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现代交通报 > 声音

残疾人何时能有半价火车票?

日期: 2011-11-14      作者:       来源: 现代交通报     查看PDF版 查看PDF版

  11月10日,笔者获悉,针对残疾人乘坐火车享受半价票优待的提议,铁道部日前书面回复,称无能力承担更多票价优惠。
  早在2010年4月,残疾人青年夏文涛就曾向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写了一封公开信,呼吁残疾人乘坐火车享受半价票优待。今年全国两会上,谢木兰等10多位全国人大代表共同提交了相关建议,以减少残疾人的经济负担,提高残疾人的生活水平。
  铁道部近日答复称,关于残疾旅客火车票半价问题,因铁路运价受国家价格管理部门的管制,自1995年至今,铁路客运基准票价率一直没有做过调整,始终实施低运价政策,较公路、民航等其他运输方式明显偏低,铁路运输企业保本经营已十分困难。没有能力再承担更多的票价优惠。                          (据《新京报》)
  □本期主持人 张正宜
  铁道部“无能力承担”的书面回复可谓是“一石激起千层浪”,新闻已经报道,便在网上掀起了轩然大波,有网友立刻站出来指责其“缺乏社会责任感”,也有网友则直指“铁道部哭穷作秀”,而一些理智的网友也提出了诸如“半价票不能只依赖铁道部一家”、“残疾人出行便利不应只停留在价格层面”等意见:

  @奥布就是allblues:所谓“半价票”是指经济方面的救助,残疾并不完全等于经济方面需要救助。他们最需要的是出行保障方面的照顾。作为交通系统,应该在他的“本职”上多动动脑子,比如多建设无障碍交通设施。对那些需要经济救助的残疾朋友,应该是社会保障部门的事情。
  @张凡:等了一年多时间,得到一个如此雷人的回应,着实让人震惊,铁道部真的无钱解决这个问题吗?客观地说,经营困难是事实,但铁道部真的无力承担残疾人优惠票价吗?显然这是一个笑话。
  @陈彦文wib:铁道部对残疾人哭穷,其实是近些年盲目追高求快而忽视提升服务质量和品质、忽视国民实际承受能力所造成的恶果。这个恶果应该由铁道部自身来承担,而非无辜之国民,财力困难经营不善与国民何干,身为国家交通管理部门,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岂能有不承担之理。
  @毛开云:残疾人享受半价票优待,无非就是“钱”的问题。“铁老大”缺钱吗?牙缝里挤出一点油水,或许也够这半价票优待了。退票费纠结14年,不是下调了吗?或许“铁老大”的心还在滴血?莫非残疾人坐火车享受半价票优待,又要等上14年?
  @渝西锋光:缺教养的铁道部显然心肠有些硬。任何一个有教养、心地慈软的人,看到残疾人出行困难,都会生发恻隐之心;铁道部对残疾人旅客不愿提供半价票,体现出的就不仅是缺乏公益爱心——至少本人就怀疑是否有一种典型的欺软怕硬:对某些特权部门、社会名贵或所谓VIP客户,铁道部有的是优惠票、甚至免费票;上高铁项目不差钱,发超贵福利不差钱,为啥对稍显弱势的残疾人就这么吝啬抠门、装腰杆疼喊缺钱了呢?
  @meilon00:原来铁道部的人都萎了啊,哪能有力呢?火速围观没有能力的铁道部!
  @阳阳妈咪的微博:我觉得这不是个“简单凭残疾证领优惠”的事儿,建议把残疾分等级:多少级以上的人免费,多少级以上的人半价。这才是实实在在的为民办事。仔细划分比喊口号好的多!
  @快乐小罗汉:铁道部的人道主义精神到哪儿去了!无力承担停运行不行?
  @深海的乌贼鱼:铁道部真是太困难了,已经困难到每年只花几千亿的地步了啊?说出来谁信啊!
  @范子军:不要跟“铁老大”谈半价。“铁老大”毕竟不是慈善机构,而是不折不扣的经营实体,市场经济时代,赚钱是它的第一要务,因而,还是不要跟“铁老大”谈半价的好。
  @堂吉伟德:我倒是觉得,铁道部“无力承担”并非矫情。仔细分析铁道部的说辞,其并非完全没有道理:一则,据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推算,中国目前各类残疾人总数为8296万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6.34%。面对如此数量庞大的群体,票价调动带来的连锁反应,可想而知。二则,对不确定因素心中无底。同样是残疾人,从一类到十类,谁该优惠,谁又不能优惠,确实是一个难题。三则,半价政策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所涉不止于优惠票价那么简单,大量的残疾人出行对于票务系统、基础设施以及各种服务,都是一种挑战。
  @汤嘉琛:作为一种社会福利政策,让残疾旅客享受半价票优惠,还必须有价格管制部门、立法部门、残联等相关职能部门通力配合,诸如红十字会这样的慈善机构也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投稿热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