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网络时代的“文字失语”困境

2025-09-23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纪 荣

  在网络信息技术和现代传播媒介迅速发展的今天,网络流行语已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空间,流行于不同领域和群体当中。在网络空间,一个庞大的“文字失语者”群体正在被卷入湍急的信息洪流之中,他们惯于使用形形色色的网络用语、符号表情包、网红文案,如“YYDS”“奥利给”“绝绝子”“ORZ”“XSWL”等,这些网络表达呈现娱乐化、同质化、简单化、碎片化特征。这种现象往往被人们称为“文字失语”。
  如何定义“文字失语”?中山大学黄晓斌教授在其论文《网络用语对信息交流的影响》中所指出的“信息传输的失真和交流的障碍”的观点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这一概念。作为一种流行在青年群体中间的亚文化现象,“文字失语”日渐弱化着人们的自由表达能力、日常社交能力、文字书写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挤压着人们独立思考和言语表达的空间,在不同群体中加速了“信息茧房”的形成。
  但值得肯定的是,网络流行语的频繁使用并不意味着故意制造交流障碍。一方面,网络流行语以其平民化、生活化、通俗化,较强的感染力和亲和力,生动幽默、简洁等特点,既方便了不同群体与网络新生代之间的交流,填平了他们之间的代沟;又突出了其表达效果,凸显了表达者求省求简的表达方式、求新求异的个性追求,以及幽默诙谐的话语魅力。另一方面,透过“文字失语”亚文化现象这扇窗口,我们可以更好地获取研究网络新生代成长成才的社会心理机制,以及网络时代文字语言发展演变的特点和规律,进而有利于我们坚守主流话语阵地,牢牢掌握主流话语权。
  实际上,我们不难发现近年来诸如“给力”“点赞”“出圈”“厉害了”“后浪”等带有正能量的网络热词也正在进入主流话语建构的视野,频频出现在一些主流媒体的标题中。也正是主流媒体这种权威化的语言风格和平民化的表达方式拉近了人民群众与主流媒体之间的距离,既以喜闻乐见的话语方式让党的思想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又让人民群众与网络信息时代无缝衔接,有效弥合了“数字鸿沟”。
  与此同时,值得注意的是,作为一种亚文化现象,它的负面性也是客观存在的。近年来,一些低俗的网络流行语也泛滥于人们的视野,解构着主流话语的权威性,有些话语缺乏知识含量与营养价值,影响着人们的主流价值观。但是,对于网络流行语的广泛使用,以及“文字失语”现象我们也不必过于焦虑,应持一种相对宽容的心态去看待它,因为无论是汉语言文字的稳定性、灵活性、包容性,还是中华汉字文明之历史底蕴的深厚性,亚文化更新迭代的频繁性,青年群体的年龄增长成熟性等因素,“文字失语”的困境最终会随着历史与时间的变迁迎刃而解,但更重要的是我们需要对网络流行语进行合理、科学的引导和规范恰当的运用。
  坚守主流媒体话语阵地。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5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5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到11.23亿,青年网民的规模已经达到5.4亿。面对如此庞大的网络用户群,主流媒体作为联结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既要肩负起弘扬社会正气,正确引导价值观的重大责任,又要积极关切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新时代青年成长成才成功的特点和规律,更要考虑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积极从广大网民特别是青年群体中汲取话语资源,关切网民的精神需要和文化品位,通过对权威性、严肃性文件话语的解构和再编码,实现自身在话语内容、方式、体系上现代化、平民化、生活化转型。此外,应合理化、规范化引用一些极具正能量的网络词汇、语汇,主动设置一些既有深度,又有温度的公共议题供人们参与、讨论、评价、反馈。与此同时,应及时对一些粗俗化、负面性,以及带有“软色情”性质的话语进行监督、批判和治理。
  引导青年纸质阅读学习。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所发布的第二十二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2024年我国成年国民图书阅读率为59.9%,较2023年的59.8%增长了0.1个百分点;报纸阅读率为22.5%,较2023年的23.1%下降了0.6个百分点;期刊阅读率为17.1%,较2023年的17.5%下降了0.4个百分点;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为80.6%,较2023年的80.3%增长了0.3个百分点。可见,电子阅读对纸质阅读空间的挤占已成为一个客观的事实。多项研究表明,阅读的介质直接影响读者在阅读时大脑的活跃程度和记忆的留存度,纸质书也更有利于提升读者的理解能力。必须重视构建全民阅读的氛围和环境,如举办本地特色读书节、本地大型书展书市活动、城市读书大讲堂等,发挥世界名著和我国历史典籍涵养思想智慧、树立人生价值和培养逻辑思维功能。监督出版行业,打造精品力作,激发阅读兴趣,引导青年进行高质量阅读,以提升青年语言表达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和书面写作能力为目标,在促使青年形成良好的纸质阅读习惯中改变他们日常交流“词穷”“语乱”现状,培养青年深度思考习惯。
  推动网络文化创新发展。“文字失语”是网络发展衍生的亚文化现象,是由网络信息技术和现代媒介技术的变革所带来的文化范式变迁,本身就具有强烈的文化属性。因此,有必要从文化的角度审视,从文化的特性出发,通过文化的路径破解这一“文化难题”。我们看到,当今网络空间涉及的内容千奇百怪,网络文化的丰富多彩前所未有。在各式各样的移动智能终端上打开抖音、快手等主流短视频软件,个人既是文化的生产者,又是文化的消费者。人们普遍陷入向尼尔·波兹曼所言“娱乐至死”的娱乐消遣价值导向,“泛娱乐化”的短视频消费更多带来的感官刺激和消费欲望,而透过网络推文“白屏黑字”的走马观花式阅读,难以使浅显的阅读变为理性的思考。网络空间各种文化形态也陷入“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的悖论。所以,推动网络文化创新发展,加快“文字失语”的亚文化现象更迭周期,在坚持文化多样化发展原则和社会主义根本方向的前提下,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创造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表现形式和传播方式,力求打造反映和满足人民文化需要的精品。
(作者单位:陕西学前师范学院)
  □ 纪 荣

  在网络信息技术和现代传播媒介迅速发展的今天,网络流行语已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空间,流行于不同领域和群体当中。在网络空间,一个庞大的“文字失语者”群体正在被卷入湍急的信息洪流之中,他们惯于使用形形色色的网络用语、符号表情包、网红文案,如“YYDS”“奥利给”“绝绝子”“ORZ”“XSWL”等,这些网络表达呈现娱乐化、同质化、简单化、碎片化特征。这种现象往往被人们称为“文字失语”。
  如何定义“文字失语”?中山大学黄晓斌教授在其论文《网络用语对信息交流的影响》中所指出的“信息传输的失真和交流的障碍”的观点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这一概念。作为一种流行在青年群体中间的亚文化现象,“文字失语”日渐弱化着人们的自由表达能力、日常社交能力、文字书写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挤压着人们独立思考和言语表达的空间,在不同群体中加速了“信息茧房”的形成。
  但值得肯定的是,网络流行语的频繁使用并不意味着故意制造交流障碍。一方面,网络流行语以其平民化、生活化、通俗化,较强的感染力和亲和力,生动幽默、简洁等特点,既方便了不同群体与网络新生代之间的交流,填平了他们之间的代沟;又突出了其表达效果,凸显了表达者求省求简的表达方式、求新求异的个性追求,以及幽默诙谐的话语魅力。另一方面,透过“文字失语”亚文化现象这扇窗口,我们可以更好地获取研究网络新生代成长成才的社会心理机制,以及网络时代文字语言发展演变的特点和规律,进而有利于我们坚守主流话语阵地,牢牢掌握主流话语权。
  实际上,我们不难发现近年来诸如“给力”“点赞”“出圈”“厉害了”“后浪”等带有正能量的网络热词也正在进入主流话语建构的视野,频频出现在一些主流媒体的标题中。也正是主流媒体这种权威化的语言风格和平民化的表达方式拉近了人民群众与主流媒体之间的距离,既以喜闻乐见的话语方式让党的思想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又让人民群众与网络信息时代无缝衔接,有效弥合了“数字鸿沟”。
  与此同时,值得注意的是,作为一种亚文化现象,它的负面性也是客观存在的。近年来,一些低俗的网络流行语也泛滥于人们的视野,解构着主流话语的权威性,有些话语缺乏知识含量与营养价值,影响着人们的主流价值观。但是,对于网络流行语的广泛使用,以及“文字失语”现象我们也不必过于焦虑,应持一种相对宽容的心态去看待它,因为无论是汉语言文字的稳定性、灵活性、包容性,还是中华汉字文明之历史底蕴的深厚性,亚文化更新迭代的频繁性,青年群体的年龄增长成熟性等因素,“文字失语”的困境最终会随着历史与时间的变迁迎刃而解,但更重要的是我们需要对网络流行语进行合理、科学的引导和规范恰当的运用。
  坚守主流媒体话语阵地。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5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5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到11.23亿,青年网民的规模已经达到5.4亿。面对如此庞大的网络用户群,主流媒体作为联结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既要肩负起弘扬社会正气,正确引导价值观的重大责任,又要积极关切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新时代青年成长成才成功的特点和规律,更要考虑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积极从广大网民特别是青年群体中汲取话语资源,关切网民的精神需要和文化品位,通过对权威性、严肃性文件话语的解构和再编码,实现自身在话语内容、方式、体系上现代化、平民化、生活化转型。此外,应合理化、规范化引用一些极具正能量的网络词汇、语汇,主动设置一些既有深度,又有温度的公共议题供人们参与、讨论、评价、反馈。与此同时,应及时对一些粗俗化、负面性,以及带有“软色情”性质的话语进行监督、批判和治理。
  引导青年纸质阅读学习。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所发布的第二十二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2024年我国成年国民图书阅读率为59.9%,较2023年的59.8%增长了0.1个百分点;报纸阅读率为22.5%,较2023年的23.1%下降了0.6个百分点;期刊阅读率为17.1%,较2023年的17.5%下降了0.4个百分点;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为80.6%,较2023年的80.3%增长了0.3个百分点。可见,电子阅读对纸质阅读空间的挤占已成为一个客观的事实。多项研究表明,阅读的介质直接影响读者在阅读时大脑的活跃程度和记忆的留存度,纸质书也更有利于提升读者的理解能力。必须重视构建全民阅读的氛围和环境,如举办本地特色读书节、本地大型书展书市活动、城市读书大讲堂等,发挥世界名著和我国历史典籍涵养思想智慧、树立人生价值和培养逻辑思维功能。监督出版行业,打造精品力作,激发阅读兴趣,引导青年进行高质量阅读,以提升青年语言表达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和书面写作能力为目标,在促使青年形成良好的纸质阅读习惯中改变他们日常交流“词穷”“语乱”现状,培养青年深度思考习惯。
  推动网络文化创新发展。“文字失语”是网络发展衍生的亚文化现象,是由网络信息技术和现代媒介技术的变革所带来的文化范式变迁,本身就具有强烈的文化属性。因此,有必要从文化的角度审视,从文化的特性出发,通过文化的路径破解这一“文化难题”。我们看到,当今网络空间涉及的内容千奇百怪,网络文化的丰富多彩前所未有。在各式各样的移动智能终端上打开抖音、快手等主流短视频软件,个人既是文化的生产者,又是文化的消费者。人们普遍陷入向尼尔·波兹曼所言“娱乐至死”的娱乐消遣价值导向,“泛娱乐化”的短视频消费更多带来的感官刺激和消费欲望,而透过网络推文“白屏黑字”的走马观花式阅读,难以使浅显的阅读变为理性的思考。网络空间各种文化形态也陷入“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的悖论。所以,推动网络文化创新发展,加快“文字失语”的亚文化现象更迭周期,在坚持文化多样化发展原则和社会主义根本方向的前提下,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创造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表现形式和传播方式,力求打造反映和满足人民文化需要的精品。
(作者单位:陕西学前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