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山东法制报  >  要闻

枣庄市:创新构建“大普法”格局

2025-06-16 作者: 来源: 山东法制报
  □ 王成 张凯丽
  近年来,枣庄市将落实“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作为深化依法治市的关键抓手,通过健全责任体系、创新普法载体、深耕法治文化,探索形成了“党委领导、人大政协监督、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普法依法治理新模式,为新时代基层法治建设提供了生动实践样本。
制度赋能 构建全链条责任体系
  枣庄市将普法责任制深度融入法治建设总体布局,构建起“三项机制”夯实制度根基。
  实施高位推动机制,将“谁执法谁普法”纳入法治枣庄建设规划、法治政府示范创建指标及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体系,建立市委书记、市长“双批示”和市人大、政协“双督查”制度,形成“部署—落实—监督—考评”工作闭环。
  建立联动履职机制,出台普法责任清单动态管理制度,建立42个部门参与的普法联席会议,创新实施履职评议、普法责任公开承诺等举措,2024年对18个重点部门开展履职评议,整改问题26项。
  启动社会协同机制,整合政法干警、高校学者、文艺团体等力量,组建“八五”普法讲师团等专业队伍,培育“法治带头人”“法律明白人”等基层普法骨干1.3万余人,形成专兼结合的普法生力军。
靶向施策 打造精准化普法矩阵
  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群体,构建分层分类普法体系。
  抓住领导干部“关键少数”,建立领导干部应知应会法律法规清单制度,将学法情况纳入年终述职必述内容,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开展法治专题学习9次,组织市管干部任前考法16场,实现学法考法覆盖率100%。
  筑牢青少年法治根基,创新“法治副校长+法治辅导员+未检团队”协同机制,全市647所中小学配备法治副校长672名,建成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55个,“沉浸式”法治实践活动年均覆盖师生30万人次。
  激活基层法治细胞,实施“法治带头人”“法律明白人”培育工程,建立“1+2+N”村居普法模式,打造“老槐树法治讲堂”“法治夜市”等特色品牌47个,2024年开展“以案释法”活动2800余场。
融合创新 培育立体化普法生态
  枣庄市以“看得见的法治”为主线,推动法治文化深度浸润。
  阵地建设提档升级,构建“市—区—镇—村”四级法治文化阵地网络,建成民法典主题公园、税收法治文化馆等特色阵地89处,打造“15分钟法治文化圈”。
  智慧普法提质增效,研发学法考法云平台,推出“枣小法”“枣小治”动漫法治人物,制作《大众看“典”》系列短视频43期。法治微电影《重生的希望》在中央电视台12套社会与法频道播出。
  文艺普法提亮增色,将柳琴戏、鼓儿词等非遗艺术与法治元素融合,创作《说法典》《反诈快板书》等作品43部,组织“法治文艺大篷车”巡演210场,惠及群众60余万人次。
  深化“谁执法谁普法”,重在让每起案件裁决成为公开课,每次执法行动变成警示钟,每条法律条文化作家常话。当法治从文本走向生活,从殿堂渗入街巷,便是“中国之治”最深厚的根基。
  □ 王成 张凯丽
  近年来,枣庄市将落实“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作为深化依法治市的关键抓手,通过健全责任体系、创新普法载体、深耕法治文化,探索形成了“党委领导、人大政协监督、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普法依法治理新模式,为新时代基层法治建设提供了生动实践样本。
制度赋能 构建全链条责任体系
  枣庄市将普法责任制深度融入法治建设总体布局,构建起“三项机制”夯实制度根基。
  实施高位推动机制,将“谁执法谁普法”纳入法治枣庄建设规划、法治政府示范创建指标及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体系,建立市委书记、市长“双批示”和市人大、政协“双督查”制度,形成“部署—落实—监督—考评”工作闭环。
  建立联动履职机制,出台普法责任清单动态管理制度,建立42个部门参与的普法联席会议,创新实施履职评议、普法责任公开承诺等举措,2024年对18个重点部门开展履职评议,整改问题26项。
  启动社会协同机制,整合政法干警、高校学者、文艺团体等力量,组建“八五”普法讲师团等专业队伍,培育“法治带头人”“法律明白人”等基层普法骨干1.3万余人,形成专兼结合的普法生力军。
靶向施策 打造精准化普法矩阵
  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群体,构建分层分类普法体系。
  抓住领导干部“关键少数”,建立领导干部应知应会法律法规清单制度,将学法情况纳入年终述职必述内容,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开展法治专题学习9次,组织市管干部任前考法16场,实现学法考法覆盖率100%。
  筑牢青少年法治根基,创新“法治副校长+法治辅导员+未检团队”协同机制,全市647所中小学配备法治副校长672名,建成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55个,“沉浸式”法治实践活动年均覆盖师生30万人次。
  激活基层法治细胞,实施“法治带头人”“法律明白人”培育工程,建立“1+2+N”村居普法模式,打造“老槐树法治讲堂”“法治夜市”等特色品牌47个,2024年开展“以案释法”活动2800余场。
融合创新 培育立体化普法生态
  枣庄市以“看得见的法治”为主线,推动法治文化深度浸润。
  阵地建设提档升级,构建“市—区—镇—村”四级法治文化阵地网络,建成民法典主题公园、税收法治文化馆等特色阵地89处,打造“15分钟法治文化圈”。
  智慧普法提质增效,研发学法考法云平台,推出“枣小法”“枣小治”动漫法治人物,制作《大众看“典”》系列短视频43期。法治微电影《重生的希望》在中央电视台12套社会与法频道播出。
  文艺普法提亮增色,将柳琴戏、鼓儿词等非遗艺术与法治元素融合,创作《说法典》《反诈快板书》等作品43部,组织“法治文艺大篷车”巡演210场,惠及群众60余万人次。
  深化“谁执法谁普法”,重在让每起案件裁决成为公开课,每次执法行动变成警示钟,每条法律条文化作家常话。当法治从文本走向生活,从殿堂渗入街巷,便是“中国之治”最深厚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