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文化

文化视点

2022-08-03 作者: 张依盟 来源: 大众日报
加快文化产业
数字化布局

  据人民日报,文化数字化依托各类文化资源,利用数字技术及信息网络平台实现文化传播与内容升级,是一种具有创新性、体验性、互动性的文化服务与共享模式。
  推进文化数字化、赋能实体经济,首先要有合规高效的数据要素流通和交易制度。数据产权制度体系是支撑数字经济发展壮大的关键环节。加快数据产权确权、流转、安全治理等基础制度建设步伐,解决数据产权保护的难点,有助于提升社会创新能力,可为包括数字文化产业在内的数字经济带来重大发展机遇。
  推进文化数字化、赋能实体经济,离不开数字技术与文化的相互交融和集成创新。一批市场反响良好的数字文化产品,如数字工业博物馆、数字文化街区等,充分发挥出文化在激活动能、提升品质、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的重要作用。下一步,还需要集成运用先进适用技术,加快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的发展。
  加强工业文化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工业故事,能够助力推进文化数字化、赋能实体经济。
明知故食就是挑战法规
  据北京日报客户端,“网红‘吃播’濒危大白鲨”一事有了最新进展,经当地警方调查鉴定,主播“提子”视频中所食鲨鱼确是噬人鲨,不过,警方并未透露噬人鲨来源,相关案件正在进一步办理中。
  这回“彻底翻车”,无论其是否为了流量铤而走险、明知故犯,食用大白鲨行为已经坐实,接下来就是惩处问题了。而就这场风波来说,笔者认为,还有两个问题有待追问。
  其一,大白鲨到底是怎么来的?背后有无非法猎杀、贩卖、收购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的黑色产业链?据悉,大白鲨是世界性分布的,我国黄海、东海、渤海都有记录,但包括大白鲨在内的大型鲨鱼,目前没有人工繁殖种群。涉事主播称鲨鱼“来自正规渠道”“人工养殖”,如今来看根本站不住脚。对此,相关方面必须一查到底。
  其二,780万粉丝是怎么来的?一直以来,该主播就是靠着专吃怪异食材走红。30斤的大土龙、30斤的老虎蟹、200斤的大鸵鸟、66斤的金色娃娃鱼……没有她不敢吃不敢拍的。明明在违法的边缘游走,竟积攒起了700多万粉丝,实在魔幻。这里头,平台难辞其咎。
不能任由假录音
传播真谣言

  据北京晚报,当下网络流传着多种录音对话,包括政务咨询类、搞笑类、举报类等等。然而,这些录音的真实性存疑,有些甚至是提前写好的“剧本”。据记者调查,某短视频平台上,有博主专门传授“模仿电话里的声音”,只需原素材和软件,就能合成一段讲电话的效果。经实测,类似带有“剧本”色彩的录音,能够顺利通过审核、成功发布,有的平台还能“一键同步”多个渠道。
  设计搞笑录音对话,骗的是流量;胡编政务咨询场景,不仅误导公众,还可能中伤政府公信力。不论是骗眼球,还是骗认知,都是假戏真骗,动的都是歪脑筋,损害的都是社会信用。
  网络不是法外之地。虚假录音逾越了道德边界甚至是法律红线,在网络平台不绝于耳,必须对其“销音”。关于录音有没有经过剪辑、拼接、添加,到底是实录还是篡改,应该有成熟的技术手段和权威的鉴定机构予以甄别。网络平台也应顺应内容发展变化,重视假录音屡屡“漏网”乱象,如果是技术手段欠缺就当尽快补漏,如果是审核意识不足就要加速纠偏,给录音对话内容多安几道“安全筛”;同时,对于“一耳假”的内容,以及经证实为篡改后的音频,应该及时进行限流、下架、封号等处理。
司马迁是个好“记者”
  据人民日报海外版,司马迁写《史记》是个人修史,工作量浩繁。十二本纪说帝王,三十世家述诸侯,七十二列传写百家人物,还有十表八书概述典章制度大事记,52万字,包罗3000年历史。那么,司马迁写史的材料来自哪里呢?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我读,我听,我看,我走。
  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就当过太史公,家里的古书多,从小就无所不读;还能借职务之便,阅览国家藏书、朝廷文书等。“余读”“吾读”这样的痕迹在《史记》中比比皆是。《史记》里很多篇章写得栩栩如生,尤其是秦汉之际的史事,好像作者就在现场。司马迁写细节入木三分,皆因他善于从当事人那里挖掘故事,这一点与记者的工作有异曲同工之妙。《赵世家》:“我听冯王孙说:‘赵王迁的妈妈是个歌女。’”《卫将军骠骑列传》:“苏建跟我说,他们就是这样做将军的。”这些都是司马迁听来的,还有他亲眼目睹的。《游侠列传》:“我见过郭解,他的体貌比不上一个中等人,说话也不引人注意。”
  徐霞客之前最能走的写作者,应该就是司马迁了。为了写好《史记》,司马迁的足迹遍布名山大川,上下访求历史遗迹。《五帝本纪》:“我曾经向西到过空桐山,向北到过涿鹿,向东到过大海边,向南曾渡过淮河长江。”这样的“我去了”“我到了”还有很多,真可谓“不到现场不写稿”,这种现代记者的作风,对写作《史记》大有助力。
        (□记者 张依盟 整理)
加快文化产业
数字化布局

  据人民日报,文化数字化依托各类文化资源,利用数字技术及信息网络平台实现文化传播与内容升级,是一种具有创新性、体验性、互动性的文化服务与共享模式。
  推进文化数字化、赋能实体经济,首先要有合规高效的数据要素流通和交易制度。数据产权制度体系是支撑数字经济发展壮大的关键环节。加快数据产权确权、流转、安全治理等基础制度建设步伐,解决数据产权保护的难点,有助于提升社会创新能力,可为包括数字文化产业在内的数字经济带来重大发展机遇。
  推进文化数字化、赋能实体经济,离不开数字技术与文化的相互交融和集成创新。一批市场反响良好的数字文化产品,如数字工业博物馆、数字文化街区等,充分发挥出文化在激活动能、提升品质、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的重要作用。下一步,还需要集成运用先进适用技术,加快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的发展。
  加强工业文化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工业故事,能够助力推进文化数字化、赋能实体经济。
明知故食就是挑战法规
  据北京日报客户端,“网红‘吃播’濒危大白鲨”一事有了最新进展,经当地警方调查鉴定,主播“提子”视频中所食鲨鱼确是噬人鲨,不过,警方并未透露噬人鲨来源,相关案件正在进一步办理中。
  这回“彻底翻车”,无论其是否为了流量铤而走险、明知故犯,食用大白鲨行为已经坐实,接下来就是惩处问题了。而就这场风波来说,笔者认为,还有两个问题有待追问。
  其一,大白鲨到底是怎么来的?背后有无非法猎杀、贩卖、收购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的黑色产业链?据悉,大白鲨是世界性分布的,我国黄海、东海、渤海都有记录,但包括大白鲨在内的大型鲨鱼,目前没有人工繁殖种群。涉事主播称鲨鱼“来自正规渠道”“人工养殖”,如今来看根本站不住脚。对此,相关方面必须一查到底。
  其二,780万粉丝是怎么来的?一直以来,该主播就是靠着专吃怪异食材走红。30斤的大土龙、30斤的老虎蟹、200斤的大鸵鸟、66斤的金色娃娃鱼……没有她不敢吃不敢拍的。明明在违法的边缘游走,竟积攒起了700多万粉丝,实在魔幻。这里头,平台难辞其咎。
不能任由假录音
传播真谣言

  据北京晚报,当下网络流传着多种录音对话,包括政务咨询类、搞笑类、举报类等等。然而,这些录音的真实性存疑,有些甚至是提前写好的“剧本”。据记者调查,某短视频平台上,有博主专门传授“模仿电话里的声音”,只需原素材和软件,就能合成一段讲电话的效果。经实测,类似带有“剧本”色彩的录音,能够顺利通过审核、成功发布,有的平台还能“一键同步”多个渠道。
  设计搞笑录音对话,骗的是流量;胡编政务咨询场景,不仅误导公众,还可能中伤政府公信力。不论是骗眼球,还是骗认知,都是假戏真骗,动的都是歪脑筋,损害的都是社会信用。
  网络不是法外之地。虚假录音逾越了道德边界甚至是法律红线,在网络平台不绝于耳,必须对其“销音”。关于录音有没有经过剪辑、拼接、添加,到底是实录还是篡改,应该有成熟的技术手段和权威的鉴定机构予以甄别。网络平台也应顺应内容发展变化,重视假录音屡屡“漏网”乱象,如果是技术手段欠缺就当尽快补漏,如果是审核意识不足就要加速纠偏,给录音对话内容多安几道“安全筛”;同时,对于“一耳假”的内容,以及经证实为篡改后的音频,应该及时进行限流、下架、封号等处理。
司马迁是个好“记者”
  据人民日报海外版,司马迁写《史记》是个人修史,工作量浩繁。十二本纪说帝王,三十世家述诸侯,七十二列传写百家人物,还有十表八书概述典章制度大事记,52万字,包罗3000年历史。那么,司马迁写史的材料来自哪里呢?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我读,我听,我看,我走。
  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就当过太史公,家里的古书多,从小就无所不读;还能借职务之便,阅览国家藏书、朝廷文书等。“余读”“吾读”这样的痕迹在《史记》中比比皆是。《史记》里很多篇章写得栩栩如生,尤其是秦汉之际的史事,好像作者就在现场。司马迁写细节入木三分,皆因他善于从当事人那里挖掘故事,这一点与记者的工作有异曲同工之妙。《赵世家》:“我听冯王孙说:‘赵王迁的妈妈是个歌女。’”《卫将军骠骑列传》:“苏建跟我说,他们就是这样做将军的。”这些都是司马迁听来的,还有他亲眼目睹的。《游侠列传》:“我见过郭解,他的体貌比不上一个中等人,说话也不引人注意。”
  徐霞客之前最能走的写作者,应该就是司马迁了。为了写好《史记》,司马迁的足迹遍布名山大川,上下访求历史遗迹。《五帝本纪》:“我曾经向西到过空桐山,向北到过涿鹿,向东到过大海边,向南曾渡过淮河长江。”这样的“我去了”“我到了”还有很多,真可谓“不到现场不写稿”,这种现代记者的作风,对写作《史记》大有助力。
        (□记者 张依盟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