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瞧,60多位专家成天围着居民转”
2025-09-19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
|
![]() |
□记者 郑莉 通讯员 上官修光 报道
荣成市新世纪文化书院内,文艺志愿者开展朗诵知识讲座活动。
|
![]() |
|
近年来,威海聚焦“队伍精良、服务精准、文化精彩、环境精美”,推动优质文化资源更好汇聚社区、服务居民,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为“精致城市·幸福威海”建设提供良好文化条件、夯实基层基础。即日起,大众日报·威海新闻开设《精读威海·文化社区建设观察》专栏,解读威海文化社区建设的创新举措和典型经验。
□ 本报记者 郑莉
本报通讯员 上官修光 毕明艳
随着夜幕降临,新田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里飘出阵阵悦耳的歌声。“吸气时肩膀放松,感受气息沉到丹田……” 声乐老师康强站在教室中央,双手打着节拍,嘴角挂着笑意。二十多位社区居民围坐成圈,手里捧着歌谱,跟着老师的节奏反复练习发声。
这是威海高区田和街道与民盟威海市委联手打造的“和美公益课堂”日常一幕。为了让优质文化资源真正走进基层,助力文化书院建设,双方以占地5000平方米的新田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为核心文化阵地,整合文艺、书画等领域的60余位专家人才,组建起两支师资志愿者队伍——既有深耕艺术领域多年的民盟优秀师资,也有熟悉本土文化的本地达人,共同为居民搭建起家门口的“文化充电站”。
声乐课上,65岁的马华学得格外认真。“以前总觉得唱歌是年轻人的事,没想到跟着老师学,自己也能唱得有模有样。”课后,马华难掩兴奋,拉着邻居的手分享,“老师教得认真又细致,一点不嫌弃我们学得慢,现在每周最盼的就是来上课!”
不只声乐课热闹,社区的国画课堂同样充满活力。每周一上午,书画室里墨香四溢,十来位居民围在画案旁,目不转睛地盯着老师的笔尖。“先蘸淡墨勾勒远山轮廓,再用浓墨点染近处的松针……”老师一边演示,一边手把手指导身边的学员。居民李先生是个零基础的“新手”,握着毛笔的手有些发颤,老师便从握笔姿势开始教起,耐心地帮他调整手腕角度。“以前总觉得国画难,没想到上手这么有意思。”李先生看着自己笔下渐渐成形的山水画,脸上满是成就感。
每周三,剪纸课堂则成了社区里最“喜庆”的地方。十几位居民准时聚在教室里,彩纸、剪刀在桌上整齐排开。“先把纸对折三次,沿着画好的线条剪,注意别剪到边缘……”民盟书画院副秘书长、威海剪纸协会理事张延茹老师一边讲解,一边巡回指导。72岁的王阿姨拿着自己剪的“福”字,笑着说:“以前在家没事干,现在跟着张老师学剪纸,既能打发时间,还能给家里添点喜庆。”
张延茹看着大家的作品,眼里满是欣慰说:“大家一起钻研传统手工艺,不仅能让剪纸艺术传下去,还能给生活添点乐子。我们会根据大家的兴趣调整课程,让每个人都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从声乐、国画到剪纸、八段锦……12门公益课程常态化开展,累计3万余人受益。如今在新田社区,“瞧,60多位专家成天围着居民转”不再是一句居民间的闲谈——居民需要什么课程,志愿者团队就提供什么服务,精准对接的“订单课程”,让大家足不出户就能享受优质文化服务。
每天,实践站的歌声、笑声、墨香交织在一起,勾勒出一个充满烟火气的“文化共享生活圈”,也让优质文化资源真正落到了基层,走进了居民心里。
□ 本报记者 郑莉
本报通讯员 上官修光 毕明艳
随着夜幕降临,新田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里飘出阵阵悦耳的歌声。“吸气时肩膀放松,感受气息沉到丹田……” 声乐老师康强站在教室中央,双手打着节拍,嘴角挂着笑意。二十多位社区居民围坐成圈,手里捧着歌谱,跟着老师的节奏反复练习发声。
这是威海高区田和街道与民盟威海市委联手打造的“和美公益课堂”日常一幕。为了让优质文化资源真正走进基层,助力文化书院建设,双方以占地5000平方米的新田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为核心文化阵地,整合文艺、书画等领域的60余位专家人才,组建起两支师资志愿者队伍——既有深耕艺术领域多年的民盟优秀师资,也有熟悉本土文化的本地达人,共同为居民搭建起家门口的“文化充电站”。
声乐课上,65岁的马华学得格外认真。“以前总觉得唱歌是年轻人的事,没想到跟着老师学,自己也能唱得有模有样。”课后,马华难掩兴奋,拉着邻居的手分享,“老师教得认真又细致,一点不嫌弃我们学得慢,现在每周最盼的就是来上课!”
不只声乐课热闹,社区的国画课堂同样充满活力。每周一上午,书画室里墨香四溢,十来位居民围在画案旁,目不转睛地盯着老师的笔尖。“先蘸淡墨勾勒远山轮廓,再用浓墨点染近处的松针……”老师一边演示,一边手把手指导身边的学员。居民李先生是个零基础的“新手”,握着毛笔的手有些发颤,老师便从握笔姿势开始教起,耐心地帮他调整手腕角度。“以前总觉得国画难,没想到上手这么有意思。”李先生看着自己笔下渐渐成形的山水画,脸上满是成就感。
每周三,剪纸课堂则成了社区里最“喜庆”的地方。十几位居民准时聚在教室里,彩纸、剪刀在桌上整齐排开。“先把纸对折三次,沿着画好的线条剪,注意别剪到边缘……”民盟书画院副秘书长、威海剪纸协会理事张延茹老师一边讲解,一边巡回指导。72岁的王阿姨拿着自己剪的“福”字,笑着说:“以前在家没事干,现在跟着张老师学剪纸,既能打发时间,还能给家里添点喜庆。”
张延茹看着大家的作品,眼里满是欣慰说:“大家一起钻研传统手工艺,不仅能让剪纸艺术传下去,还能给生活添点乐子。我们会根据大家的兴趣调整课程,让每个人都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从声乐、国画到剪纸、八段锦……12门公益课程常态化开展,累计3万余人受益。如今在新田社区,“瞧,60多位专家成天围着居民转”不再是一句居民间的闲谈——居民需要什么课程,志愿者团队就提供什么服务,精准对接的“订单课程”,让大家足不出户就能享受优质文化服务。
每天,实践站的歌声、笑声、墨香交织在一起,勾勒出一个充满烟火气的“文化共享生活圈”,也让优质文化资源真正落到了基层,走进了居民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