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驱动塑造发展新优势
2022-09-16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张新花 任万帅 王玲玉
9月13日,利津县陈庄镇索镇村村民曹新华感受了一把办事快、效率高的政务服务体验。孙子出生后,他带着相关材料准备跑一个上午办理孙子的户口、医保等事项。在陈庄镇审批服务所交了材料后,不到半个小时,所有的事项都办好了,这让他很满意。
业务办理提速,得益于利津县基层审批服务延伸。利津县在陈庄镇设立了东营市首个镇级行政审批服务所,并以镇级行政审批服务所设立为抓手,深入开展镇街扩权和审批权限下放,推进“县乡同权”,下放47项县级审批服务事项,完善基层便民服务体系,打造“15分钟便民办事圈”,让群众享受“一站式家门口”服务。
改革创新是发展进步的动力之基、活力之源。东营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破解发展难题,推动改革和发展深度融合、高效联动。如今,东营市450多项国家和省级改革试点落地见效,获批全国首批、黄河流域首个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盐碱地综合利用等改革走在全国前列。营商环境创新提升,在全省率先制定“一窗受理”地方标准,“一网通办”“跨域通办”服务功能深化拓展,“无证明城市”、企业服务中心加快建设,全市市场主体突破30万户,增长近3倍。
以创新激发发展动能,东营把创新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位置,持续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增创发展新优势,真正让创新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在东营国安化工有限公司,一批润滑油基础油正在出库。与传统制造工艺不同,这批基础油是由废润滑油、废机油、废柴油等废矿物油再生循环利用而来,产品纯度高、质量稳定,该企业也成为废矿物油资源化再生利用行业的佼佼者,获得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称号。
“废润滑油的处理,一直是个难题。其含有的氯元素、金属元素能导致工艺设备腐蚀、管道堵塞和塔板结焦,严重制约着废矿物油资源化回收再利用产业的发展。”东营国安化工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学军说。公司通过与北京化工大学等院校开展产学研合作,研发了20万吨/年分子蒸馏废润滑油生产工艺研究等30余项技术,打破了技术瓶颈。如今,公司年处理废矿物油20万吨,回收利用率高达95%,高于同行业20多个百分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东营不断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创新力。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通过验收,国家级稀土催化研究院、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重质油国家重点实验室碳中和联合研究院等一批高能级创新平台加快建设,在中国最具人才吸引力百强城市、外贸百强城市中不断争先进位,创新浓度、开放程度、人才密度、创业热度全面提升。
十年来,东营市“四新”经济、数字经济快速起势,“一产业、一平台”创新格局初步形成,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增长4.3倍。
9月13日,利津县陈庄镇索镇村村民曹新华感受了一把办事快、效率高的政务服务体验。孙子出生后,他带着相关材料准备跑一个上午办理孙子的户口、医保等事项。在陈庄镇审批服务所交了材料后,不到半个小时,所有的事项都办好了,这让他很满意。
业务办理提速,得益于利津县基层审批服务延伸。利津县在陈庄镇设立了东营市首个镇级行政审批服务所,并以镇级行政审批服务所设立为抓手,深入开展镇街扩权和审批权限下放,推进“县乡同权”,下放47项县级审批服务事项,完善基层便民服务体系,打造“15分钟便民办事圈”,让群众享受“一站式家门口”服务。
改革创新是发展进步的动力之基、活力之源。东营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破解发展难题,推动改革和发展深度融合、高效联动。如今,东营市450多项国家和省级改革试点落地见效,获批全国首批、黄河流域首个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盐碱地综合利用等改革走在全国前列。营商环境创新提升,在全省率先制定“一窗受理”地方标准,“一网通办”“跨域通办”服务功能深化拓展,“无证明城市”、企业服务中心加快建设,全市市场主体突破30万户,增长近3倍。
以创新激发发展动能,东营把创新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位置,持续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增创发展新优势,真正让创新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在东营国安化工有限公司,一批润滑油基础油正在出库。与传统制造工艺不同,这批基础油是由废润滑油、废机油、废柴油等废矿物油再生循环利用而来,产品纯度高、质量稳定,该企业也成为废矿物油资源化再生利用行业的佼佼者,获得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称号。
“废润滑油的处理,一直是个难题。其含有的氯元素、金属元素能导致工艺设备腐蚀、管道堵塞和塔板结焦,严重制约着废矿物油资源化回收再利用产业的发展。”东营国安化工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学军说。公司通过与北京化工大学等院校开展产学研合作,研发了20万吨/年分子蒸馏废润滑油生产工艺研究等30余项技术,打破了技术瓶颈。如今,公司年处理废矿物油20万吨,回收利用率高达95%,高于同行业20多个百分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东营不断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创新力。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通过验收,国家级稀土催化研究院、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重质油国家重点实验室碳中和联合研究院等一批高能级创新平台加快建设,在中国最具人才吸引力百强城市、外贸百强城市中不断争先进位,创新浓度、开放程度、人才密度、创业热度全面提升。
十年来,东营市“四新”经济、数字经济快速起势,“一产业、一平台”创新格局初步形成,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增长4.3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