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
2023-01-10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
|
![]() |
|
![]() |
扫码看
理论周刊专题
|
□ 曹鹏飞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我们党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要始终赢得人民拥护、巩固长期执政地位,必须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
党的二十大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并将此确定为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发挥好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影响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因素很多,大党独有难题所折射的系统性组织困难与挑战是其中重要因素。建设现代化国家,离不开政治力量领导和政治公共产品保障。只有不断夯实党的组织基础、保持党的生机活力,才能实现党的长期执政。要想维持党的组织活力与功能稳定,就必须直面解决大党独有难题。“我们党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政党,大就要有大的样子,大也有大的难处,如何确保全党在共同思想理论基础上的高度集中统一尤其不易。”
大党独有难题,“难”在何处
任何政党都在不同程度上面临知行合一难题。如何确保全党在共同思想理论基础上的高度集中统一,这是马克思主义百年大党在今天所遇到的客观挑战。全面认识和把握中国共产党面临的大党独有难题,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至关重要。
一是思想统一难。党员人数增多,必然带来党内思想意识形态面貌变化。一方面表现为党内成员认识能力和观念结构参差不齐,另一方面表现为党内创新理论成果宣传贯彻不到位,部分党员在思想认识上还存在模棱两可现象。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因为一段时间里,受各种错误思想和糊涂观念影响,有相当数量的党员、干部丢掉了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只讲功利不讲理想、只讲私欲不讲信仰了。”如果党员和干部思想观念滑坡,凡事都从个人功利和私欲出发,那么实现党内团结统一就会碰到困难。
二是组织统一难。伴随着党的组织规模增长,组织调动和协同能力势必会受到影响。由于企业、农村、机关、学校、科研院所、街道社区、社会组织等基层党组织受地域和行业差异影响,党的组织分布在客观上是不平衡的。组织规模增长必然放大组织分布的地区、城乡和行业差异,最终影响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和政治执行力,影响各级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发挥。
三是行动统一难。“一个队伍经常是不大整齐的”,人数越多,思想和行为习惯差别就越大,统一行动能力就越受到限制,认识差异和能力差异容易造成整体行动能力减弱。如果分散性和地方性代替组织统一性,那么党的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道路、政治原则势必就会出现动摇,党的领导与执政作用发挥就会受到影响。
四是监督执纪难。大党的地域性、行业性、城乡性分布特征,使得党的组织和工作也不可避免地呈现出地域性、行业性、城乡性特点。组织面貌和组织能力的差异,直接影响主体责任与监督责任的落实,最终造成监督执纪工作的规范化和标准化程度不够,容易造成组织行为打折扣、作选择、搞变通,甚至出现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监督者缺失监督等不良组织现象。
大党独有难题,“独”在其“大”
组织规模大,意味着党的自身结构复杂,组织能量容易内耗,组织传导容易受阻。拦路虎、中梗阻、断头路等现象的存在,推脱绕、庸懒散、虚假空、灯下黑等问题的出现,往往就是因为大党运行出现组织失灵现象。
第一,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来看,目前是党的组织规模和党员人数最多的时期。1921年中国共产党创立初期,全国只有50多名党员;1949年,全国党员人数449万名,基层党组织数量19.5万个;今天,中国共产党的组织人数规模实现了巨大增长,截至2021年12月31日,全国党员人数已经达到9671.2万名,基层党组织数量已经达到493.6万个,现在是党的百年奋斗史上党员数量最多和组织规模最大的时期。党的组织规模的大幅度增长,一方面显示出中国共产党极具政治吸引力,党的组织和队伍越来越受到中国人民的拥护和支持;另一方面,规模性的增长也对管党治党资源和能力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党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团结统一的要求越来越紧迫。
第二,从世界政党治理实践来看,最大政党和最强政党之间如何平衡是个客观难题。中国共产党在今天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第一大政党,党员数量已经超过了德国、法国、英国等国家的人口数量。治大党实为不易。政党作为专业化政治组织,一般都有自身的独特结构和属性,正是这种独特性把政党与一般社会组织有效区分开来。政党的政治属性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现实生成的。而社会对于政党的影响则具有两面性,一方面政党始终离不开社会力量的支持,另一方面生存于社会中的政党又时刻面临来自外部的风险和考验。
第三,从阶级属性来看,党的先进性和规模性之间如何平衡是个现实难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产党一旦丢了自己的理想信念,那就同其他政党没什么本质区别了,就会失去精神动力和精神纽带,就会成为乌合之众,难逃失败的命运。”《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明确指出,为了规范发展党员工作,保证新发展的党员质量,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发展党员工作应当按照控制总量、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发挥作用的总要求,坚持慎重发展、均衡发展,有领导、有计划地进行。注意把握规模性和先进性纯洁性、总量和结构、数量和质量、规模和作用、增长和均衡等之间的平衡,已经成为当前发展党员工作的现实要求,这一方面表明大的难处,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我们党对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自觉。
解决大党独有难题,贵在务实
思考和解决大党独有难题,必须基于党的指导思想、现有组织规模和现存制度规范,重视从党的组织实际和现实需要出发,真正用务实管用的措施和方法去解决问题。
优化和改善党的组织结构。党员人数多、组织规模大影响着党的治理结构和治理方式。党员人数多,可能导致党组织标准化和规范化程度降低,党内信息传达和流动容易减损,组织间沟通和协作容易误读,党的建设质量不容易把控。优化和改善党的组织结构,就要严格按照控制总量、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发挥作用的总要求,对组织增量部分严格进行把关,以增量带动和改善存量,最终实现组织整体结构优化。
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以存量为主的组织现实,决定解决大党独有难题必须重视现存组织资源的维护、管理和使用。坚持制度治党、依规治党,以党章为根本,以民主集中制为核心,完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增强党内法规权威性和执行力,形成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发现问题、纠正偏差的机制。自觉用制度规范性约束组织差异性,用制度长期性维持党组织活动稳定性。
重视提高党的建设质量。组织规模大、党员人数多,使得党的建设规模大,党的建设资源消耗多,党的建设不均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把这么大的一个党管好很不容易,把这么大的一个党建设成为坚强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更不容易。”要想从根本上扭转管党治党“宽松软”局面,彻底解决党内腐败问题、“四风”问题,以及特权现象、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现象,就必须从提高党的建设质量入手,坚持问题导向和结果导向,杜绝党的建设搞“大水漫灌”,努力实现党的建设资源下沉和工作下沉,坚持实效性和精准性原则,激发党的建设内生动力,切实提高党的建设实效。
[作者单位: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我们党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要始终赢得人民拥护、巩固长期执政地位,必须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
党的二十大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并将此确定为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发挥好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影响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因素很多,大党独有难题所折射的系统性组织困难与挑战是其中重要因素。建设现代化国家,离不开政治力量领导和政治公共产品保障。只有不断夯实党的组织基础、保持党的生机活力,才能实现党的长期执政。要想维持党的组织活力与功能稳定,就必须直面解决大党独有难题。“我们党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政党,大就要有大的样子,大也有大的难处,如何确保全党在共同思想理论基础上的高度集中统一尤其不易。”
大党独有难题,“难”在何处
任何政党都在不同程度上面临知行合一难题。如何确保全党在共同思想理论基础上的高度集中统一,这是马克思主义百年大党在今天所遇到的客观挑战。全面认识和把握中国共产党面临的大党独有难题,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至关重要。
一是思想统一难。党员人数增多,必然带来党内思想意识形态面貌变化。一方面表现为党内成员认识能力和观念结构参差不齐,另一方面表现为党内创新理论成果宣传贯彻不到位,部分党员在思想认识上还存在模棱两可现象。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因为一段时间里,受各种错误思想和糊涂观念影响,有相当数量的党员、干部丢掉了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只讲功利不讲理想、只讲私欲不讲信仰了。”如果党员和干部思想观念滑坡,凡事都从个人功利和私欲出发,那么实现党内团结统一就会碰到困难。
二是组织统一难。伴随着党的组织规模增长,组织调动和协同能力势必会受到影响。由于企业、农村、机关、学校、科研院所、街道社区、社会组织等基层党组织受地域和行业差异影响,党的组织分布在客观上是不平衡的。组织规模增长必然放大组织分布的地区、城乡和行业差异,最终影响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和政治执行力,影响各级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发挥。
三是行动统一难。“一个队伍经常是不大整齐的”,人数越多,思想和行为习惯差别就越大,统一行动能力就越受到限制,认识差异和能力差异容易造成整体行动能力减弱。如果分散性和地方性代替组织统一性,那么党的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道路、政治原则势必就会出现动摇,党的领导与执政作用发挥就会受到影响。
四是监督执纪难。大党的地域性、行业性、城乡性分布特征,使得党的组织和工作也不可避免地呈现出地域性、行业性、城乡性特点。组织面貌和组织能力的差异,直接影响主体责任与监督责任的落实,最终造成监督执纪工作的规范化和标准化程度不够,容易造成组织行为打折扣、作选择、搞变通,甚至出现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监督者缺失监督等不良组织现象。
大党独有难题,“独”在其“大”
组织规模大,意味着党的自身结构复杂,组织能量容易内耗,组织传导容易受阻。拦路虎、中梗阻、断头路等现象的存在,推脱绕、庸懒散、虚假空、灯下黑等问题的出现,往往就是因为大党运行出现组织失灵现象。
第一,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来看,目前是党的组织规模和党员人数最多的时期。1921年中国共产党创立初期,全国只有50多名党员;1949年,全国党员人数449万名,基层党组织数量19.5万个;今天,中国共产党的组织人数规模实现了巨大增长,截至2021年12月31日,全国党员人数已经达到9671.2万名,基层党组织数量已经达到493.6万个,现在是党的百年奋斗史上党员数量最多和组织规模最大的时期。党的组织规模的大幅度增长,一方面显示出中国共产党极具政治吸引力,党的组织和队伍越来越受到中国人民的拥护和支持;另一方面,规模性的增长也对管党治党资源和能力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党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团结统一的要求越来越紧迫。
第二,从世界政党治理实践来看,最大政党和最强政党之间如何平衡是个客观难题。中国共产党在今天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第一大政党,党员数量已经超过了德国、法国、英国等国家的人口数量。治大党实为不易。政党作为专业化政治组织,一般都有自身的独特结构和属性,正是这种独特性把政党与一般社会组织有效区分开来。政党的政治属性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现实生成的。而社会对于政党的影响则具有两面性,一方面政党始终离不开社会力量的支持,另一方面生存于社会中的政党又时刻面临来自外部的风险和考验。
第三,从阶级属性来看,党的先进性和规模性之间如何平衡是个现实难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产党一旦丢了自己的理想信念,那就同其他政党没什么本质区别了,就会失去精神动力和精神纽带,就会成为乌合之众,难逃失败的命运。”《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明确指出,为了规范发展党员工作,保证新发展的党员质量,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发展党员工作应当按照控制总量、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发挥作用的总要求,坚持慎重发展、均衡发展,有领导、有计划地进行。注意把握规模性和先进性纯洁性、总量和结构、数量和质量、规模和作用、增长和均衡等之间的平衡,已经成为当前发展党员工作的现实要求,这一方面表明大的难处,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我们党对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自觉。
解决大党独有难题,贵在务实
思考和解决大党独有难题,必须基于党的指导思想、现有组织规模和现存制度规范,重视从党的组织实际和现实需要出发,真正用务实管用的措施和方法去解决问题。
优化和改善党的组织结构。党员人数多、组织规模大影响着党的治理结构和治理方式。党员人数多,可能导致党组织标准化和规范化程度降低,党内信息传达和流动容易减损,组织间沟通和协作容易误读,党的建设质量不容易把控。优化和改善党的组织结构,就要严格按照控制总量、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发挥作用的总要求,对组织增量部分严格进行把关,以增量带动和改善存量,最终实现组织整体结构优化。
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以存量为主的组织现实,决定解决大党独有难题必须重视现存组织资源的维护、管理和使用。坚持制度治党、依规治党,以党章为根本,以民主集中制为核心,完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增强党内法规权威性和执行力,形成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发现问题、纠正偏差的机制。自觉用制度规范性约束组织差异性,用制度长期性维持党组织活动稳定性。
重视提高党的建设质量。组织规模大、党员人数多,使得党的建设规模大,党的建设资源消耗多,党的建设不均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把这么大的一个党管好很不容易,把这么大的一个党建设成为坚强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更不容易。”要想从根本上扭转管党治党“宽松软”局面,彻底解决党内腐败问题、“四风”问题,以及特权现象、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现象,就必须从提高党的建设质量入手,坚持问题导向和结果导向,杜绝党的建设搞“大水漫灌”,努力实现党的建设资源下沉和工作下沉,坚持实效性和精准性原则,激发党的建设内生动力,切实提高党的建设实效。
[作者单位: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