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海湾”的青岛实践
2025-09-24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张晓帆
一条鲸鲨近期悄然到访青岛竹岔岛海域,它的悠然姿态被镜头捕捉,也成为青岛海洋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的生动注脚。在这座拥有905.2公里海岸线、49个海湾和120座海岛的城市,这样的“自然认证”愈发常见。
近年来,青岛市坚持开发和保护并重、污染防治与生态修复并举,以建设“美丽海湾”为抓手,持续提升海洋生态环境质量。目前,青岛市近岸海域水质优良面积比例稳定在99%以上,灵山湾和崂山湾分别获评首批国家级和省级美丽海湾优秀案例第一名,“水清滩净、鱼鸥翔集、人海和谐”的景致日益成为青岛海湾的常态。
海湾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离不开科技赋能和机制创新。在浮山湾,搭载高清摄像头的无人机正自主巡航,借助“智巡海湾”系统,通过“遥感+AI+5G”技术融合,可实现海滩垃圾位置、类型、面积等数据的实时回传与AI解析。原本需要两天人工处理的巡查报告,如今一小时内即可自动生成并派单处置,实现了从“人防”到“智防”的跨越。
海洋生态环境问题表现在海里,根子在陆上。青岛市创新建立陆海统筹、河海共治的治理体系,构建起市、区(市)、镇街三级湾长工作机制,并与河长制紧密衔接。灵山湾湾长徐强每周巡湾时,发现陆源污染问题便及时联系河长协调处理。通过建立入湾河流超标预警机制,开展联合监测与巡查,灵山湾7条入湾河流水质已全部达标。
青岛市紧抓陆源入海关口治理,完成全市6174个入海排污口的溯源与整治,推进“一河一策”总氮管控。2024年,16个省控以上入海河流断面总氮平均浓度同比改善25.4%。此外,全市完成61个渔港环境综合整治,建立船舶水污染物联合监管制度,加强海漂垃圾监测与清理。
美丽海湾建设不仅修复了生态,也重塑了人海关系,释放出良好的生态效益。即墨区小岛湾曾因过度养殖导致生态退化、沙滩侵蚀。自2019年蓝色海湾整治行动实施以来,通过系统性生态修复,建设滨海广场、沙滩公园等公共空间,如今这里7公里生态岸线绿意盎然,小管岛静卧碧波之中,焕发出新生机。
崂山湾水质连续6年保持100%优良,湾内调查记录物种超过3500种。优良的生态环境也为区域发展注入绿色动能:灵山湾沿岸休闲消费、文旅产业蓬勃发展;小岛湾周边集聚50余家国家级科研机构、高校院所和90多个创新平台,逐步形成以海洋高技术服务、海洋生物、海洋高端装备和海洋文旅为代表的“3+2”产业体系。
根据《青岛市“十四五”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全市49个海湾被划分为六大湾区,计划通过3个五年规划期梯次推进美丽海湾建设。在清洁海洋的基础上,青岛市正朝着健康海洋、和谐海洋稳步迈进,让市民与游客享受到更多的碧海蓝天、洁净沙滩,切实提升临海亲海的幸福感与获得感。
一条鲸鲨近期悄然到访青岛竹岔岛海域,它的悠然姿态被镜头捕捉,也成为青岛海洋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的生动注脚。在这座拥有905.2公里海岸线、49个海湾和120座海岛的城市,这样的“自然认证”愈发常见。
近年来,青岛市坚持开发和保护并重、污染防治与生态修复并举,以建设“美丽海湾”为抓手,持续提升海洋生态环境质量。目前,青岛市近岸海域水质优良面积比例稳定在99%以上,灵山湾和崂山湾分别获评首批国家级和省级美丽海湾优秀案例第一名,“水清滩净、鱼鸥翔集、人海和谐”的景致日益成为青岛海湾的常态。
海湾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离不开科技赋能和机制创新。在浮山湾,搭载高清摄像头的无人机正自主巡航,借助“智巡海湾”系统,通过“遥感+AI+5G”技术融合,可实现海滩垃圾位置、类型、面积等数据的实时回传与AI解析。原本需要两天人工处理的巡查报告,如今一小时内即可自动生成并派单处置,实现了从“人防”到“智防”的跨越。
海洋生态环境问题表现在海里,根子在陆上。青岛市创新建立陆海统筹、河海共治的治理体系,构建起市、区(市)、镇街三级湾长工作机制,并与河长制紧密衔接。灵山湾湾长徐强每周巡湾时,发现陆源污染问题便及时联系河长协调处理。通过建立入湾河流超标预警机制,开展联合监测与巡查,灵山湾7条入湾河流水质已全部达标。
青岛市紧抓陆源入海关口治理,完成全市6174个入海排污口的溯源与整治,推进“一河一策”总氮管控。2024年,16个省控以上入海河流断面总氮平均浓度同比改善25.4%。此外,全市完成61个渔港环境综合整治,建立船舶水污染物联合监管制度,加强海漂垃圾监测与清理。
美丽海湾建设不仅修复了生态,也重塑了人海关系,释放出良好的生态效益。即墨区小岛湾曾因过度养殖导致生态退化、沙滩侵蚀。自2019年蓝色海湾整治行动实施以来,通过系统性生态修复,建设滨海广场、沙滩公园等公共空间,如今这里7公里生态岸线绿意盎然,小管岛静卧碧波之中,焕发出新生机。
崂山湾水质连续6年保持100%优良,湾内调查记录物种超过3500种。优良的生态环境也为区域发展注入绿色动能:灵山湾沿岸休闲消费、文旅产业蓬勃发展;小岛湾周边集聚50余家国家级科研机构、高校院所和90多个创新平台,逐步形成以海洋高技术服务、海洋生物、海洋高端装备和海洋文旅为代表的“3+2”产业体系。
根据《青岛市“十四五”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全市49个海湾被划分为六大湾区,计划通过3个五年规划期梯次推进美丽海湾建设。在清洁海洋的基础上,青岛市正朝着健康海洋、和谐海洋稳步迈进,让市民与游客享受到更多的碧海蓝天、洁净沙滩,切实提升临海亲海的幸福感与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