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

山财大创新打造“行走的大思政课”

2023-04-13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通讯员 于洪良
   本报记者 王桂利

  刚刚过去的3月,是山东财经大学团员青年一起度过的“学雷锋志愿服务月”。这个月,2022级经济统计学3班19名同学到山东美术馆开展志愿服务活动、13名同学到十亩园社区清洁卫生;经济学院组织研究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等到英雄山革命烈士陵园开展“祭奠革命先烈,赓续红色血脉”活动;金融学院举办“青春献礼二十大,歌声唱响新征程”主题合唱比赛,将传承弘扬雷锋精神融入文明学院建设工作……这一个个场景,让传统的“思政课”长了“腿和脚”,让“课上讲”变成了“实践行”,这也是近年来该校坚持不懈推进“大思政课”建设,善用社会大课堂,创新打造“行走的大思政课”的一个剪影。
向“师资强”发力,把道理讲深
  前不久,省委教育工委评选了7名2022年度“山东学校思政课教师年度人物”,该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徐莹入选。在思政课讲台耕耘20多年的徐莹,注重把思政教材的宏大叙事丰富成有血有肉的鲜活内容,不断丰富学生的课堂体验,让思政课以一种全新的方式打开,讲深道理,服务学生的成长需求。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围绕加强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马克思主义学院先行先试,让“教育者先受教育”。该学院建立“青年教师磨课制度”,组织青年教师备课、讲课、评课;建立“教学名家示范制度”,不定期邀请知名专家开展讲座,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同时以“一省一策——同城大课堂”为抓手,打造思政课教学的特色亮点。付出总有收获,马院获得首届全省思政课教学设计大赛特等奖1项、全省学校思政课教学比赛一等奖2项。在山东省第九届省级教学成果奖评选中获特等奖、一等奖各1项,均被推荐参加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选。
  3月9日,该学院联合济南市教育局开展了济南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四史进课堂”联合研训活动,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
在课堂主渠道深耕,把道理讲透
  该校打通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资源、成绩评定、实践教学等环节,建设教材、教师、教案“三教”,学校、学堂、学生“三学”的教学体系,通过“主辅补”的教学设计,打造大思政课程,建好用好思政课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把道理讲透。
  一是坚持“问题性+交叉性+合作性”,“师生+生生”互动中完成深度学习,教师在课上进行问题引导,学生在课下分组自主探索,实现思政知识与价值观的内化。二是依托山东财经大学红色文化研究中心,将齐鲁红色文化融入教学。成立高校思政课“同城大课堂”教学指导委员会,指导教师围绕“同城大课堂”项目开展选题定题、集体备课,与学校团委、学生处、教务处等职能部门协同发力,指导大学生红色调研等。依托山东省红色文化场馆实施现场教学,制作完成济南战役和五三惨案的精品思政VR。三是注重学生沉浸式体验,实现“思政课,我的课”。采取在教师引导下“翻转课堂+新技术手段+红色资源”调研,实现课堂内外、线上线下联动,将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头脑风暴+微视频制作+话剧表演等提高学生参与度和体验感,让学生享有个性化表达。
  该校还成立“实践思政”研究所,建成实践思政教学基地280多个,创设创业园3个,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共享资源、共谋育人,逐步打造了“乡村振兴”“劳模讲劳动”“创新创业”“名师大讲堂”“科技引领未来”等五大“行走的课堂”。
向社会要资源,把道理讲活
  在“大思政课”实施过程中,该校深刻认识到,面对思维多元的“00后”大学生,思政课不能仅限于在学校里和课堂上,要向社会要资源,把道理讲活,要推动学生深入社会大课堂。
  自2015年以来,该校与省政府研究室联合实施了“三千计划”(进千村、千企业、千社区),引导大学生深入基层“经风雨、见世面、长才干”,同时,补上了青年指导教师缺乏社会实践这个短板,让学生和青年教师“在实践中成长,与社会同进步”。仅2022年,该校就组建社会实践团队2347支,17700余名学生、890余名教师参加社会实践。有56支团队入选“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全国重点服务团队及相关专项实践活动。连续两年在“三千计划”暑期调研中担任重大立项子团队队长的2019级财政学专业本科生雒鸾凤,荣获“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奖学金。
  该校党委书记王邵军表示,“浇花要浇根,育人要育心”,我们近年来下大力气推进“大思政课”建设,践行“实践思政”理念,积极打造“行走的大思政课”,把大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讲到学生的心坎上,这必将有效提升铸魂育人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 本报通讯员 于洪良
   本报记者 王桂利

  刚刚过去的3月,是山东财经大学团员青年一起度过的“学雷锋志愿服务月”。这个月,2022级经济统计学3班19名同学到山东美术馆开展志愿服务活动、13名同学到十亩园社区清洁卫生;经济学院组织研究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等到英雄山革命烈士陵园开展“祭奠革命先烈,赓续红色血脉”活动;金融学院举办“青春献礼二十大,歌声唱响新征程”主题合唱比赛,将传承弘扬雷锋精神融入文明学院建设工作……这一个个场景,让传统的“思政课”长了“腿和脚”,让“课上讲”变成了“实践行”,这也是近年来该校坚持不懈推进“大思政课”建设,善用社会大课堂,创新打造“行走的大思政课”的一个剪影。
向“师资强”发力,把道理讲深
  前不久,省委教育工委评选了7名2022年度“山东学校思政课教师年度人物”,该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徐莹入选。在思政课讲台耕耘20多年的徐莹,注重把思政教材的宏大叙事丰富成有血有肉的鲜活内容,不断丰富学生的课堂体验,让思政课以一种全新的方式打开,讲深道理,服务学生的成长需求。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围绕加强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马克思主义学院先行先试,让“教育者先受教育”。该学院建立“青年教师磨课制度”,组织青年教师备课、讲课、评课;建立“教学名家示范制度”,不定期邀请知名专家开展讲座,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同时以“一省一策——同城大课堂”为抓手,打造思政课教学的特色亮点。付出总有收获,马院获得首届全省思政课教学设计大赛特等奖1项、全省学校思政课教学比赛一等奖2项。在山东省第九届省级教学成果奖评选中获特等奖、一等奖各1项,均被推荐参加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选。
  3月9日,该学院联合济南市教育局开展了济南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四史进课堂”联合研训活动,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
在课堂主渠道深耕,把道理讲透
  该校打通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资源、成绩评定、实践教学等环节,建设教材、教师、教案“三教”,学校、学堂、学生“三学”的教学体系,通过“主辅补”的教学设计,打造大思政课程,建好用好思政课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把道理讲透。
  一是坚持“问题性+交叉性+合作性”,“师生+生生”互动中完成深度学习,教师在课上进行问题引导,学生在课下分组自主探索,实现思政知识与价值观的内化。二是依托山东财经大学红色文化研究中心,将齐鲁红色文化融入教学。成立高校思政课“同城大课堂”教学指导委员会,指导教师围绕“同城大课堂”项目开展选题定题、集体备课,与学校团委、学生处、教务处等职能部门协同发力,指导大学生红色调研等。依托山东省红色文化场馆实施现场教学,制作完成济南战役和五三惨案的精品思政VR。三是注重学生沉浸式体验,实现“思政课,我的课”。采取在教师引导下“翻转课堂+新技术手段+红色资源”调研,实现课堂内外、线上线下联动,将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头脑风暴+微视频制作+话剧表演等提高学生参与度和体验感,让学生享有个性化表达。
  该校还成立“实践思政”研究所,建成实践思政教学基地280多个,创设创业园3个,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共享资源、共谋育人,逐步打造了“乡村振兴”“劳模讲劳动”“创新创业”“名师大讲堂”“科技引领未来”等五大“行走的课堂”。
向社会要资源,把道理讲活
  在“大思政课”实施过程中,该校深刻认识到,面对思维多元的“00后”大学生,思政课不能仅限于在学校里和课堂上,要向社会要资源,把道理讲活,要推动学生深入社会大课堂。
  自2015年以来,该校与省政府研究室联合实施了“三千计划”(进千村、千企业、千社区),引导大学生深入基层“经风雨、见世面、长才干”,同时,补上了青年指导教师缺乏社会实践这个短板,让学生和青年教师“在实践中成长,与社会同进步”。仅2022年,该校就组建社会实践团队2347支,17700余名学生、890余名教师参加社会实践。有56支团队入选“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全国重点服务团队及相关专项实践活动。连续两年在“三千计划”暑期调研中担任重大立项子团队队长的2019级财政学专业本科生雒鸾凤,荣获“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奖学金。
  该校党委书记王邵军表示,“浇花要浇根,育人要育心”,我们近年来下大力气推进“大思政课”建设,践行“实践思政”理念,积极打造“行走的大思政课”,把大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讲到学生的心坎上,这必将有效提升铸魂育人的针对性和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