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山东法制报  >  社会与法

以“枫”为笔 绘就司法为民新画卷

——昌邑法院北孟法庭创建枫桥式人民法庭侧记

2025-07-01 作者: 来源: 山东法制报
  □ 王茂桢
  人民法庭作为基层司法的最前沿,在维护社会和谐、服务群众生活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近年来,北孟法庭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围绕服务乡村振兴与基层社会治理核心任务,持续为辖区群众提供优质、高效的司法服务,以司法之力护一方平安、守一方公正、促一方发展。
党建领航 “枫”彩司法绽初心
  在“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当天,北孟法庭三名工作人员走上街头,向群众普及消费者权益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群众存在诸多法律疑惑,我们通过一次专业解答,便能有效避免潜在的诉讼纠纷。”北孟法庭党员法官田媛说。
  党支部牵头组建志愿服务队,把普法宣传、志愿服务巧妙融入主题党日活动,党员法官常态化下沉基层一线,面对面倾听群众声音,解决群众急难愁盼,已经成为北孟法庭的“工作标配”。不仅是集市街巷,田间地头、工厂车间、校园礼堂,到处都有法官们忙碌的身影。
  “朱树屏先生为海洋科学事业奉献一生,这种百折不挠、为国为民的高尚情怀值得我们学习。”这是北孟法庭青年干警孙元在参观朱树屏事迹陈列馆以后发出的感慨。昌邑市是革命老区,有着丰富的红色资源。一段段红色记忆,一个个红色故事,一处处红色印记,极大提升了法庭干警的服务意识,激发了他们的担当精神。北孟法庭依托当地红色教育基地,通过组织干警开展常态化主题教育,提高干警政治能力和为民服务意识,筑牢政治忠诚根基,建强党建阵地。
  “这个党建LOGO是我们自己设计的,红色象征赤诚忠心,是党员一心为民的热忱体现;蓝色寓意沉稳实干,彰显司法工作者踏实办案的作风;绿色代表生机与希望,恰似司法服务为群众生活注入活力。”北孟法庭庭长张子奇说。
  按照“支部建在庭上”的要求,北孟法庭精心打造“畅意奔梦 服务先锋”党建品牌,不断强化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和支部战斗堡垒作用,以党建带队建,以队建促审判。北孟法庭党支部先后荣获“潍坊市法院党建工作先进集体”“昌邑市五星级党支部”称号。
多元共治 “枫”式调处化纷争
  正值春播小麦灌溉关键时期,农田里的麦苗盼着“解渴”,邱某与李某却因农田灌溉管道铺设引发纠纷。北孟法庭干警迅速到现场,联合社区、村居负责人一起调解,及时化解纠纷。
  北孟法庭地处昌邑南部,所辖三个乡镇,在4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9名干警要为200多个村居,20多万人口提供司法服务。面对距离远、案件多的现状,北孟法庭在饮马镇山阳社区、北孟镇中心社区设立两处社区法官工作室,运用“四诊工作法”,联合镇司法所工作人员、社区网格员、村居德高望重的乡贤以及有法律专业背景的志愿者,形成多元解纷合力。
  “定期坐诊,在固定时段于工作室为群众提供常态化法律服务,耐心解答各类常见法律问题;随时急诊,一旦遭遇突发紧急法律纠纷,第一时间迅速响应,争分夺秒化解紧急矛盾冲突;预约出诊,依据群众提前预约的个性化需求,精准前往指定地点提供贴心服务;专家会诊,针对复杂疑难法律案件,组织法律专家共同研讨,给出专业权威的解决方案。”北孟法庭庭长张子奇介绍,这是在长期的审判实践中摸索出来的经验。
  借助“四诊工作法”,北孟法庭主动融入镇、社区、村居“大调解”格局,针对农村土地承包、物业服务合同等常见纠纷,组织调解员提前介入、现场调解,力求将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案件调撤率达53.62%,半数以上案件调撤结案。
精准护航 “枫”力产业助振兴
  大姜产业是昌邑市特色优势产业,常年种植面积达10万余亩,总产量50余万吨,是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法庭将服务姜农、保障生姜产业发展视为己任,精心设立两处服务企业法官工作站,输送专业、精准的法律服务。
  “要不是法庭工作人员尽心尽力,我们损失可大了去了。”在一则财产损害赔偿纠纷中,邓某委托窦某存储生姜,然而窦某却擅自变卖部分生姜,引发争端。
  法庭工作人员介入后,察觉生姜已出现腐烂,急需变卖止损。为此,工作人员连续5天全程跟进监督生姜的出库、装载、过磅、变卖等环节,最大程度降低了双方的损失。
  不仅如此,法庭积极拓展司法服务半径,依托辖区内192个社区村居党群服务站,因地制宜、灵活巧妙地设立巡回审判点。主动打破部门壁垒,与派出所、司法所、村居党群服务站等紧密携手,实现办公场所共享。司法服务的触角延伸至群众家门口,做到司法为民“零距离”。
  “老百姓现在开玩笑叫我们‘大姜法庭’,这看似简单的称呼,实则是沉甸甸的信任。”北孟法庭法官张玉玲说。
  平日里,法官们还会深入田间地头、姜农家中,开展普法宣传,普及合同签订、权益保护等法律知识。正是一次次贴心的服务、一场场用心的调解,让北孟法庭与姜农紧密相连,“大姜法庭”口口相传,成为法庭司法为民的生动注脚。
设施焕新 “枫”韵文化筑法基
  北孟法庭将“基础设施建设”与“文化打造”两手抓,双管齐下,“软硬兼施”,全方位营造浓厚法治氛围。
  硬件方面,秉持便民利民理念,在诉讼服务站贴心增设电梯,切实解决当事人可能面临的行动不便问题,让司法服务“最后一公里”更加顺畅。法庭还专门设立了功能完备的法律讲堂,定期邀请人民调解员、人民陪审员以及中小学生走进讲堂,开展普法教育活动。同时,借助互联网法庭与人民法院调解平台,全面实现网络调解,真正做到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有效减少群众诉累。
  与此同时,北孟法庭精心打造了别具一格的历史故事文化墙与法院调解文化墙,将传统的“和为贵”“无讼”理念与现代法治精神有机融合,向群众普及法律常识,引导当事人算清诉讼亲情、信誉、时间、经济、风险“五笔账”,引导群众选择调解方式解决纠纷。
  在法官工作区,设置党建文化墙与廉政文化墙,深度传承清正廉洁、刚正不阿的传统法官品德,持续强化党性教育与廉政教育,以文化滋养心灵,以文化塑造品格,全方位营造出浓厚的法治氛围。法官助理沈守国直言:“墙上的故事时刻提醒我们坚守司法公正,工作时更专注严谨,团队协作也更默契。”
  “未来,我们将继续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在乡村振兴的广袤田野、基层社会治理的复杂棋局、人民群众追求高品质生活的美好愿景中着墨渲染,用实际行动书写出一幅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的温情画卷。”张子奇说。
  □ 王茂桢
  人民法庭作为基层司法的最前沿,在维护社会和谐、服务群众生活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近年来,北孟法庭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围绕服务乡村振兴与基层社会治理核心任务,持续为辖区群众提供优质、高效的司法服务,以司法之力护一方平安、守一方公正、促一方发展。
党建领航 “枫”彩司法绽初心
  在“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当天,北孟法庭三名工作人员走上街头,向群众普及消费者权益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群众存在诸多法律疑惑,我们通过一次专业解答,便能有效避免潜在的诉讼纠纷。”北孟法庭党员法官田媛说。
  党支部牵头组建志愿服务队,把普法宣传、志愿服务巧妙融入主题党日活动,党员法官常态化下沉基层一线,面对面倾听群众声音,解决群众急难愁盼,已经成为北孟法庭的“工作标配”。不仅是集市街巷,田间地头、工厂车间、校园礼堂,到处都有法官们忙碌的身影。
  “朱树屏先生为海洋科学事业奉献一生,这种百折不挠、为国为民的高尚情怀值得我们学习。”这是北孟法庭青年干警孙元在参观朱树屏事迹陈列馆以后发出的感慨。昌邑市是革命老区,有着丰富的红色资源。一段段红色记忆,一个个红色故事,一处处红色印记,极大提升了法庭干警的服务意识,激发了他们的担当精神。北孟法庭依托当地红色教育基地,通过组织干警开展常态化主题教育,提高干警政治能力和为民服务意识,筑牢政治忠诚根基,建强党建阵地。
  “这个党建LOGO是我们自己设计的,红色象征赤诚忠心,是党员一心为民的热忱体现;蓝色寓意沉稳实干,彰显司法工作者踏实办案的作风;绿色代表生机与希望,恰似司法服务为群众生活注入活力。”北孟法庭庭长张子奇说。
  按照“支部建在庭上”的要求,北孟法庭精心打造“畅意奔梦 服务先锋”党建品牌,不断强化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和支部战斗堡垒作用,以党建带队建,以队建促审判。北孟法庭党支部先后荣获“潍坊市法院党建工作先进集体”“昌邑市五星级党支部”称号。
多元共治 “枫”式调处化纷争
  正值春播小麦灌溉关键时期,农田里的麦苗盼着“解渴”,邱某与李某却因农田灌溉管道铺设引发纠纷。北孟法庭干警迅速到现场,联合社区、村居负责人一起调解,及时化解纠纷。
  北孟法庭地处昌邑南部,所辖三个乡镇,在4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9名干警要为200多个村居,20多万人口提供司法服务。面对距离远、案件多的现状,北孟法庭在饮马镇山阳社区、北孟镇中心社区设立两处社区法官工作室,运用“四诊工作法”,联合镇司法所工作人员、社区网格员、村居德高望重的乡贤以及有法律专业背景的志愿者,形成多元解纷合力。
  “定期坐诊,在固定时段于工作室为群众提供常态化法律服务,耐心解答各类常见法律问题;随时急诊,一旦遭遇突发紧急法律纠纷,第一时间迅速响应,争分夺秒化解紧急矛盾冲突;预约出诊,依据群众提前预约的个性化需求,精准前往指定地点提供贴心服务;专家会诊,针对复杂疑难法律案件,组织法律专家共同研讨,给出专业权威的解决方案。”北孟法庭庭长张子奇介绍,这是在长期的审判实践中摸索出来的经验。
  借助“四诊工作法”,北孟法庭主动融入镇、社区、村居“大调解”格局,针对农村土地承包、物业服务合同等常见纠纷,组织调解员提前介入、现场调解,力求将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案件调撤率达53.62%,半数以上案件调撤结案。
精准护航 “枫”力产业助振兴
  大姜产业是昌邑市特色优势产业,常年种植面积达10万余亩,总产量50余万吨,是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法庭将服务姜农、保障生姜产业发展视为己任,精心设立两处服务企业法官工作站,输送专业、精准的法律服务。
  “要不是法庭工作人员尽心尽力,我们损失可大了去了。”在一则财产损害赔偿纠纷中,邓某委托窦某存储生姜,然而窦某却擅自变卖部分生姜,引发争端。
  法庭工作人员介入后,察觉生姜已出现腐烂,急需变卖止损。为此,工作人员连续5天全程跟进监督生姜的出库、装载、过磅、变卖等环节,最大程度降低了双方的损失。
  不仅如此,法庭积极拓展司法服务半径,依托辖区内192个社区村居党群服务站,因地制宜、灵活巧妙地设立巡回审判点。主动打破部门壁垒,与派出所、司法所、村居党群服务站等紧密携手,实现办公场所共享。司法服务的触角延伸至群众家门口,做到司法为民“零距离”。
  “老百姓现在开玩笑叫我们‘大姜法庭’,这看似简单的称呼,实则是沉甸甸的信任。”北孟法庭法官张玉玲说。
  平日里,法官们还会深入田间地头、姜农家中,开展普法宣传,普及合同签订、权益保护等法律知识。正是一次次贴心的服务、一场场用心的调解,让北孟法庭与姜农紧密相连,“大姜法庭”口口相传,成为法庭司法为民的生动注脚。
设施焕新 “枫”韵文化筑法基
  北孟法庭将“基础设施建设”与“文化打造”两手抓,双管齐下,“软硬兼施”,全方位营造浓厚法治氛围。
  硬件方面,秉持便民利民理念,在诉讼服务站贴心增设电梯,切实解决当事人可能面临的行动不便问题,让司法服务“最后一公里”更加顺畅。法庭还专门设立了功能完备的法律讲堂,定期邀请人民调解员、人民陪审员以及中小学生走进讲堂,开展普法教育活动。同时,借助互联网法庭与人民法院调解平台,全面实现网络调解,真正做到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有效减少群众诉累。
  与此同时,北孟法庭精心打造了别具一格的历史故事文化墙与法院调解文化墙,将传统的“和为贵”“无讼”理念与现代法治精神有机融合,向群众普及法律常识,引导当事人算清诉讼亲情、信誉、时间、经济、风险“五笔账”,引导群众选择调解方式解决纠纷。
  在法官工作区,设置党建文化墙与廉政文化墙,深度传承清正廉洁、刚正不阿的传统法官品德,持续强化党性教育与廉政教育,以文化滋养心灵,以文化塑造品格,全方位营造出浓厚的法治氛围。法官助理沈守国直言:“墙上的故事时刻提醒我们坚守司法公正,工作时更专注严谨,团队协作也更默契。”
  “未来,我们将继续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在乡村振兴的广袤田野、基层社会治理的复杂棋局、人民群众追求高品质生活的美好愿景中着墨渲染,用实际行动书写出一幅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的温情画卷。”张子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