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文俊
岁月悠悠,又是一载春秋的更迭,时光如白驹过隙,不经意间,我们已悄然站在了新的一年门槛上。回首往昔,那些或深或浅的足迹,如同一串串音符,谱写着我们生命的乐章。
我生于东北那片广袤无垠的黑土地上,那里是我童年的摇篮,也是我魂牵梦绕的故乡。提及东北,人们脑海中往往会浮现出“黑土连绵”“天寒地冻”的景象,而每当有人问及那里的冬天是否寒冷时,我总是笑着回应:“嗯,挺冷的,但冷得别有风味。”
东北的冬天,室外银装素裹,滴水成冰,温度低至零下二三十度亦是常态。然而,在这片被冰雪覆盖的土地上,却蕴藏着无尽的温暖与热情。室内,火炕、火墙、炉子、暖气,将寒冷挡在门外,只留下温暖如春的气息。穿上厚厚的外套,踏出家门,即便是在这严寒的冬日,心中也并无畏惧,因为那份对家的依恋和对年的期盼,足以抵御任何寒冷。
说起东北的年,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那热闹非凡的景象和琳琅满目的美食。在我的记忆中,东北的过年总是与“吃”紧密相连。尤其是在农村或农场,过年时家家户户都会杀头猪,那是最隆重的庆祝方式。猪肉被精心处理后,一部分埋在雪里保存,以备过年期间享用。炖粉条、炖酸菜、汆白肉、包饺子……这些美食构成了东北年夜饭的主打曲目。猪肉炖粉条,那浓郁的肉香与粉条的滑爽交织在一起,令人回味无穷;小鸡炖蘑菇,鲜嫩的鸡肉与醇厚的蘑菇汤相得益彰,滋补又美味。而东北的冻梨、冻柿子、泥鳅、马哈鱼等特色美食,更是独具风味,让人难以忘怀。
包饺子,是东北过年不可或缺的传统习俗。家家户户都会围坐在一起,边包饺子边看春晚,欢声笑语中,饺子逐渐摆满了盘子。猪肉芹菜馅儿、猪肉酸菜馅儿,是东北人最爱的口味。更有趣的是,包饺子时,人们还会在饺子里包入硬币、红枣、糖块等小玩意儿,谁吃到了这些“幸运饺”,就预示着在新的一年里会交好运,吉祥如意。当饺子煮熟上桌,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共享这顿丰盛的年夜饭时,那份温馨与满足,是任何语言都难以描述的。
在东北,还有一个极具特色的年俗——点“长寿灯”。从年三十到正月十五,无论是冰灯还是灯笼,都会彻夜不息地照亮着这片土地。这不仅仅是一种照明方式,更是一种美好的寓意:寓意着延年益寿、香火不断。每当夜幕降临,灯火摇曳时,那盏盏明灯仿佛在诉说着东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期盼。
如果说东北的年味儿是粗犷而热烈的,那么闽南地区的年味儿则多了几分细腻与甜蜜。大学时期,我有幸远赴闽南一隅——泉州求学,那里的年俗让我大开眼界,也让我深刻体会到了“甜”的韵味。
在闽南地区过年,最大的不同便是那无处不在的“甜”。无论是日常饮食还是节日庆典,闽南人都喜欢用甜食来表达对生活的美好祝愿。记得刚入学时,第一次品尝到那里的西米露、馒头和包子,竟然都是甜的,这让我十分惊讶。然而,在了解了闽南的年俗后,我渐渐明白了这种甜味的背后所蕴含的深意。
闽南人过年时,喜欢说“甜话”。他们相信,甜言蜜语能够带来好运和幸福。因此,在亲朋好友家拜年时,人们都会边说祝福语边吃甜品。比如“呷你甜,呼你越吃越好生”,这句祝福语的大概意思就是祝愿对方生活更加甜美、越活越年轻。在说“甜话”时,闽南人还会根据对方的身份和年龄来选择不同的祝福语,既体现了对对方的尊重,又寄托了对未来的美好期盼。
除了说“甜话”,闽南人过年时还会吃各种甜食。金橘糖、酥糖、寸枣、生仁糖、麻枣等传统甜品琳琅满目,让人目不暇接。而我最喜欢的则是碗糕(也叫发糕)。在闽南语中,“发”寓意着发财、发达。因为蒸碗糕需要先进行“发酵”,所以碗糕便成为了寓意着发家致富的美食。蒸好的碗糕顶部往往会裂开,象征着笑口常开;而碗糕本身的甜味,则寓意着生活甜蜜、吉祥如意。在闽南地区过年,无论是吃的、送的还是听的,都充满了“甜”的韵味,让人感受到一种别样的幸福与温馨。
时光荏苒,转眼间我已毕业并来到了鲁西北小城——利津工作。这里是一个我之前从未耳闻的地方,甚至连东营这个地名都未曾熟知。然而,当我第一次在这里过年时,却被这里别具一格的年俗深深吸引。
在利津过年,最大的特色便是“炸”。每逢过年,家家户户都会忙着炸鱼、炸松肉、炸藕盒、炸茄盒、炸花花等美食。这些油炸食品香气扑鼻、外酥里嫩,是过年期间不可或缺的美味佳肴。炸鱼与松肉,肉质鲜嫩、口感丰富;藕盒与茄盒,荤素搭配、营养均衡;而花花则是一种独特的面食小吃,香酥可口、老少皆宜。在炸制这些美食的过程中,每一个步骤都充满了生活的艺术。从腌制、调馅儿到油温、火候的掌握,都需要经过长时间的练习和摸索才能掌握其中的精髓。因此,每当过年时看到满屋飘香、满城嗞响的景象时,我都会深受感动。
除了“炸”之外,鲁西北过年还有腌蒜的习俗。这种蒜被称为“腊八蒜”,是在每年腊月(农历十二月)初八进行腌制的。将剥好的大蒜用醋腌制起来,直到大蒜变得通体碧绿如翡翠般晶莹剔透时便可食用。过年时吃饺子配上腊八蒜再蘸着醋吃,别有一番风味。腊八蒜不仅口感鲜美、营养丰富,还寓意着新的一年里能够吉祥如意、幸福安康。
在利津过年的这段时光里,我看到这里的人们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创造出了独具特色的年俗文化,让这片土地充满了生机与活力。这里的年味儿既不同于东北的粗犷热烈,也不同于闽南的细腻甜蜜,而是有着一种独特的韵味——那是一种纯香、馨香与飘香交织在一起的芬芳,让人沉醉其中流连忘返。
年,是一个传承千载的传统节日;年味儿,则是一种深深植根于人们心中的文化符号。它承载着人们对生活的情感与追求,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的美好期盼。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社会如何发展,那份浓浓的年味儿始终不变。
它如同一盏明灯,照亮着我们前行的道路;它如同一股暖流,温暖着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田。在未来的日子里,愿我们都能珍惜这份难得的年味儿,让它成为我们生命中宝贵的财富。
岁月悠悠,又是一载春秋的更迭,时光如白驹过隙,不经意间,我们已悄然站在了新的一年门槛上。回首往昔,那些或深或浅的足迹,如同一串串音符,谱写着我们生命的乐章。
我生于东北那片广袤无垠的黑土地上,那里是我童年的摇篮,也是我魂牵梦绕的故乡。提及东北,人们脑海中往往会浮现出“黑土连绵”“天寒地冻”的景象,而每当有人问及那里的冬天是否寒冷时,我总是笑着回应:“嗯,挺冷的,但冷得别有风味。”
东北的冬天,室外银装素裹,滴水成冰,温度低至零下二三十度亦是常态。然而,在这片被冰雪覆盖的土地上,却蕴藏着无尽的温暖与热情。室内,火炕、火墙、炉子、暖气,将寒冷挡在门外,只留下温暖如春的气息。穿上厚厚的外套,踏出家门,即便是在这严寒的冬日,心中也并无畏惧,因为那份对家的依恋和对年的期盼,足以抵御任何寒冷。
说起东北的年,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那热闹非凡的景象和琳琅满目的美食。在我的记忆中,东北的过年总是与“吃”紧密相连。尤其是在农村或农场,过年时家家户户都会杀头猪,那是最隆重的庆祝方式。猪肉被精心处理后,一部分埋在雪里保存,以备过年期间享用。炖粉条、炖酸菜、汆白肉、包饺子……这些美食构成了东北年夜饭的主打曲目。猪肉炖粉条,那浓郁的肉香与粉条的滑爽交织在一起,令人回味无穷;小鸡炖蘑菇,鲜嫩的鸡肉与醇厚的蘑菇汤相得益彰,滋补又美味。而东北的冻梨、冻柿子、泥鳅、马哈鱼等特色美食,更是独具风味,让人难以忘怀。
包饺子,是东北过年不可或缺的传统习俗。家家户户都会围坐在一起,边包饺子边看春晚,欢声笑语中,饺子逐渐摆满了盘子。猪肉芹菜馅儿、猪肉酸菜馅儿,是东北人最爱的口味。更有趣的是,包饺子时,人们还会在饺子里包入硬币、红枣、糖块等小玩意儿,谁吃到了这些“幸运饺”,就预示着在新的一年里会交好运,吉祥如意。当饺子煮熟上桌,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共享这顿丰盛的年夜饭时,那份温馨与满足,是任何语言都难以描述的。
在东北,还有一个极具特色的年俗——点“长寿灯”。从年三十到正月十五,无论是冰灯还是灯笼,都会彻夜不息地照亮着这片土地。这不仅仅是一种照明方式,更是一种美好的寓意:寓意着延年益寿、香火不断。每当夜幕降临,灯火摇曳时,那盏盏明灯仿佛在诉说着东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期盼。
如果说东北的年味儿是粗犷而热烈的,那么闽南地区的年味儿则多了几分细腻与甜蜜。大学时期,我有幸远赴闽南一隅——泉州求学,那里的年俗让我大开眼界,也让我深刻体会到了“甜”的韵味。
在闽南地区过年,最大的不同便是那无处不在的“甜”。无论是日常饮食还是节日庆典,闽南人都喜欢用甜食来表达对生活的美好祝愿。记得刚入学时,第一次品尝到那里的西米露、馒头和包子,竟然都是甜的,这让我十分惊讶。然而,在了解了闽南的年俗后,我渐渐明白了这种甜味的背后所蕴含的深意。
闽南人过年时,喜欢说“甜话”。他们相信,甜言蜜语能够带来好运和幸福。因此,在亲朋好友家拜年时,人们都会边说祝福语边吃甜品。比如“呷你甜,呼你越吃越好生”,这句祝福语的大概意思就是祝愿对方生活更加甜美、越活越年轻。在说“甜话”时,闽南人还会根据对方的身份和年龄来选择不同的祝福语,既体现了对对方的尊重,又寄托了对未来的美好期盼。
除了说“甜话”,闽南人过年时还会吃各种甜食。金橘糖、酥糖、寸枣、生仁糖、麻枣等传统甜品琳琅满目,让人目不暇接。而我最喜欢的则是碗糕(也叫发糕)。在闽南语中,“发”寓意着发财、发达。因为蒸碗糕需要先进行“发酵”,所以碗糕便成为了寓意着发家致富的美食。蒸好的碗糕顶部往往会裂开,象征着笑口常开;而碗糕本身的甜味,则寓意着生活甜蜜、吉祥如意。在闽南地区过年,无论是吃的、送的还是听的,都充满了“甜”的韵味,让人感受到一种别样的幸福与温馨。
时光荏苒,转眼间我已毕业并来到了鲁西北小城——利津工作。这里是一个我之前从未耳闻的地方,甚至连东营这个地名都未曾熟知。然而,当我第一次在这里过年时,却被这里别具一格的年俗深深吸引。
在利津过年,最大的特色便是“炸”。每逢过年,家家户户都会忙着炸鱼、炸松肉、炸藕盒、炸茄盒、炸花花等美食。这些油炸食品香气扑鼻、外酥里嫩,是过年期间不可或缺的美味佳肴。炸鱼与松肉,肉质鲜嫩、口感丰富;藕盒与茄盒,荤素搭配、营养均衡;而花花则是一种独特的面食小吃,香酥可口、老少皆宜。在炸制这些美食的过程中,每一个步骤都充满了生活的艺术。从腌制、调馅儿到油温、火候的掌握,都需要经过长时间的练习和摸索才能掌握其中的精髓。因此,每当过年时看到满屋飘香、满城嗞响的景象时,我都会深受感动。
除了“炸”之外,鲁西北过年还有腌蒜的习俗。这种蒜被称为“腊八蒜”,是在每年腊月(农历十二月)初八进行腌制的。将剥好的大蒜用醋腌制起来,直到大蒜变得通体碧绿如翡翠般晶莹剔透时便可食用。过年时吃饺子配上腊八蒜再蘸着醋吃,别有一番风味。腊八蒜不仅口感鲜美、营养丰富,还寓意着新的一年里能够吉祥如意、幸福安康。
在利津过年的这段时光里,我看到这里的人们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创造出了独具特色的年俗文化,让这片土地充满了生机与活力。这里的年味儿既不同于东北的粗犷热烈,也不同于闽南的细腻甜蜜,而是有着一种独特的韵味——那是一种纯香、馨香与飘香交织在一起的芬芳,让人沉醉其中流连忘返。
年,是一个传承千载的传统节日;年味儿,则是一种深深植根于人们心中的文化符号。它承载着人们对生活的情感与追求,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的美好期盼。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社会如何发展,那份浓浓的年味儿始终不变。
它如同一盏明灯,照亮着我们前行的道路;它如同一股暖流,温暖着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田。在未来的日子里,愿我们都能珍惜这份难得的年味儿,让它成为我们生命中宝贵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