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科技大学“新领带”研究生党支部党建、科创与育人同频共振
“小小党支部”写出育人“大文章”
2023-04-13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通讯员 韩洪烁 郭熙
近日,山东科技大学安全科学与工程专业2020级研究生董浩正忙碌于自主研发的绿色防灭火技术和高效阻化泡沫凝胶技术转让推广前的最后调试和技术检验。据悉,促成这两项成果转化的,是山东科技大学“新领带”研究生党支部。
近年来,该党支部坚持党建“红心”引领学生“匠心”,构建“党建+科创、服务、实践”特色创新育人模式,实现党建与学生创新创业、学生成长成才、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等齐头并进。近两年,该党支部先后完成省部级以上科技创新项目23项,与企业合作项目金额达上千万元,自主创办了山东研博泰克机电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
学生:
从“单兵作战”到“组团协作”
山东科技大学安全学院研究生郭立典,在2016年本科期间的一次煤矿下井学习时,发现工人深受细微粉尘的伤害,产生了治理矿山粉尘的想法。可当他真正走进除尘研究,试图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具体研究时,才发现自己的能力如此“单薄”。
正在郭立典一筹莫展之际,“新领带”研究生党支部送来了圆梦“大礼包”:支部牵头组建“尘埃落定”科技创新团队,将郭立典和10名“志同道合”的学生聚拢在一起,聘请行业专家担任导师。
很快他们完成的“新型智能除尘系统”项目获第十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如今,该团队已取得多项国家发明专利,研发的除尘系统在20余个煤矿投入试用,为企业创造了超800万元利润。
“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习惯于‘单兵作战’,容易遇到瓶颈,很难产出有价值的成果。”在山东科技大学安全学院院长程卫民看来,把学生聚集起来,合力破解难题,才能产出更多高水平的创新成果。
该党支部自2020年成立以来,组建了10余个科技创新团队,让学生从“自由生长、单兵作战”向“定向培育、组团应战”转变。
成果:
从“养在深闺”到“落地生根”
柳茹林是该校一名博士研究生,大学期间,发表10篇SCI论文,授权9项国内外发明专利,是一名不折不扣的“创意大王”。“支部成员年均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创新竞赛奖励100余项,这些创新性成果不能止步于证书与奖金。”该党支部书记张娜介绍,这些“养在深闺”创新成果的盘活转化,需要市场和企业这把“金钥匙”。
近年来,该党支部不断打造党建引领的产学研合作新模式,采取“到基层去调研、送成果到一线”等系列举措,把企业难题当课题,让科研成果变效果。
“党支部的指导老师了解我们的技术后,将我们的技术推荐给了枣庄的一家合作企业。”柳茹林说,在该党支部与枣庄浩然机械设备制造有限公司洽谈合作时,对自己的专利进行现场推介,双方一拍即合,将成果一次性转让。目前已进入企业试用新技术阶段。
如今,该党支部成为师生和企业之间的“红娘”,与山东威特立邦矿山设备有限公司等10余家企业、科研机构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组建了大学生实验基地、科创基地、转化基地,并选派学生深入生产一线实习见习,进行一对多、多对一的技术应用推广。
育人:
从“大学课堂”到“田间地头”
2021年暑期,该党支部成员刘存庆与团队在鄄城县箕山河流域实践调研时,通过“共建帮扶”的形式,与鄄城县生态环境局达成河流监测治理合作。刘存庆运用自主开发的光谱污染源溯源技术,构建了网格化监测溯源系统,为河流的保护增加了科技之“眼”,将污染的水域变身村民休闲娱乐的景点。
该党支部指导老师潘刚介绍,党支部将社会实践与专业发展结合,打造“社会实践+志愿服务+能力提升”多元实践成长平台,鼓励学生融入关系国家战略、民生福祉的实践项目。与此同时,“思政教育从‘校园’向‘现场’延伸,从教室‘搬’到田间地头,学生们真题真做,把学习成效转化为实践的动力和成效。”潘刚说,党支部相继发展多个现场实训项目,每年均有200余人次走进社会“大课堂”。近两年来,该党支部共组建了20支社会实践团队,取得50余项省级以上实践成果。
“以党支部一域之力,推动人才培养全域出彩。”山东科技大学安全学院党委书记张恩生说,党建、科创与育人同频共振已见成效。“我们将努力把党支部建设成青年学生筑梦的摇篮、追梦的驿站和圆梦的舞台。”
近日,山东科技大学安全科学与工程专业2020级研究生董浩正忙碌于自主研发的绿色防灭火技术和高效阻化泡沫凝胶技术转让推广前的最后调试和技术检验。据悉,促成这两项成果转化的,是山东科技大学“新领带”研究生党支部。
近年来,该党支部坚持党建“红心”引领学生“匠心”,构建“党建+科创、服务、实践”特色创新育人模式,实现党建与学生创新创业、学生成长成才、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等齐头并进。近两年,该党支部先后完成省部级以上科技创新项目23项,与企业合作项目金额达上千万元,自主创办了山东研博泰克机电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
学生:
从“单兵作战”到“组团协作”
山东科技大学安全学院研究生郭立典,在2016年本科期间的一次煤矿下井学习时,发现工人深受细微粉尘的伤害,产生了治理矿山粉尘的想法。可当他真正走进除尘研究,试图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具体研究时,才发现自己的能力如此“单薄”。
正在郭立典一筹莫展之际,“新领带”研究生党支部送来了圆梦“大礼包”:支部牵头组建“尘埃落定”科技创新团队,将郭立典和10名“志同道合”的学生聚拢在一起,聘请行业专家担任导师。
很快他们完成的“新型智能除尘系统”项目获第十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如今,该团队已取得多项国家发明专利,研发的除尘系统在20余个煤矿投入试用,为企业创造了超800万元利润。
“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习惯于‘单兵作战’,容易遇到瓶颈,很难产出有价值的成果。”在山东科技大学安全学院院长程卫民看来,把学生聚集起来,合力破解难题,才能产出更多高水平的创新成果。
该党支部自2020年成立以来,组建了10余个科技创新团队,让学生从“自由生长、单兵作战”向“定向培育、组团应战”转变。
成果:
从“养在深闺”到“落地生根”
柳茹林是该校一名博士研究生,大学期间,发表10篇SCI论文,授权9项国内外发明专利,是一名不折不扣的“创意大王”。“支部成员年均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创新竞赛奖励100余项,这些创新性成果不能止步于证书与奖金。”该党支部书记张娜介绍,这些“养在深闺”创新成果的盘活转化,需要市场和企业这把“金钥匙”。
近年来,该党支部不断打造党建引领的产学研合作新模式,采取“到基层去调研、送成果到一线”等系列举措,把企业难题当课题,让科研成果变效果。
“党支部的指导老师了解我们的技术后,将我们的技术推荐给了枣庄的一家合作企业。”柳茹林说,在该党支部与枣庄浩然机械设备制造有限公司洽谈合作时,对自己的专利进行现场推介,双方一拍即合,将成果一次性转让。目前已进入企业试用新技术阶段。
如今,该党支部成为师生和企业之间的“红娘”,与山东威特立邦矿山设备有限公司等10余家企业、科研机构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组建了大学生实验基地、科创基地、转化基地,并选派学生深入生产一线实习见习,进行一对多、多对一的技术应用推广。
育人:
从“大学课堂”到“田间地头”
2021年暑期,该党支部成员刘存庆与团队在鄄城县箕山河流域实践调研时,通过“共建帮扶”的形式,与鄄城县生态环境局达成河流监测治理合作。刘存庆运用自主开发的光谱污染源溯源技术,构建了网格化监测溯源系统,为河流的保护增加了科技之“眼”,将污染的水域变身村民休闲娱乐的景点。
该党支部指导老师潘刚介绍,党支部将社会实践与专业发展结合,打造“社会实践+志愿服务+能力提升”多元实践成长平台,鼓励学生融入关系国家战略、民生福祉的实践项目。与此同时,“思政教育从‘校园’向‘现场’延伸,从教室‘搬’到田间地头,学生们真题真做,把学习成效转化为实践的动力和成效。”潘刚说,党支部相继发展多个现场实训项目,每年均有200余人次走进社会“大课堂”。近两年来,该党支部共组建了20支社会实践团队,取得50余项省级以上实践成果。
“以党支部一域之力,推动人才培养全域出彩。”山东科技大学安全学院党委书记张恩生说,党建、科创与育人同频共振已见成效。“我们将努力把党支部建设成青年学生筑梦的摇篮、追梦的驿站和圆梦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