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能源集团助推全省首个区域级大型储能中心项目快建设快投产快见效
以赛促建,“超级充电宝”开启快建模式
2025-09-24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记者 杨秀萍 通讯员 于汶玉 报道
本报烟台讯 秋日里,烟台莱州市朱桥镇,一片原本寂静的土地如今变了模样。69台巨型电池舱整齐排列,高高的避雷针耸立,工人们穿梭其中,正在紧张地进行设备调试。
这是山东省首个区域级大型储能中心项目——烟台储能中心(西部)1GW/2GWh项目建设现场。目前,项目一期建设已基本收尾,待外网接入后便可启动运营。
这一“超级充电宝”能够保持如此快的推进速度,得益于烟台能源集团围绕这个项目开展的“七比”劳动竞赛,即比党建引领,比工程质量,比工程进度、比工程效率,比技术创新,比文明施工、比安全生产。“七比”劳动竞赛的开展,有效激发了各参建单位职工的劳动热情和创新动能,为项目快建设快投产快见效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烟台能源集团坚持把临时党支部建在工地上,构建起由项目参建单位、有关职能部门、所在街道社区等多方参与的党建联合体,设立党员示范岗、党员责任区和党员突击队,开展组织联建、事务联商、活动联办、资源联享、发展联促、人才联育、文化联兴、制度联创“八联”活动,形成“党建链”引领“项目链”的联动格局。
以“零缺陷”为目标,烟台能源集团全方位落实建设、勘察、设计、施工、监理五方质量主体责任,加大全过程工程监督和控制,以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打造经得起时间检验的行业标杆工程。该集团建立了“三级检查+第三方检测”双重质量管控体系,从一块钢筋的绑扎到一台主变的绝缘性能测试,每道工序都责任到人,实现数据可追溯。截至目前,工程合格率达100%,分项工程优良率超95%。
据介绍,在劳动竞赛的助力下,烟台储能中心(西部)1GW/2GWh项目一期从立项到开工仅用4个月,较常规流程缩短了60%。在建设阶段,工作人员克服高温、多雨等不利天气影响,比原计划提前15天完成主体封顶。设备安装阶段统筹调度,不到10天时间,完成69台电箱的吊装,跑出了项目建设的“加速度”。
烟台能源集团在项目建设过程中还广泛应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案,积极开展评选先进技术创新成果、合理化建议等活动。在220kV升压站建设中,其自主研发的“分段找平+精准定位”技术安装主变设备,将主变安装误差控制在2毫米以内,达到了行业顶尖精度。同时,创新应用BIM技术进行三维建模,精细规划每一根电缆的走向,减少了20%的支架材料用量;创新应用“深基坑支护智能化监测技术”,实现数据实时传输与自动预警。电池仓建设创新采用“一簇一管理”技术方案,有效避免了电芯之间的环流,将电池使用寿命提升约20%。
本报烟台讯 秋日里,烟台莱州市朱桥镇,一片原本寂静的土地如今变了模样。69台巨型电池舱整齐排列,高高的避雷针耸立,工人们穿梭其中,正在紧张地进行设备调试。
这是山东省首个区域级大型储能中心项目——烟台储能中心(西部)1GW/2GWh项目建设现场。目前,项目一期建设已基本收尾,待外网接入后便可启动运营。
这一“超级充电宝”能够保持如此快的推进速度,得益于烟台能源集团围绕这个项目开展的“七比”劳动竞赛,即比党建引领,比工程质量,比工程进度、比工程效率,比技术创新,比文明施工、比安全生产。“七比”劳动竞赛的开展,有效激发了各参建单位职工的劳动热情和创新动能,为项目快建设快投产快见效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烟台能源集团坚持把临时党支部建在工地上,构建起由项目参建单位、有关职能部门、所在街道社区等多方参与的党建联合体,设立党员示范岗、党员责任区和党员突击队,开展组织联建、事务联商、活动联办、资源联享、发展联促、人才联育、文化联兴、制度联创“八联”活动,形成“党建链”引领“项目链”的联动格局。
以“零缺陷”为目标,烟台能源集团全方位落实建设、勘察、设计、施工、监理五方质量主体责任,加大全过程工程监督和控制,以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打造经得起时间检验的行业标杆工程。该集团建立了“三级检查+第三方检测”双重质量管控体系,从一块钢筋的绑扎到一台主变的绝缘性能测试,每道工序都责任到人,实现数据可追溯。截至目前,工程合格率达100%,分项工程优良率超95%。
据介绍,在劳动竞赛的助力下,烟台储能中心(西部)1GW/2GWh项目一期从立项到开工仅用4个月,较常规流程缩短了60%。在建设阶段,工作人员克服高温、多雨等不利天气影响,比原计划提前15天完成主体封顶。设备安装阶段统筹调度,不到10天时间,完成69台电箱的吊装,跑出了项目建设的“加速度”。
烟台能源集团在项目建设过程中还广泛应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案,积极开展评选先进技术创新成果、合理化建议等活动。在220kV升压站建设中,其自主研发的“分段找平+精准定位”技术安装主变设备,将主变安装误差控制在2毫米以内,达到了行业顶尖精度。同时,创新应用BIM技术进行三维建模,精细规划每一根电缆的走向,减少了20%的支架材料用量;创新应用“深基坑支护智能化监测技术”,实现数据实时传输与自动预警。电池仓建设创新采用“一簇一管理”技术方案,有效避免了电芯之间的环流,将电池使用寿命提升约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