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的节日祝贺和诚挚问候在我省引发热烈反响
扎扎实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2025-09-23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修从涛 张文婷
在第八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国广大农民和工作在“三农”战线上的同志们致以节日祝贺和诚挚问候。我省广大农民和奋战在一线的农业工作者备受鼓舞。大家纷纷表示,要凝心聚力、鼓足干劲,积极投身到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去,扎扎实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总书记的祝贺和问候令人倍感亲切。”德州市武城县郝王庄镇的种粮大户庞海云说,他种植的400多亩玉米马上就要收获了,“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庞海云开展新品种、新技术研究,与省、市农科院等单位开展技术合作,探索更高效的种植模式,这几年收成年年攀高。
收成攀高,离不开高标准农田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对农民非常关心,国家不断加大对农业农村的投入力度,高标准农田建设越来越好。”庞海云说,深切感受到了国家对农业农村的扶持,从农业补贴到技术指导,桩桩件件都落到了实处,让他在种粮的道路上底气更足。
“父老乡亲们,咱们家的地瓜熟了!”莒南县坊前镇兴旺庄村党支部书记李向明手举着烟薯,开启了今秋首场直播带货。目前,村里种植的酥梨、花生等相继成熟,一辆辆满载农产品的快递车从村里驶出,奔往全国各地。
曾经的兴旺庄村,岭多水少、土地贫瘠,经济条件差、集体无收入。“经过多方考察,村党支部领办了合作社,吸纳村民入社,发展起特色产业。”李向明说,合作社通过保底加分红,促进了村民和村集体增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多措并举促进农民就业和增收,我们将牢记嘱托,让农民腰包鼓起来,让农村环境美起来。”
“着力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需要把更专业的为农服务‘送到位’。”省供销合作社合作指导处处长李业兵介绍,我省供销合作社系统践行为农服务宗旨,持续深化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农服企业265家,参与服务的基层供销合作社728个,建设运营为农服务中心841处,年实施农业社会化服务8000万亩次以上,成为全省农业生产服务的重要力量。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扎根农业农村、聚焦主责主业,紧紧围绕服务现代农业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持续推动全省系统优化服务方式、拓宽服务领域、拉长服务链条、创新联农机制,加快完善以规模化服务促进规模化经营的‘山东供销模式’,努力打造为农服务综合平台。”李业兵表示。
种地要想种得好,选种育种是关键。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所长、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副首席曹新有所在的育种团队,已相继育成高产广适、优质专用、节水耐盐碱和营养特色4大“济麦”系列50余个新品种,并探索科企深度融合的“育繁推产服销”一体化模式,加速新品种推广,为粮食丰收提供支撑。
“总书记的祝贺和问候,让我深感振奋,也深知责任重大。”曹新有说,将继续致力于培育更多适应极端多变气候的韧性强的小麦新品种,让科技成果惠及更多农民,以科技创新助力端牢中国饭碗。
努力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共同奔向中国式现代化的美好未来。武城县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王风广介绍,武城县持续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以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为引领,聚焦“粮畜菜”和农业全产业链融合发展,深化绿色“吨半粮”高产创建工程,夯实稳产保供基础。
“我们将坚持质效并举,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做大做强产业品牌,做精做细产业链,推动我县食品产业优化升级。统筹推进‘三镇双村’建设,实现互融互促、集聚发展,促进农民群众增收致富、安居乐业。”王风广表示。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山东是农业大省、粮食大省,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责任重大。今年,山东夏粮单产达452.8公斤/亩、居全国第一,总产达547.4亿斤、同比增加4.1亿斤、增量全国第一。眼下,秋粮长势良好、丰收在望。
“丰收的背后,是科技的强力支撑。总书记强调,要强化农业科技装备支撑,着力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山东省农业农村厅科技教育处处长边雪莹说,近年来,山东围绕农业科技全链条持续发力,全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7.4%,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8%,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1%,均居全国前列。下一步将聚焦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推进科技力量协同攻关,加快科技成果大面积应用,把现有的好种子、好装备、好技术推广下去,助力建设更高水平的“齐鲁粮仓”。
(□记者 毛鑫鑫 刘童 通讯员 李淑冉 参与采写)
在第八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国广大农民和工作在“三农”战线上的同志们致以节日祝贺和诚挚问候。我省广大农民和奋战在一线的农业工作者备受鼓舞。大家纷纷表示,要凝心聚力、鼓足干劲,积极投身到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去,扎扎实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总书记的祝贺和问候令人倍感亲切。”德州市武城县郝王庄镇的种粮大户庞海云说,他种植的400多亩玉米马上就要收获了,“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庞海云开展新品种、新技术研究,与省、市农科院等单位开展技术合作,探索更高效的种植模式,这几年收成年年攀高。
收成攀高,离不开高标准农田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对农民非常关心,国家不断加大对农业农村的投入力度,高标准农田建设越来越好。”庞海云说,深切感受到了国家对农业农村的扶持,从农业补贴到技术指导,桩桩件件都落到了实处,让他在种粮的道路上底气更足。
“父老乡亲们,咱们家的地瓜熟了!”莒南县坊前镇兴旺庄村党支部书记李向明手举着烟薯,开启了今秋首场直播带货。目前,村里种植的酥梨、花生等相继成熟,一辆辆满载农产品的快递车从村里驶出,奔往全国各地。
曾经的兴旺庄村,岭多水少、土地贫瘠,经济条件差、集体无收入。“经过多方考察,村党支部领办了合作社,吸纳村民入社,发展起特色产业。”李向明说,合作社通过保底加分红,促进了村民和村集体增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多措并举促进农民就业和增收,我们将牢记嘱托,让农民腰包鼓起来,让农村环境美起来。”
“着力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需要把更专业的为农服务‘送到位’。”省供销合作社合作指导处处长李业兵介绍,我省供销合作社系统践行为农服务宗旨,持续深化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农服企业265家,参与服务的基层供销合作社728个,建设运营为农服务中心841处,年实施农业社会化服务8000万亩次以上,成为全省农业生产服务的重要力量。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扎根农业农村、聚焦主责主业,紧紧围绕服务现代农业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持续推动全省系统优化服务方式、拓宽服务领域、拉长服务链条、创新联农机制,加快完善以规模化服务促进规模化经营的‘山东供销模式’,努力打造为农服务综合平台。”李业兵表示。
种地要想种得好,选种育种是关键。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所长、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副首席曹新有所在的育种团队,已相继育成高产广适、优质专用、节水耐盐碱和营养特色4大“济麦”系列50余个新品种,并探索科企深度融合的“育繁推产服销”一体化模式,加速新品种推广,为粮食丰收提供支撑。
“总书记的祝贺和问候,让我深感振奋,也深知责任重大。”曹新有说,将继续致力于培育更多适应极端多变气候的韧性强的小麦新品种,让科技成果惠及更多农民,以科技创新助力端牢中国饭碗。
努力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共同奔向中国式现代化的美好未来。武城县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王风广介绍,武城县持续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以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为引领,聚焦“粮畜菜”和农业全产业链融合发展,深化绿色“吨半粮”高产创建工程,夯实稳产保供基础。
“我们将坚持质效并举,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做大做强产业品牌,做精做细产业链,推动我县食品产业优化升级。统筹推进‘三镇双村’建设,实现互融互促、集聚发展,促进农民群众增收致富、安居乐业。”王风广表示。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山东是农业大省、粮食大省,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责任重大。今年,山东夏粮单产达452.8公斤/亩、居全国第一,总产达547.4亿斤、同比增加4.1亿斤、增量全国第一。眼下,秋粮长势良好、丰收在望。
“丰收的背后,是科技的强力支撑。总书记强调,要强化农业科技装备支撑,着力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山东省农业农村厅科技教育处处长边雪莹说,近年来,山东围绕农业科技全链条持续发力,全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7.4%,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8%,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1%,均居全国前列。下一步将聚焦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推进科技力量协同攻关,加快科技成果大面积应用,把现有的好种子、好装备、好技术推广下去,助力建设更高水平的“齐鲁粮仓”。
(□记者 毛鑫鑫 刘童 通讯员 李淑冉 参与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