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要闻

下调联邦基准利率25个基点到4.00%至4.25%之间

美联储“轻踩油门”是在平衡什么

2025-09-19 作者: 王新蕾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王新蕾

  当地时间9月17日,美联储宣布下调联邦基准利率25个基点到4.00%至4.25%之间。
  从2024年9月18日降息50个基点的大刀阔斧,到2025年9月17日降息25个基点的谨慎试探,降息力度不同的背后,不仅反映出经济形势的演变,也折射出美联储在政治与市场夹缝中的平衡术。如果说前一次是对经济硬着陆风险的紧急回避,那么这一次则是在就业压力与政治干预阴影下的小心调整。
就业市场疲软是首要考量
  美联储主席鲍威尔直言,美国就业市场疲软,是他和其他政策制定者当前的首要考虑因素。
  当前,美国就业增长放缓,通胀居高不下,加之关税对物价影响仍在进一步显现,美国经济面临多重不确定性。此次降息反映美联储对就业情况的担忧甚于通胀风险。
  美国劳工部数据显示,6月份新增就业人数五年来首次由增长转为萎缩,8月份失业率较上月增加0.1个百分点至4.3%,创近4年来新高。其中,美国非农新增就业人数降至2.2万,远低于市场预期。
  与此同时,美国整体通胀率仍高于美联储2%的长期目标。美国劳工部11日公布的数据显示,8月美国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2.9%,为今年1月以来最大涨幅,通胀有所“升温”。参加此次货币政策会议的美联储官员,对今年年底通胀率的中位数预测值为3%。
  鉴于就业市场疲软,美联储在其双重使命中,正从此前长期侧重抑制通胀,逐步转向更关注“充分就业”目标。
能否“满足”特朗普
  这次降息,虽然是给美国经济“踩油门”,但25个基点的幅度,显然不是“猛踩”。
  经济方面,按照鲍威尔的说法,没有必要快速调整利率。这次降息可以视作“预防性降息”,为就业市场托底,并预防美国经济出现“硬着陆”风险,避免市场过度解读为全面宽松。
  更复杂的是政治氛围。特朗普自今年年初上任后多次施压鲍威尔,要求其降息。特朗普15日在社交媒体上发文称,鲍威尔“必须立即降息,且(降息)幅度必须比他预想的更大”。
  在这样的背景下,美联储做出了降息25个基点的谨慎动作,不仅是经济考量,更是表达其独立性的姿态。
  面对记者关于特朗普政府压力的提问,鲍威尔公开捍卫独立性,这也是此次发布会的一个重要主题。鲍威尔坚称,美联储的政策决策“基于数据,而非政治”。这不仅是例行表态,更是在政治高压氛围下的明确回应,试图表明美联储仍在努力坚守作为独立央行的核心地位。
预计“边降边看”
  如果说降息声明释放的是当下政策态度,那么本次会议公布的经济预测摘要(SEP)和点阵图则揭示了未来路径。
  多数委员预计,今年剩下的两次会议中,还会各降25个基点。这意味着,2025年底前,利率可能下探至3.50%-3.75%区间。这次公布的点阵图显示,委员们认为,未来两年利率还会慢慢往下走,预计2026年大致在3.50%-3.75% 、2027年大致在3.25%-3.50%,预期相比6月时略有下调,但仍高于美联储官员普遍认为的2.5%左右的中性利率,也高于2%的通胀目标,传递出了美联储不愿过度宽松的明确信号。
  目前来看,降息进程的主动权还是更多掌握在美联储手里,它或许更多是一种“边降边看”的降息方式。在记者会上,鲍威尔承认委员会内部存在不同声音,但强调大多数委员认为循序渐进才是最稳妥的做法。
各国央行的不同选择
  此次降息给世界经济带来的影响,首先表现在各国央行跟进与否的问题上。
  目前,除了加拿大央行已抢先降息外,欧央行采取按兵不动的态度。尽管通胀回落,但是此前40年不遇的双位数通胀依然让欧央行心有余悸,加之今年已两次降息,因此采取不跟的态度。日本央行也不会跟进降息,考虑关税以及通胀,日本还在加息通道中。
  不同抉择的背后,是通胀压力、经济增长以及政府债务等因素的共同推动。
  通胀水平和经济增长是各国央行的重要考虑因素。过去一年,欧元区多国经济增长持续低迷。为了刺激经济复苏、提振市场信心,欧洲央行不得不频繁降息。随着8月欧元区制造业和服务业持续扩张,2025年经济增长预期上调,而通胀也隐有触底反弹迹象,因此9月欧洲央行继续选择维持利率不变,符合市场预期。
  □ 本报记者 王新蕾

  当地时间9月17日,美联储宣布下调联邦基准利率25个基点到4.00%至4.25%之间。
  从2024年9月18日降息50个基点的大刀阔斧,到2025年9月17日降息25个基点的谨慎试探,降息力度不同的背后,不仅反映出经济形势的演变,也折射出美联储在政治与市场夹缝中的平衡术。如果说前一次是对经济硬着陆风险的紧急回避,那么这一次则是在就业压力与政治干预阴影下的小心调整。
就业市场疲软是首要考量
  美联储主席鲍威尔直言,美国就业市场疲软,是他和其他政策制定者当前的首要考虑因素。
  当前,美国就业增长放缓,通胀居高不下,加之关税对物价影响仍在进一步显现,美国经济面临多重不确定性。此次降息反映美联储对就业情况的担忧甚于通胀风险。
  美国劳工部数据显示,6月份新增就业人数五年来首次由增长转为萎缩,8月份失业率较上月增加0.1个百分点至4.3%,创近4年来新高。其中,美国非农新增就业人数降至2.2万,远低于市场预期。
  与此同时,美国整体通胀率仍高于美联储2%的长期目标。美国劳工部11日公布的数据显示,8月美国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2.9%,为今年1月以来最大涨幅,通胀有所“升温”。参加此次货币政策会议的美联储官员,对今年年底通胀率的中位数预测值为3%。
  鉴于就业市场疲软,美联储在其双重使命中,正从此前长期侧重抑制通胀,逐步转向更关注“充分就业”目标。
能否“满足”特朗普
  这次降息,虽然是给美国经济“踩油门”,但25个基点的幅度,显然不是“猛踩”。
  经济方面,按照鲍威尔的说法,没有必要快速调整利率。这次降息可以视作“预防性降息”,为就业市场托底,并预防美国经济出现“硬着陆”风险,避免市场过度解读为全面宽松。
  更复杂的是政治氛围。特朗普自今年年初上任后多次施压鲍威尔,要求其降息。特朗普15日在社交媒体上发文称,鲍威尔“必须立即降息,且(降息)幅度必须比他预想的更大”。
  在这样的背景下,美联储做出了降息25个基点的谨慎动作,不仅是经济考量,更是表达其独立性的姿态。
  面对记者关于特朗普政府压力的提问,鲍威尔公开捍卫独立性,这也是此次发布会的一个重要主题。鲍威尔坚称,美联储的政策决策“基于数据,而非政治”。这不仅是例行表态,更是在政治高压氛围下的明确回应,试图表明美联储仍在努力坚守作为独立央行的核心地位。
预计“边降边看”
  如果说降息声明释放的是当下政策态度,那么本次会议公布的经济预测摘要(SEP)和点阵图则揭示了未来路径。
  多数委员预计,今年剩下的两次会议中,还会各降25个基点。这意味着,2025年底前,利率可能下探至3.50%-3.75%区间。这次公布的点阵图显示,委员们认为,未来两年利率还会慢慢往下走,预计2026年大致在3.50%-3.75% 、2027年大致在3.25%-3.50%,预期相比6月时略有下调,但仍高于美联储官员普遍认为的2.5%左右的中性利率,也高于2%的通胀目标,传递出了美联储不愿过度宽松的明确信号。
  目前来看,降息进程的主动权还是更多掌握在美联储手里,它或许更多是一种“边降边看”的降息方式。在记者会上,鲍威尔承认委员会内部存在不同声音,但强调大多数委员认为循序渐进才是最稳妥的做法。
各国央行的不同选择
  此次降息给世界经济带来的影响,首先表现在各国央行跟进与否的问题上。
  目前,除了加拿大央行已抢先降息外,欧央行采取按兵不动的态度。尽管通胀回落,但是此前40年不遇的双位数通胀依然让欧央行心有余悸,加之今年已两次降息,因此采取不跟的态度。日本央行也不会跟进降息,考虑关税以及通胀,日本还在加息通道中。
  不同抉择的背后,是通胀压力、经济增长以及政府债务等因素的共同推动。
  通胀水平和经济增长是各国央行的重要考虑因素。过去一年,欧元区多国经济增长持续低迷。为了刺激经济复苏、提振市场信心,欧洲央行不得不频繁降息。随着8月欧元区制造业和服务业持续扩张,2025年经济增长预期上调,而通胀也隐有触底反弹迹象,因此9月欧洲央行继续选择维持利率不变,符合市场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