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秀兰:帮助他人,愉悦自己

2022-09-21 作者: 张晓帆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张晓帆
做志愿者“重生”
  煎、炒、烹、炸、蒸……社区居民们各显身手,纷纷端上自己的拿手好菜加入“美食盛宴”。丰盛的美食刚一上席,就让大家“闻香而动”。9月4日,在青岛市李沧区李村街道北山社区,鲍秀兰爱心工作室举办的邻里美食节活动举行,大家一边品尝菜肴,一边畅叙邻里感情,欢声笑语中,洋溢着对幸福美好生活的新期盼。
  “‘鲍秀兰’这三个字不仅代表她一个人,更代表着一个老干部志愿者集体。这些志愿者心里挂念着我们群众所需,让行动不便的老人感受到了社会大家庭所带来的温暖,是真真切切地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居民胡玉兰说,鲍秀兰爱心工作室组织的美食节、读书日等各种丰富的活动,像“舒心贴”,驱散了她内心的孤独。
  身穿红色志愿者马甲的鲍秀兰,成为李沧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社区楼道里、孤寡老人家……人们到处可以看到她热情、忙碌、快乐和不知疲倦的身影。
  日前,在青岛市离退休干部党建基地融合共建示范点直播间,被评为全省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最美志愿者、全省抗击疫情优秀志愿者的鲍秀兰,讲述了自己身患癌症做志愿者“重生”的故事。
  “经历过与病魔的斗争,我更加感到生命的可贵。病友们乐观、不服输的精神鼓舞了我,我选择做志愿者‘重生’,组织病友们开展形体走秀、舞蹈培训,我感觉自己又‘活’过来了。志愿服务让我感受到自己被需要,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也愉悦了自己。”75岁的鲍秀兰说,走下三尺讲台的她,恢复健康后积极投身于公益事业。
3年服务近万人
  2020年2月15日,青岛下起了大雪,为方便居民出行和配合疫情防控工作的开展,鲍秀兰一早便出来清理积雪,忙活半天后,路面终于露出了一条干净的小路。“我本来想再去找点融雪剂来,结果不小心摔倒了,右肩膀不敢动弹了。”鲍秀兰说。
  到医院对肩膀进行了敷药、包扎后,医生和家人叮嘱她在家多歇息几天,但家人刚走,鲍秀兰就“吊”着胳膊出门了,在社区防控志愿岗,强忍着疼痛为居民测量体温、登记、消毒……这一幕,让不少社区群众动容。“鲍老师胳膊受伤了还在坚持参与防控工作,咱也别落下了。”受鲍秀兰的感召,周围楼院里陆续有13位居民报名加入了防控志愿者队伍。
  2019年,在李沧区老干部志愿者服务总队和北山社区的指导下,鲍秀兰发起组织社区老干部、老党员、志愿者成立了“鲍秀兰爱心工作室”,将零散的、自发的、小规模的志愿服务活动转化为人员稳定、专业性强、组织规范的志愿服务项目,在社区开展安全巡逻、爱心陪伴、秩序维护、文明劝导、垃圾分类和邻里调解等活动。
  “巧手”张令军是工作室的“潮人”,会修理收音机、马扎子;车祸后接受52人献血的万雪芳“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儿”……三年来,鲍秀身体力行,带领112人做志愿者,服务群众近万人。依托“山东老干部”APP开展志愿服务,工作室志愿者爱心小时数已达8720小时,其中鲍秀兰个人爱心小时数位列全省第一。
志愿服务项目化
  摸清群众的“急难愁盼”,才能“对症下药”。鲍秀兰所在的北山社区是典型的老旧社区,存在开放式楼院多、社区老龄化严重等情况。鲍秀兰深入社区群众家中,以独居、失能、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困境残疾人为重点对象,了解他们的需求。
  瞄准群众需求,鲍秀兰工作室搭建了七彩华龄文艺岗、邻里互助便民岗、爱心大姨陪伴岗、平安社区安全岗等平台,形成志愿服务项目化运作链,常态化开展服务并量身定制志愿服务菜单,形成群众点单、工作室派单、志愿者接单、群众评单的完整环。
  敬老爱老,一直是鲍秀兰工作室的品牌项目。鲍秀兰爱心工作室连续多年开展“百件事 百家情 温暖一座城”活动,为社区100名行动不便的老人提供上门送餐、打扫卫生、爱心陪伴和宣讲党史等服务。今年,鲍秀兰工作室开展“6090”助老服务行动,为年轻老人与“老老人”建立结对关怀帮扶机制,加强老年人互助。
  红色的“小马甲”像一朵朵小红花,开遍李沧区的每个角落。“有时间做志愿者、有困难找鲍秀兰”在北山社区蔚然成风。“社区的志愿者居民就像一颗颗散落的珍珠,由‘鲍秀兰爱心工作室’这条线串联起来后,更加熠熠生辉。”北山社区党委书记郑志风说,鲍秀兰爱心工作室为社区能人提供了发光发亮的舞台,既服务了社区群众,也获得了成就感和满足感。
  志愿服务是美好,是温暖,更是力量。“让志愿者既有面子、又得实惠。”李沧区委组织部副部长、老干部局局长姜福明说,李沧区探索建立的老干部志愿服务续航中心启动,在全省率先打造“精神能量转换、物质能量补给、爱心能量展示”平台,引导群众自觉参与文明实践活动。
    □ 本报记者 张晓帆
做志愿者“重生”
  煎、炒、烹、炸、蒸……社区居民们各显身手,纷纷端上自己的拿手好菜加入“美食盛宴”。丰盛的美食刚一上席,就让大家“闻香而动”。9月4日,在青岛市李沧区李村街道北山社区,鲍秀兰爱心工作室举办的邻里美食节活动举行,大家一边品尝菜肴,一边畅叙邻里感情,欢声笑语中,洋溢着对幸福美好生活的新期盼。
  “‘鲍秀兰’这三个字不仅代表她一个人,更代表着一个老干部志愿者集体。这些志愿者心里挂念着我们群众所需,让行动不便的老人感受到了社会大家庭所带来的温暖,是真真切切地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居民胡玉兰说,鲍秀兰爱心工作室组织的美食节、读书日等各种丰富的活动,像“舒心贴”,驱散了她内心的孤独。
  身穿红色志愿者马甲的鲍秀兰,成为李沧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社区楼道里、孤寡老人家……人们到处可以看到她热情、忙碌、快乐和不知疲倦的身影。
  日前,在青岛市离退休干部党建基地融合共建示范点直播间,被评为全省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最美志愿者、全省抗击疫情优秀志愿者的鲍秀兰,讲述了自己身患癌症做志愿者“重生”的故事。
  “经历过与病魔的斗争,我更加感到生命的可贵。病友们乐观、不服输的精神鼓舞了我,我选择做志愿者‘重生’,组织病友们开展形体走秀、舞蹈培训,我感觉自己又‘活’过来了。志愿服务让我感受到自己被需要,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也愉悦了自己。”75岁的鲍秀兰说,走下三尺讲台的她,恢复健康后积极投身于公益事业。
3年服务近万人
  2020年2月15日,青岛下起了大雪,为方便居民出行和配合疫情防控工作的开展,鲍秀兰一早便出来清理积雪,忙活半天后,路面终于露出了一条干净的小路。“我本来想再去找点融雪剂来,结果不小心摔倒了,右肩膀不敢动弹了。”鲍秀兰说。
  到医院对肩膀进行了敷药、包扎后,医生和家人叮嘱她在家多歇息几天,但家人刚走,鲍秀兰就“吊”着胳膊出门了,在社区防控志愿岗,强忍着疼痛为居民测量体温、登记、消毒……这一幕,让不少社区群众动容。“鲍老师胳膊受伤了还在坚持参与防控工作,咱也别落下了。”受鲍秀兰的感召,周围楼院里陆续有13位居民报名加入了防控志愿者队伍。
  2019年,在李沧区老干部志愿者服务总队和北山社区的指导下,鲍秀兰发起组织社区老干部、老党员、志愿者成立了“鲍秀兰爱心工作室”,将零散的、自发的、小规模的志愿服务活动转化为人员稳定、专业性强、组织规范的志愿服务项目,在社区开展安全巡逻、爱心陪伴、秩序维护、文明劝导、垃圾分类和邻里调解等活动。
  “巧手”张令军是工作室的“潮人”,会修理收音机、马扎子;车祸后接受52人献血的万雪芳“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儿”……三年来,鲍秀身体力行,带领112人做志愿者,服务群众近万人。依托“山东老干部”APP开展志愿服务,工作室志愿者爱心小时数已达8720小时,其中鲍秀兰个人爱心小时数位列全省第一。
志愿服务项目化
  摸清群众的“急难愁盼”,才能“对症下药”。鲍秀兰所在的北山社区是典型的老旧社区,存在开放式楼院多、社区老龄化严重等情况。鲍秀兰深入社区群众家中,以独居、失能、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困境残疾人为重点对象,了解他们的需求。
  瞄准群众需求,鲍秀兰工作室搭建了七彩华龄文艺岗、邻里互助便民岗、爱心大姨陪伴岗、平安社区安全岗等平台,形成志愿服务项目化运作链,常态化开展服务并量身定制志愿服务菜单,形成群众点单、工作室派单、志愿者接单、群众评单的完整环。
  敬老爱老,一直是鲍秀兰工作室的品牌项目。鲍秀兰爱心工作室连续多年开展“百件事 百家情 温暖一座城”活动,为社区100名行动不便的老人提供上门送餐、打扫卫生、爱心陪伴和宣讲党史等服务。今年,鲍秀兰工作室开展“6090”助老服务行动,为年轻老人与“老老人”建立结对关怀帮扶机制,加强老年人互助。
  红色的“小马甲”像一朵朵小红花,开遍李沧区的每个角落。“有时间做志愿者、有困难找鲍秀兰”在北山社区蔚然成风。“社区的志愿者居民就像一颗颗散落的珍珠,由‘鲍秀兰爱心工作室’这条线串联起来后,更加熠熠生辉。”北山社区党委书记郑志风说,鲍秀兰爱心工作室为社区能人提供了发光发亮的舞台,既服务了社区群众,也获得了成就感和满足感。
  志愿服务是美好,是温暖,更是力量。“让志愿者既有面子、又得实惠。”李沧区委组织部副部长、老干部局局长姜福明说,李沧区探索建立的老干部志愿服务续航中心启动,在全省率先打造“精神能量转换、物质能量补给、爱心能量展示”平台,引导群众自觉参与文明实践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