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婆媳从争产百万到法庭相拥
看“老中医”式法官崔红如何巧解家事纠纷
2025-08-05
作者:
来源:
山东法制报

□ 记者 郭延冉
济南高新区人民法院日前收到一封离婚后财产纠纷案当事人张某的感谢信。信中,张某用朴实的语言,道出了在家事法官崔红主持下,一场涉及百万元家庭财产争夺战,转化为亲情重续的过程。
释法说理,照亮权益边界
张某与姚某、胡某某曾是生活在一个屋檐下的家人。2012年,张某经人介绍嫁给姚某,婚后生育了一个女儿。2022年10月,姚某户口所在的村庄拆迁,姚某的父亲姚某某作为户主,领取了拆迁安置补偿款等共240余万元,其中部分用于购买房产,登记在姚某名下。2024年1月,姚某某去世。2024年张某以夫妻感情破裂为由起诉离婚。2025年1月,经法院调解,张某与姚某协议离婚,女儿由张某抚养。
离婚后,张某因拆迁款、房产分割等争议,将姚某及姚某的母亲胡某某起诉到法院,要求二人返还属于自己和女儿的份额,共120万元。
“拆迁款是占我们老宅基地给的补偿,她们母女分不着。”姚某、胡某某认为,拆迁补偿是按照宅基地货币补偿的方式进行的补偿,与张某及其女儿无关。
4月21日,该案开庭。面对复杂的家庭财产关系与各执一词的原被告,审判长崔红庭前要求第三人——当事人的居住地办事处及村委会出庭。
庭审中,崔红渐进式按事情发展的顺序举证,尤其是详细举证拆迁安置补偿款的发放原则及范围,逐笔核对拆迁补偿款发放的项目及金额,专门强调拆迁安置补偿款如何发放、发放给谁,并让第三人当庭做出解释,结合《民法典》中夫妻共同财产、继承权、家庭成员共有财产分割等法律规定,步步深入地向当事人释法明理。
庭审结束后,原被告双方当事人都竖起大拇指说:“这样的庭审,我们听得清楚、理得明白,心服口服。”姚某解开了心中的死扣,转变了想法,从“自家老房屋的拆迁款张某母女不能分割”的执念走出来,并同意回家劝说拒绝出庭的母亲。扎实的证据审查和透彻的释法说理,成为化解矛盾的第一步。
情法交融,弥合亲情裂痕
在之后的调解中,胡某某对前儿媳张某说:“你怎么把我的电话拉黑了?”这一细节被崔红敏锐地捕捉到了,“血浓于水,老人还牵挂着随前儿媳生活的孙女。”她心想。
崔红采用更加契合这一情形的调解方式,通过“背靠背”电话沟通、当面牵手等方式,倾听婆婆倾诉对晚年生活保障的忧虑,让儿媳充分诉说单亲妈妈的艰难,了解孙女对家庭温暖的渴望。“老人家需要儿孙绕膝的温暖,独自带孩子生活的妈妈需要资金保障,孩子也需要祖辈的疼爱。”崔红了解各方当事人心理需求的同时,引导当事人体谅对方难处,“法律保障你们的权益,但亲情比金钱更珍贵。”
当天,双方达成调解协议:胡某某母子同意返还张某母女92.8万元。张某也把前婆婆移出了通讯录黑名单。
“明天就是端午假期了,带孩子去看看奶奶吧,老人家想你们了。”当事人临走时,崔红提醒张某,接着又笑着对胡某某说:“记得给孩子准备个小礼物。”说着,崔红一手拉起张某、一手拉起姚某,把她们的手握在一起。
原本针锋相对的一家人,在法官面前重新拥抱在一起。庄严的法庭中,这一幕显得格外温馨,在场的人都湿了眼眶。
30载积淀,淬炼审判艺术
参与并见证了这起家事纠纷的化解全过程,法官助理赵玲对崔红的钦佩又增添几分。“崔红就像一位‘老中医’,‘号号脉’就知道案子的矛盾点在哪儿。”
协助崔红办案一年时间,赵玲发现,崔红总能针对不同的案件情况和当事人“对症下药”。“她还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善于从当事人的角度化解矛盾。”赵玲说,“她总是将心比心跟当事人讲一些掏心掏肺的话。有些话虽然很直白,但因为是站在当事人的角度,真心为当事人解决问题化解矛盾,能说到他们心里去,当事人都很服气。”
被年轻同事和当事人称赞的家事审判艺术,源于崔红30余年的审判经验和多岗位历练:刑事审判的经历让她驾驭庭审能力有了扎实的基础,少年审判的经历让她对未成年人权益更加关注,执行的工作经验则让她在处置涉案财产时做得更加完善。“正因为多岗位的历练,我才能更好地把控案件的广度和深度,把‘如我在诉’的理念贯穿案件始终,从而被当事人的信服。”崔红说。
“感谢高新法院,感谢法官心系当事人,使我们明白,家是讲爱的地方,不是讲理的地方。”这是感谢信的最后一句,也是最让崔红欣慰的一句。
在她看来,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家庭和睦,社会才能安定,这也是高新法院一直倡导的从根本上为当事人定分止争化解矛盾理念的体现。
“作为家事法官,我们始终把修复家庭关系稳固家庭放在第一位,努力让司法的温暖抵达每位当事人的心中,为社会和谐稳定做贡献。”崔红说。
济南高新区人民法院日前收到一封离婚后财产纠纷案当事人张某的感谢信。信中,张某用朴实的语言,道出了在家事法官崔红主持下,一场涉及百万元家庭财产争夺战,转化为亲情重续的过程。
释法说理,照亮权益边界
张某与姚某、胡某某曾是生活在一个屋檐下的家人。2012年,张某经人介绍嫁给姚某,婚后生育了一个女儿。2022年10月,姚某户口所在的村庄拆迁,姚某的父亲姚某某作为户主,领取了拆迁安置补偿款等共240余万元,其中部分用于购买房产,登记在姚某名下。2024年1月,姚某某去世。2024年张某以夫妻感情破裂为由起诉离婚。2025年1月,经法院调解,张某与姚某协议离婚,女儿由张某抚养。
离婚后,张某因拆迁款、房产分割等争议,将姚某及姚某的母亲胡某某起诉到法院,要求二人返还属于自己和女儿的份额,共120万元。
“拆迁款是占我们老宅基地给的补偿,她们母女分不着。”姚某、胡某某认为,拆迁补偿是按照宅基地货币补偿的方式进行的补偿,与张某及其女儿无关。
4月21日,该案开庭。面对复杂的家庭财产关系与各执一词的原被告,审判长崔红庭前要求第三人——当事人的居住地办事处及村委会出庭。
庭审中,崔红渐进式按事情发展的顺序举证,尤其是详细举证拆迁安置补偿款的发放原则及范围,逐笔核对拆迁补偿款发放的项目及金额,专门强调拆迁安置补偿款如何发放、发放给谁,并让第三人当庭做出解释,结合《民法典》中夫妻共同财产、继承权、家庭成员共有财产分割等法律规定,步步深入地向当事人释法明理。
庭审结束后,原被告双方当事人都竖起大拇指说:“这样的庭审,我们听得清楚、理得明白,心服口服。”姚某解开了心中的死扣,转变了想法,从“自家老房屋的拆迁款张某母女不能分割”的执念走出来,并同意回家劝说拒绝出庭的母亲。扎实的证据审查和透彻的释法说理,成为化解矛盾的第一步。
情法交融,弥合亲情裂痕
在之后的调解中,胡某某对前儿媳张某说:“你怎么把我的电话拉黑了?”这一细节被崔红敏锐地捕捉到了,“血浓于水,老人还牵挂着随前儿媳生活的孙女。”她心想。
崔红采用更加契合这一情形的调解方式,通过“背靠背”电话沟通、当面牵手等方式,倾听婆婆倾诉对晚年生活保障的忧虑,让儿媳充分诉说单亲妈妈的艰难,了解孙女对家庭温暖的渴望。“老人家需要儿孙绕膝的温暖,独自带孩子生活的妈妈需要资金保障,孩子也需要祖辈的疼爱。”崔红了解各方当事人心理需求的同时,引导当事人体谅对方难处,“法律保障你们的权益,但亲情比金钱更珍贵。”
当天,双方达成调解协议:胡某某母子同意返还张某母女92.8万元。张某也把前婆婆移出了通讯录黑名单。
“明天就是端午假期了,带孩子去看看奶奶吧,老人家想你们了。”当事人临走时,崔红提醒张某,接着又笑着对胡某某说:“记得给孩子准备个小礼物。”说着,崔红一手拉起张某、一手拉起姚某,把她们的手握在一起。
原本针锋相对的一家人,在法官面前重新拥抱在一起。庄严的法庭中,这一幕显得格外温馨,在场的人都湿了眼眶。
30载积淀,淬炼审判艺术
参与并见证了这起家事纠纷的化解全过程,法官助理赵玲对崔红的钦佩又增添几分。“崔红就像一位‘老中医’,‘号号脉’就知道案子的矛盾点在哪儿。”
协助崔红办案一年时间,赵玲发现,崔红总能针对不同的案件情况和当事人“对症下药”。“她还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善于从当事人的角度化解矛盾。”赵玲说,“她总是将心比心跟当事人讲一些掏心掏肺的话。有些话虽然很直白,但因为是站在当事人的角度,真心为当事人解决问题化解矛盾,能说到他们心里去,当事人都很服气。”
被年轻同事和当事人称赞的家事审判艺术,源于崔红30余年的审判经验和多岗位历练:刑事审判的经历让她驾驭庭审能力有了扎实的基础,少年审判的经历让她对未成年人权益更加关注,执行的工作经验则让她在处置涉案财产时做得更加完善。“正因为多岗位的历练,我才能更好地把控案件的广度和深度,把‘如我在诉’的理念贯穿案件始终,从而被当事人的信服。”崔红说。
“感谢高新法院,感谢法官心系当事人,使我们明白,家是讲爱的地方,不是讲理的地方。”这是感谢信的最后一句,也是最让崔红欣慰的一句。
在她看来,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家庭和睦,社会才能安定,这也是高新法院一直倡导的从根本上为当事人定分止争化解矛盾理念的体现。
“作为家事法官,我们始终把修复家庭关系稳固家庭放在第一位,努力让司法的温暖抵达每位当事人的心中,为社会和谐稳定做贡献。”崔红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