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警务矛盾如何“软着陆”?
济南市公安局市中分局“赤霞丹心”调解团拿出了新解法
2025-07-31
作者:
来源:
山东法制报

□ 丛琳
在济南市市中区,有一个名叫“赤霞丹心”的调解团,助力派出所化解各类矛盾纠纷。2024年,济南市公安局市中分局四里村派出所联合街道党工委多元化解矛调中心、司法所,吸纳公益律师、退休老法官、热心群众等社会公益人士,成立了“赤霞丹心”调解团。因市中辖区英雄山,原名赤霞山,故取“赤霞”二字,展现多元化调解团“红心向党、赤诚为民”的“一片丹心”,为调解团命名“赤霞丹心调解团”。
调解团成立以来,取得了优异的调解成绩,现在,“赤霞丹心”调解团参与全区各类矛盾纠纷化解工作,已经成为市中公安基层矛盾纠纷化解的一块“金字招牌”。
调解矛盾纠纷百余起
“调解有力”成口碑
“保险理赔必须本人到场,可妻子重症晚期实在撑不住啊。”今年1月,一场特殊的保险纠纷让四里村派出所调解团面临考验。
市民王先生的妻子因患重症无法前往保险公司办理理赔手续,家属要求将保险金直接转入其账户,但保险公司坚持需受益人现场核验。双方僵持之下,王先生在保险公司营业厅情绪激动引发报警。
“赤霞丹心”调解团迅速启动“三诊工作法”,社区民警“坐诊”安抚家属情绪,司法所金牌调解员陶金华带队“会诊”,联合驻所律师理清相关法律法规条款。针对“程序合规”与“人文关怀”的矛盾焦点,调解团提出“双轨方案”。最终,既保障了保险资金安全,又避免了患者奔波之苦。保险公司负责人专程向调解团送上“出警迅速调解有力”的锦旗。这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成为“三所一庭”机制柔性化解特殊群体纠纷的经典案例。
在调解记录本上,类似的案例还有很多,“赤霞丹心”调解团自去年1月成立以来,共受理疑难矛盾纠纷152起,成功调解80起,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大大降低了基层民警在处置非警务矛盾纠纷上专业性不足、职业身份介入民事纠纷极易激化矛盾的压力,为压降110警情不满意率和消除社会矛盾纠纷风险隐患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
从1人到30余人
凝聚司、律、民多元力量
其实,“赤霞丹心”调解团的成立并不容易,提起一路历程,四里村派出所所长朱琳清晰地记着里面的细节。
四里村派出所辖区商铺多、人流量大、纠纷较多,日常处理纠纷需要大量警力。这一局面如何“破题”?2021年担任四里村派出所所长后,朱琳就有了建立调解中心的想法,但是从哪找人、找哪些人,怎么发动这些人……一系列问题急需落实解决。
在之后的工作中,朱琳逐渐接触到了辖区有威望的调解员陶金华,双方一拍即合,开始组建团队。
2023年底,调解团队伍已有4名骨干。随之,四里村派出所依托分局“三所一庭”机制的高效运行,联合街道党工委多元化解矛调中心、司法所,吸纳公益律师、退休老法官、热心群众等社会公益人士30余人,于2024年初正式成立“赤霞丹心”调解团。
队伍有了,人员、机制磨合的挑战更为艰巨。在分局业务警种指导下,四里村派出所建立了“1+5+N”制度框架:即1套联调总则,5类纠纷调解指引,N项配套机制。四里村包所法官参与制定《离婚纠纷调解指引》《物业服务合同纠纷调解指引》等5类调解指引,从纠纷要素、法官建议、法律依据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对助推“三所联调”落地四里村派出所给予了有力的专业支撑,规范了“接警-研判-分流-调解-回访”全链条流程。
目前,“赤霞丹心”调解团着力于解决在110接处警、12345民生诉求和社区警务工作中发现的非警务矛盾纠纷,综合运用警司、警律、警民多元力量,及时化解社会治安风险隐患,公益性参与调处了大量通过各种渠道触达公安机关掌握,但性质属于非警务范畴的矛盾纠纷。
涵盖领域广
家门口的“智囊团”
这个“家门口的智囊团”,专业度高,涵盖领域广,为群众切实解决了许多“生活的烦恼”。
“凭什么他们楼能装道闸?”今年1月,临近春节,四里村辖区一居民因私设道闸爆发冲突,两栋楼居民剑拔弩张。
派出所接到报警后,立即让调解团“靠上”,团长陶金华联合街道住建、城管、居委会连夜“会诊”,发现矛盾根源在于公共空间权属模糊。“法律上道闸设置需业主共同决议,但这里连业委会都没有。”调解团成员、市中区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协会张爱民手持法律条文逐条解读,提议“先拆道闸再建组织”,实现从“停车大战”到“社区共治”。
春节期间,调解团放弃休假组织3轮座谈会,最终推动制定《小区停车管理公约》。首届业委会的筹备工作也提上日程。居民王女士感慨地说:“以前有事只能报警,现在家门口就有‘法律智囊团’,很方便。”
在四里村派出所不大的空间里,这间小小的“调解室”却是最热闹的区域,28名调解员排班“盯守”,即便是节假日依然不休。
这些轮值法律专家涵盖建筑、经济、交通等领域,退休法官薛立华提供程序指导;精通建筑专业的律师王群曾8小时化解房产纠纷;经济学律师朱松芳可以快速完成交易流水分析,精准区分经济纠纷与刑事诈骗。
“基层治理不能靠‘和稀泥’。”调解团发起人陶金华表示,团队核心价值在于“用专业解心结”——懂建筑的律师王群用工程图纸平息施工纠纷,交通事故专家张振亮40分钟促成60万元赔偿协议,每个案例都在重塑群众的法治信仰。
当问起他们为何如此坚持,他们说:“想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化解基层纠纷,守护社会和谐。当然也少不了所长朱琳‘进了我家门,就是我家人’的热情。”他们的双向奔赴为辖区基层治理注入了新动能。
在“赤霞丹心”调解团的加持下,市中公安分局正努力实现着“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这个基层治理目标。
在济南市市中区,有一个名叫“赤霞丹心”的调解团,助力派出所化解各类矛盾纠纷。2024年,济南市公安局市中分局四里村派出所联合街道党工委多元化解矛调中心、司法所,吸纳公益律师、退休老法官、热心群众等社会公益人士,成立了“赤霞丹心”调解团。因市中辖区英雄山,原名赤霞山,故取“赤霞”二字,展现多元化调解团“红心向党、赤诚为民”的“一片丹心”,为调解团命名“赤霞丹心调解团”。
调解团成立以来,取得了优异的调解成绩,现在,“赤霞丹心”调解团参与全区各类矛盾纠纷化解工作,已经成为市中公安基层矛盾纠纷化解的一块“金字招牌”。
调解矛盾纠纷百余起
“调解有力”成口碑
“保险理赔必须本人到场,可妻子重症晚期实在撑不住啊。”今年1月,一场特殊的保险纠纷让四里村派出所调解团面临考验。
市民王先生的妻子因患重症无法前往保险公司办理理赔手续,家属要求将保险金直接转入其账户,但保险公司坚持需受益人现场核验。双方僵持之下,王先生在保险公司营业厅情绪激动引发报警。
“赤霞丹心”调解团迅速启动“三诊工作法”,社区民警“坐诊”安抚家属情绪,司法所金牌调解员陶金华带队“会诊”,联合驻所律师理清相关法律法规条款。针对“程序合规”与“人文关怀”的矛盾焦点,调解团提出“双轨方案”。最终,既保障了保险资金安全,又避免了患者奔波之苦。保险公司负责人专程向调解团送上“出警迅速调解有力”的锦旗。这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成为“三所一庭”机制柔性化解特殊群体纠纷的经典案例。
在调解记录本上,类似的案例还有很多,“赤霞丹心”调解团自去年1月成立以来,共受理疑难矛盾纠纷152起,成功调解80起,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大大降低了基层民警在处置非警务矛盾纠纷上专业性不足、职业身份介入民事纠纷极易激化矛盾的压力,为压降110警情不满意率和消除社会矛盾纠纷风险隐患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
从1人到30余人
凝聚司、律、民多元力量
其实,“赤霞丹心”调解团的成立并不容易,提起一路历程,四里村派出所所长朱琳清晰地记着里面的细节。
四里村派出所辖区商铺多、人流量大、纠纷较多,日常处理纠纷需要大量警力。这一局面如何“破题”?2021年担任四里村派出所所长后,朱琳就有了建立调解中心的想法,但是从哪找人、找哪些人,怎么发动这些人……一系列问题急需落实解决。
在之后的工作中,朱琳逐渐接触到了辖区有威望的调解员陶金华,双方一拍即合,开始组建团队。
2023年底,调解团队伍已有4名骨干。随之,四里村派出所依托分局“三所一庭”机制的高效运行,联合街道党工委多元化解矛调中心、司法所,吸纳公益律师、退休老法官、热心群众等社会公益人士30余人,于2024年初正式成立“赤霞丹心”调解团。
队伍有了,人员、机制磨合的挑战更为艰巨。在分局业务警种指导下,四里村派出所建立了“1+5+N”制度框架:即1套联调总则,5类纠纷调解指引,N项配套机制。四里村包所法官参与制定《离婚纠纷调解指引》《物业服务合同纠纷调解指引》等5类调解指引,从纠纷要素、法官建议、法律依据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对助推“三所联调”落地四里村派出所给予了有力的专业支撑,规范了“接警-研判-分流-调解-回访”全链条流程。
目前,“赤霞丹心”调解团着力于解决在110接处警、12345民生诉求和社区警务工作中发现的非警务矛盾纠纷,综合运用警司、警律、警民多元力量,及时化解社会治安风险隐患,公益性参与调处了大量通过各种渠道触达公安机关掌握,但性质属于非警务范畴的矛盾纠纷。
涵盖领域广
家门口的“智囊团”
这个“家门口的智囊团”,专业度高,涵盖领域广,为群众切实解决了许多“生活的烦恼”。
“凭什么他们楼能装道闸?”今年1月,临近春节,四里村辖区一居民因私设道闸爆发冲突,两栋楼居民剑拔弩张。
派出所接到报警后,立即让调解团“靠上”,团长陶金华联合街道住建、城管、居委会连夜“会诊”,发现矛盾根源在于公共空间权属模糊。“法律上道闸设置需业主共同决议,但这里连业委会都没有。”调解团成员、市中区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协会张爱民手持法律条文逐条解读,提议“先拆道闸再建组织”,实现从“停车大战”到“社区共治”。
春节期间,调解团放弃休假组织3轮座谈会,最终推动制定《小区停车管理公约》。首届业委会的筹备工作也提上日程。居民王女士感慨地说:“以前有事只能报警,现在家门口就有‘法律智囊团’,很方便。”
在四里村派出所不大的空间里,这间小小的“调解室”却是最热闹的区域,28名调解员排班“盯守”,即便是节假日依然不休。
这些轮值法律专家涵盖建筑、经济、交通等领域,退休法官薛立华提供程序指导;精通建筑专业的律师王群曾8小时化解房产纠纷;经济学律师朱松芳可以快速完成交易流水分析,精准区分经济纠纷与刑事诈骗。
“基层治理不能靠‘和稀泥’。”调解团发起人陶金华表示,团队核心价值在于“用专业解心结”——懂建筑的律师王群用工程图纸平息施工纠纷,交通事故专家张振亮40分钟促成60万元赔偿协议,每个案例都在重塑群众的法治信仰。
当问起他们为何如此坚持,他们说:“想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化解基层纠纷,守护社会和谐。当然也少不了所长朱琳‘进了我家门,就是我家人’的热情。”他们的双向奔赴为辖区基层治理注入了新动能。
在“赤霞丹心”调解团的加持下,市中公安分局正努力实现着“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这个基层治理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