左右,产品平均价格在每斤10元左右,每一个棚的收入在10万元左右,目前共种植11个棚,产值100多万元。”
  除赤松茸外,当地还探索出了盐碱地种植羊肚菌、肉苁蓉等特色种植产业,让种植效益翻倍。利津县不断挖潜增效,壮大特色产业,借助设施改造提升、盐碱地基质栽培等方式,重点发展设施瓜菜等,通过推广水肥一体等模式,发展适应盐碱地条件的林果、花卉、苗木等产品,围绕食用菌、黄河口滩羊等特色产业,积极开展高产高效技术、农产品精深加工、品牌提升等专项研究,打造具有盐碱地特色的现代高效农业。与此同时,利津加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培育,打造了“一品益津”“黄河口大米”等一批市场竞争力强的特色农产品品牌。如今,贫瘠的盐碱地,已经成为百姓的“致富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