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信法官巧断“牛官司”,助力企业渡难关
2025-08-05
作者:
来源:
山东法制报

□ 于宁 王茹
山东阳信,拥有429家通过SC认证的牛肉加工企业,年屠宰肉牛120万头,被称作“中国牛肉加工第一县”。炎炎夏日,阳信特有的“渤海黑牛”每天还可以“听音乐、吹风扇、睡软床”,日子过得逍遥。
但,逍遥的是牛,犯愁的是人。
“法院封了银行账户,现在连买饲料的钱都没了,栏里几百头牛饿得嗷嗷叫,几个四川的单子眼瞅着要黄了。法官你看,能不能先解封账户,让我喘口气?”肉牛养殖场的石振山焦头烂额。
“你还好意思说解封账户?你欠了这么多饲料钱,厂子这就揭不开锅了。”饲料厂的李守业怒火中烧。
因为肉牛养殖场拖欠20万元饲料款,2025年6月,李守业向阳信县法院起诉,并申请法院查封了石振山个人和肉牛养殖场的银行账户。
审理过程中,石振山对于欠款数额无异议,但向法官王红芳表示,希望法院能暂时解封账户,让肉牛养殖场度过困难时期,待肉牛出栏后,再来清偿债务。但李守业却坚决不同意,案件一时间陷入僵局。
作为长期审理肉牛相关纠纷的“牛县”法官,王红芳深知其中的“关卡”。盛夏时节,高温高湿,肉牛食欲不振、容易掉膘,一旦喂养跟不上,牛群生病,肉牛养殖场将彻底无力履行债务。但目前李守业的饲料厂因为拿不到回款,工人工资无着落,原料采购中断,同样面临生存危机。
“欠款数额没有争议,案件判决很简单。但让两家企业都活下去,才是真正的解决问题。”王红芳心中盘算,“破局关键在于解开钱的枷锁,让产业链重新转动。”
经查,肉牛养殖场被冻结的账户资金有7万元,尚不足以清偿饲料厂的债务。但如果肉牛养殖场能够顺利完成四川客商的订单,预计有50万元回款,这就是突破口。
王红芳决定从饲料厂的李守业入手。“李老板,咱这么算一笔账,牛饿着,订单黄了,肉牛养殖场就彻底跨了,饲料钱再也要不回来了。订单完成了,双方的权益才都有保障,对不?”
李守业很是犹豫,后续的钱还没着落,封着的7万元钱就这样让出去?而且,肉牛养殖场的欠款,并不止饲料厂这一笔。
王红芳又跟肉牛养殖场的石振山沟通,“饲料厂也很困难。法院封着的7万元,你看是不是先让饲料厂发工资、买原材料?”
石振山有些急眼,“那我的牛咋办?”
王红芳接着说,“李老板那边喘一口气后,继续把饲料赊销给肉牛养殖场,咱齐心协力把订单完成,拿到回款,这个方案可不可行?”
调解室里空气凝固,李守业眉头紧锁,反复权衡;石振山沉默不语,压力如山。
最终,李守业提出7万元不足以解饲料厂的燃眉之急,最少需要80185元,数字精确到了个位。石振山皱紧了眉头,打了数个电话,筹到了额外的10185元。
调解方案迅速成形:法院当日扣划肉牛养殖场分散在三地银行的账户余额共计7万元;石振山自行筹措10185元补足差额,80185元当日交付李守业。
作为交换,李守业同意解除对肉牛养殖场的财产保全措施,并承诺继续赊销饲料。待四川订单完成后,肉牛养殖场分六笔清偿剩余款项。
双方还约定了2万元的违约金,如肉牛养殖场毁约,李守业可就剩余欠款及违约金一并申请强制执行。
协议落笔,紧绷的空气瞬间流动起来。这份凝聚着调解智慧与双方让步的协议,迅速显现成效。饲料厂拿到了救急钱,工人工资有了着落,机器重新运转起来;肉牛养殖场迎来了久违的饲料车,“渤海黑牛”们又得到了精细喂养。
暮色四合,王红芳揉着酸涩的眼睛望向窗外。她仿佛能看见饲料厂夜间开工的灯光,听得到肉牛养殖场轻慢的音乐声……她明白,在这座“中国牛肉加工第一县”,产业链上下游的解纷故事永远不会停歇。但每一次,当司法的情、理、法被“焊接”在一起,那些一度松动的产业链条,总能被重新稳稳地紧固,支撑起无数企业和家庭的生计,也守护着那些“听音乐、吹风扇、睡软床”的渤海黑牛的逍遥。
山东阳信,拥有429家通过SC认证的牛肉加工企业,年屠宰肉牛120万头,被称作“中国牛肉加工第一县”。炎炎夏日,阳信特有的“渤海黑牛”每天还可以“听音乐、吹风扇、睡软床”,日子过得逍遥。
但,逍遥的是牛,犯愁的是人。
“法院封了银行账户,现在连买饲料的钱都没了,栏里几百头牛饿得嗷嗷叫,几个四川的单子眼瞅着要黄了。法官你看,能不能先解封账户,让我喘口气?”肉牛养殖场的石振山焦头烂额。
“你还好意思说解封账户?你欠了这么多饲料钱,厂子这就揭不开锅了。”饲料厂的李守业怒火中烧。
因为肉牛养殖场拖欠20万元饲料款,2025年6月,李守业向阳信县法院起诉,并申请法院查封了石振山个人和肉牛养殖场的银行账户。
审理过程中,石振山对于欠款数额无异议,但向法官王红芳表示,希望法院能暂时解封账户,让肉牛养殖场度过困难时期,待肉牛出栏后,再来清偿债务。但李守业却坚决不同意,案件一时间陷入僵局。
作为长期审理肉牛相关纠纷的“牛县”法官,王红芳深知其中的“关卡”。盛夏时节,高温高湿,肉牛食欲不振、容易掉膘,一旦喂养跟不上,牛群生病,肉牛养殖场将彻底无力履行债务。但目前李守业的饲料厂因为拿不到回款,工人工资无着落,原料采购中断,同样面临生存危机。
“欠款数额没有争议,案件判决很简单。但让两家企业都活下去,才是真正的解决问题。”王红芳心中盘算,“破局关键在于解开钱的枷锁,让产业链重新转动。”
经查,肉牛养殖场被冻结的账户资金有7万元,尚不足以清偿饲料厂的债务。但如果肉牛养殖场能够顺利完成四川客商的订单,预计有50万元回款,这就是突破口。
王红芳决定从饲料厂的李守业入手。“李老板,咱这么算一笔账,牛饿着,订单黄了,肉牛养殖场就彻底跨了,饲料钱再也要不回来了。订单完成了,双方的权益才都有保障,对不?”
李守业很是犹豫,后续的钱还没着落,封着的7万元钱就这样让出去?而且,肉牛养殖场的欠款,并不止饲料厂这一笔。
王红芳又跟肉牛养殖场的石振山沟通,“饲料厂也很困难。法院封着的7万元,你看是不是先让饲料厂发工资、买原材料?”
石振山有些急眼,“那我的牛咋办?”
王红芳接着说,“李老板那边喘一口气后,继续把饲料赊销给肉牛养殖场,咱齐心协力把订单完成,拿到回款,这个方案可不可行?”
调解室里空气凝固,李守业眉头紧锁,反复权衡;石振山沉默不语,压力如山。
最终,李守业提出7万元不足以解饲料厂的燃眉之急,最少需要80185元,数字精确到了个位。石振山皱紧了眉头,打了数个电话,筹到了额外的10185元。
调解方案迅速成形:法院当日扣划肉牛养殖场分散在三地银行的账户余额共计7万元;石振山自行筹措10185元补足差额,80185元当日交付李守业。
作为交换,李守业同意解除对肉牛养殖场的财产保全措施,并承诺继续赊销饲料。待四川订单完成后,肉牛养殖场分六笔清偿剩余款项。
双方还约定了2万元的违约金,如肉牛养殖场毁约,李守业可就剩余欠款及违约金一并申请强制执行。
协议落笔,紧绷的空气瞬间流动起来。这份凝聚着调解智慧与双方让步的协议,迅速显现成效。饲料厂拿到了救急钱,工人工资有了着落,机器重新运转起来;肉牛养殖场迎来了久违的饲料车,“渤海黑牛”们又得到了精细喂养。
暮色四合,王红芳揉着酸涩的眼睛望向窗外。她仿佛能看见饲料厂夜间开工的灯光,听得到肉牛养殖场轻慢的音乐声……她明白,在这座“中国牛肉加工第一县”,产业链上下游的解纷故事永远不会停歇。但每一次,当司法的情、理、法被“焊接”在一起,那些一度松动的产业链条,总能被重新稳稳地紧固,支撑起无数企业和家庭的生计,也守护着那些“听音乐、吹风扇、睡软床”的渤海黑牛的逍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