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产业突围到城市焕新,从交通末梢到枢纽门户,滨城区描绘高质量发展的时代样本——
滨城图强
2025-09-27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韩凯 王凯
本报通讯员 张永滨
渤海之滨,黄河奔涌;时代潮头,风帆正劲。
9月21日,《中国中小城市高质量发展指数报告》发布,滨州市滨城区从全国716个参评城区中脱颖而出,首次跻身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位列第88位,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为了这一刻,更为了一代人的使命、担当和梦想,84万滨城人难中求成、竞进有为,众志成城、奋发图强,以“在状态、争第一”的精气神,谱写出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立足全局,服务滨州,发展滨城。
从产业园区缺失的困境到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获批,从城市功能滞后到品质滨城的打造,从地处交通末梢到高铁新城的崛起,滨城区以其坚实的步伐,一步步将发展蓝图变为现实图景。
扩园创区,构建产业生态
以量质并优做强发展实力
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
打基础、建机制、谋未来。近年来,滨城区坚持工业强区、产业富区,全力以赴打好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工业经济“三大战役”。
2025年1月,滨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正式获批设立,结束了滨城区作为主城区却没有高标准产业园区的历史。
这块规划面积14.99平方公里的省级高新区,不仅有效解决了滨城区工业项目落地发展的空间问题,而且对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提升经济发展承载力、促进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影响重大而深远,效果立竿见影。
山东魏桥创业集团有限公司高端智能装备制造产业园、安琪酵母(滨州)有限公司、山东氟能化工材料有限公司、山东三元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总投资230.2亿元的17个项目陆续落地生根。滨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为拉动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
一座投资兴业的活力之城随之显现。今年上半年,滨城区取得了“1235491”的发展成果:12项指标总量位列全市第1位;3项指标列全市第2位;5项指标总量列全市前5位;4项指标实现两位数增长;9项指标增速列全市前5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列全市第1位。
治理、改造、升级
打造生态宜居品质之城
滨城区是黄河文化和齐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四环五海、三十六桥、七十二湖”,116座公园、2400万平方米城市绿地、40%的森林覆盖率,让滨城成为宜居宜业的诗意栖居地。
作为滨州市的主城区,滨城区承担着展示城市形象、提升城市品质的重要使命。2023年,滨城区启动了建区以来最大规模的城市品质提升工程,三年投入资金180亿元,实施126个城市更新项目。
先后打通13条“断头路”,新建地下雨水管网52公里、污水管网40公里,管网清淤586公里,城市脉络更加畅通;投入资金近3亿元,提升清怡、姜家、樊家巷等7个农贸市场,高标准提升双湖家园、魏鑫家园等老旧小区90个、为民巷等背街小巷30条;新建成北海南码头等休闲体育公园15处,公园总数达到116个;新增城市绿地面积216万平方米,成功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
一系列民生实事落地,切实提起了滨城人的精、气、神。全区群众满意度提升至96%,城市形象、整体气质跨上新台阶。
融入省会圈,联通京津沪
高铁引擎照亮未来
高铁是滨州人多年的梦想。
作为济滨高铁、津潍高铁两大交通大动脉的交汇点,一座在滨城崛起的高铁新城,正成为引领未来城市发展的新引擎。
高铁新城按照“站城一体”理念进行规划,将高铁站与城市功能紧密结合,建设中央商务区、科技创新区、生态居住区等功能板块,打造集交通运输、商业、办公、居住于一体的城市新中心,引导城市向多中心发展。
两条高铁让滨城区真正融入区域发展大动脉,极大地提升了滨城区的区域交通地位,深刻改变着整个城市的发展格局,“高铁效应”初步显现。
目前,作为新城核心的滨州站综合交通枢纽已具雏形,站场规划8台18线;高铁片区已吸引10多家央国企联手打造,仅基础设施项目投资就超120亿元,财金大厦、新能源大厦、商务酒店等项目加快推进,医药物流园、车小镇、高铁物流园区等项目加速谋划。预计到2030年,高铁新城将集聚城市20%以上的人口和30%以上的经济总量,成为滨州实现大开放、融入大循环的新重要增长极。
高铁片区更是滨州承接京津冀、融入环渤海、联动山东半岛城市群的桥头堡。津潍高铁、济滨高铁加速建设,形成“20分钟到济南、50分钟达北京、2小时通上海”的快速交通网。长深高速、沾临高速、济滨高速构建起环城高速网,使滨城成为联通南北、辐射全国的开放枢纽。
更深远的影响是对城市空间的重新塑造。黄河十九路、黄河二十路、渤海十一路北延等8条快速路网建设跑出“加速度”,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日益完善,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不断增强,枢纽经济、数字经济、总部经济等新业态集中涌现,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全面提升。
本报通讯员 张永滨
渤海之滨,黄河奔涌;时代潮头,风帆正劲。
9月21日,《中国中小城市高质量发展指数报告》发布,滨州市滨城区从全国716个参评城区中脱颖而出,首次跻身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位列第88位,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为了这一刻,更为了一代人的使命、担当和梦想,84万滨城人难中求成、竞进有为,众志成城、奋发图强,以“在状态、争第一”的精气神,谱写出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立足全局,服务滨州,发展滨城。
从产业园区缺失的困境到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获批,从城市功能滞后到品质滨城的打造,从地处交通末梢到高铁新城的崛起,滨城区以其坚实的步伐,一步步将发展蓝图变为现实图景。
扩园创区,构建产业生态
以量质并优做强发展实力
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
打基础、建机制、谋未来。近年来,滨城区坚持工业强区、产业富区,全力以赴打好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工业经济“三大战役”。
2025年1月,滨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正式获批设立,结束了滨城区作为主城区却没有高标准产业园区的历史。
这块规划面积14.99平方公里的省级高新区,不仅有效解决了滨城区工业项目落地发展的空间问题,而且对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提升经济发展承载力、促进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影响重大而深远,效果立竿见影。
山东魏桥创业集团有限公司高端智能装备制造产业园、安琪酵母(滨州)有限公司、山东氟能化工材料有限公司、山东三元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总投资230.2亿元的17个项目陆续落地生根。滨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为拉动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
一座投资兴业的活力之城随之显现。今年上半年,滨城区取得了“1235491”的发展成果:12项指标总量位列全市第1位;3项指标列全市第2位;5项指标总量列全市前5位;4项指标实现两位数增长;9项指标增速列全市前5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列全市第1位。
治理、改造、升级
打造生态宜居品质之城
滨城区是黄河文化和齐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四环五海、三十六桥、七十二湖”,116座公园、2400万平方米城市绿地、40%的森林覆盖率,让滨城成为宜居宜业的诗意栖居地。
作为滨州市的主城区,滨城区承担着展示城市形象、提升城市品质的重要使命。2023年,滨城区启动了建区以来最大规模的城市品质提升工程,三年投入资金180亿元,实施126个城市更新项目。
先后打通13条“断头路”,新建地下雨水管网52公里、污水管网40公里,管网清淤586公里,城市脉络更加畅通;投入资金近3亿元,提升清怡、姜家、樊家巷等7个农贸市场,高标准提升双湖家园、魏鑫家园等老旧小区90个、为民巷等背街小巷30条;新建成北海南码头等休闲体育公园15处,公园总数达到116个;新增城市绿地面积216万平方米,成功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
一系列民生实事落地,切实提起了滨城人的精、气、神。全区群众满意度提升至96%,城市形象、整体气质跨上新台阶。
融入省会圈,联通京津沪
高铁引擎照亮未来
高铁是滨州人多年的梦想。
作为济滨高铁、津潍高铁两大交通大动脉的交汇点,一座在滨城崛起的高铁新城,正成为引领未来城市发展的新引擎。
高铁新城按照“站城一体”理念进行规划,将高铁站与城市功能紧密结合,建设中央商务区、科技创新区、生态居住区等功能板块,打造集交通运输、商业、办公、居住于一体的城市新中心,引导城市向多中心发展。
两条高铁让滨城区真正融入区域发展大动脉,极大地提升了滨城区的区域交通地位,深刻改变着整个城市的发展格局,“高铁效应”初步显现。
目前,作为新城核心的滨州站综合交通枢纽已具雏形,站场规划8台18线;高铁片区已吸引10多家央国企联手打造,仅基础设施项目投资就超120亿元,财金大厦、新能源大厦、商务酒店等项目加快推进,医药物流园、车小镇、高铁物流园区等项目加速谋划。预计到2030年,高铁新城将集聚城市20%以上的人口和30%以上的经济总量,成为滨州实现大开放、融入大循环的新重要增长极。
高铁片区更是滨州承接京津冀、融入环渤海、联动山东半岛城市群的桥头堡。津潍高铁、济滨高铁加速建设,形成“20分钟到济南、50分钟达北京、2小时通上海”的快速交通网。长深高速、沾临高速、济滨高速构建起环城高速网,使滨城成为联通南北、辐射全国的开放枢纽。
更深远的影响是对城市空间的重新塑造。黄河十九路、黄河二十路、渤海十一路北延等8条快速路网建设跑出“加速度”,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日益完善,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不断增强,枢纽经济、数字经济、总部经济等新业态集中涌现,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