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城共生价值反哺
潍坊科技学院:深化产教融合 服务区域发展
2025-09-26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孙菲 刘焕玲
盛夏七月,潍坊科技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的12名师生组成实践团队,深入临朐县鲟鱼产业链一线,开展了一场深度社会实践。师生走访养殖基地、加工企业、冷链车间,将课堂所学与产业实际紧密结合,最终形成20万字的调研报告和多项可操作方案,获得当地主管部门高度评价。
这场高效的暑期实践,是潍坊科技学院近年来持续推进产教融合、深化教学改革的一个生动缩影。
此次实践活动依托“农业新质生产力”课程模块,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学、对着需求研”。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运用成本核算、品牌管理等专业知识,系统分析产业链各环节的痛点与机遇,成功实现了从理论认知到产业服务的闭环衔接。
在推进产教融合的过程中,学校立足现代农业与区域产业转型需求,构建起“需求锚定—制度驱动—协同育人—生态共建—价值反哺”五位一体的社会服务模式。通过将“四个服务”融入育人全过程,不仅有力推动自身转型发展,更以反哺区域经济的实践,生动体现了高等教育扎根当地办学的初心担当。
构建融合体系 夯实育人根基
把课堂搬进产业链,是潍坊科技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向。学校坚持产业需求导向,联合政府、企业共建实践基地,全面推行“双导师制”——校内教师负责理论指导、行业专家带队实践,显著提升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目前,学校已构建起多层次、全覆盖的产教融合体系,建成包括3个省级、2个市级和10个校级现代产业学院在内的16个现代产业学院,涉及26个本科专业。这些平台深度融入山东省“十强”产业布局,在高端装备制造、现代农业、数字农业、数字文创等领域持续发力,有效促进了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有机衔接。
校地共生共荣 服务区域发展
作为扎根“中国蔬菜之乡”的应用型本科高校,潍坊科技学院始终将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为办学的逻辑起点和价值归宿。学校立足潍坊“国家农业开放发展综合试验区”和寿光“全国乡村振兴示范县”建设需求,建立“学科—产业”动态映射机制,聚焦现代农业、高端化工等主导产业,构建了五大应用型学科集群。
通过与企业共建“智慧蔬菜产业学院”“现代海洋精细化工产业学院”等特色平台,学校主导制定了16项国家及地方标准,其中设施农业技术标准体系已在全国20余省(区、市)推广应用,成为区域产业升级的“技术标准输出源”,助力“寿光模式”向全产业链标准输出升级。
创新机制驱动 激发内生动力
为打破社会服务中存在的机制瓶颈,学校以制度创新为抓手,构建了“机构—制度—考核—激励”四维协同体系。成立社会服务处统筹资源,出台系列管理办法,建立容错试错机制,并将成果转化、横向科研等纳入职称晋升硬性指标,全面激活师生参与社会服务的内生动力。
学校着力打造“产业学院矩阵+实战育人平台”双轨体系,与潍柴动力、歌尔股份等龙头企业共建15家产业学院,建立了262个实习实训基地。通过“教师进企业、工程师进课堂”双向流动,要求教师定期脱产实践,推动产业前沿需求转化为育人标准,构建“理论—实践—服务”一体化能力模型。
融通资源要素 赋能区域创新
秉持“校城共生”理念,学校积极打通“人才—平台—产业”协同通道。建设寿光市软件园、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工程研究院等平台,累计孵化科技型企业63家,攻克多项关键技术瓶颈。学校还推动图书馆、实验室等资源向企业、社区开放,年均服务超2万人次。
同时,学校构建“博士服务团+智库成果”双轮驱动模式,近3年形成142项智库成果,多项建议被采纳。组织实施“乡村振兴博士行”等技术帮扶行动,并将横向课题转化为毕业设计选题,让学生在真项目、真场景中锻炼成长,毕业生就业对口率连续5年超过87%。
价值反哺闭环 彰显使命担当
学校将“服务贡献度”作为核心标尺,构建“价值创造—成果反哺—生态优化”的可持续发展闭环。近3年承担横向课题经费突破亿元,技术服务收入快速增长,获评山东省产教融合示范单位。通过建立社会服务贡献度评估体系、优化激励政策、追踪服务效能,形成了“服务—反馈—提升”的良性循环。
潍坊科技学院以产教融合为路径,以服务地方为使命,构建了深度融合的协同育人体系,为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提供了借鉴,探索出一条高校与区域经济共生共荣的创新之路。
盛夏七月,潍坊科技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的12名师生组成实践团队,深入临朐县鲟鱼产业链一线,开展了一场深度社会实践。师生走访养殖基地、加工企业、冷链车间,将课堂所学与产业实际紧密结合,最终形成20万字的调研报告和多项可操作方案,获得当地主管部门高度评价。
这场高效的暑期实践,是潍坊科技学院近年来持续推进产教融合、深化教学改革的一个生动缩影。
此次实践活动依托“农业新质生产力”课程模块,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学、对着需求研”。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运用成本核算、品牌管理等专业知识,系统分析产业链各环节的痛点与机遇,成功实现了从理论认知到产业服务的闭环衔接。
在推进产教融合的过程中,学校立足现代农业与区域产业转型需求,构建起“需求锚定—制度驱动—协同育人—生态共建—价值反哺”五位一体的社会服务模式。通过将“四个服务”融入育人全过程,不仅有力推动自身转型发展,更以反哺区域经济的实践,生动体现了高等教育扎根当地办学的初心担当。
构建融合体系 夯实育人根基
把课堂搬进产业链,是潍坊科技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向。学校坚持产业需求导向,联合政府、企业共建实践基地,全面推行“双导师制”——校内教师负责理论指导、行业专家带队实践,显著提升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目前,学校已构建起多层次、全覆盖的产教融合体系,建成包括3个省级、2个市级和10个校级现代产业学院在内的16个现代产业学院,涉及26个本科专业。这些平台深度融入山东省“十强”产业布局,在高端装备制造、现代农业、数字农业、数字文创等领域持续发力,有效促进了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有机衔接。
校地共生共荣 服务区域发展
作为扎根“中国蔬菜之乡”的应用型本科高校,潍坊科技学院始终将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为办学的逻辑起点和价值归宿。学校立足潍坊“国家农业开放发展综合试验区”和寿光“全国乡村振兴示范县”建设需求,建立“学科—产业”动态映射机制,聚焦现代农业、高端化工等主导产业,构建了五大应用型学科集群。
通过与企业共建“智慧蔬菜产业学院”“现代海洋精细化工产业学院”等特色平台,学校主导制定了16项国家及地方标准,其中设施农业技术标准体系已在全国20余省(区、市)推广应用,成为区域产业升级的“技术标准输出源”,助力“寿光模式”向全产业链标准输出升级。
创新机制驱动 激发内生动力
为打破社会服务中存在的机制瓶颈,学校以制度创新为抓手,构建了“机构—制度—考核—激励”四维协同体系。成立社会服务处统筹资源,出台系列管理办法,建立容错试错机制,并将成果转化、横向科研等纳入职称晋升硬性指标,全面激活师生参与社会服务的内生动力。
学校着力打造“产业学院矩阵+实战育人平台”双轨体系,与潍柴动力、歌尔股份等龙头企业共建15家产业学院,建立了262个实习实训基地。通过“教师进企业、工程师进课堂”双向流动,要求教师定期脱产实践,推动产业前沿需求转化为育人标准,构建“理论—实践—服务”一体化能力模型。
融通资源要素 赋能区域创新
秉持“校城共生”理念,学校积极打通“人才—平台—产业”协同通道。建设寿光市软件园、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工程研究院等平台,累计孵化科技型企业63家,攻克多项关键技术瓶颈。学校还推动图书馆、实验室等资源向企业、社区开放,年均服务超2万人次。
同时,学校构建“博士服务团+智库成果”双轮驱动模式,近3年形成142项智库成果,多项建议被采纳。组织实施“乡村振兴博士行”等技术帮扶行动,并将横向课题转化为毕业设计选题,让学生在真项目、真场景中锻炼成长,毕业生就业对口率连续5年超过87%。
价值反哺闭环 彰显使命担当
学校将“服务贡献度”作为核心标尺,构建“价值创造—成果反哺—生态优化”的可持续发展闭环。近3年承担横向课题经费突破亿元,技术服务收入快速增长,获评山东省产教融合示范单位。通过建立社会服务贡献度评估体系、优化激励政策、追踪服务效能,形成了“服务—反馈—提升”的良性循环。
潍坊科技学院以产教融合为路径,以服务地方为使命,构建了深度融合的协同育人体系,为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提供了借鉴,探索出一条高校与区域经济共生共荣的创新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