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斗:一个书生的文化抗战
2025-09-18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吴真
这是历史上一个大动荡的时代,华北和长江下游所有的人都在搬,整个中国都在动。播迁到大后方的许多人流离失所,亲人离散,冻馁道侧,死于轰炸、枪弹、刺刀之下;并未奉命撤退的沦陷区民众,则被认为贪图安逸,被“自由区”的朋友视为伪民、顺民。1937年8月13日,淞沪会战爆发,时任暨南大学文学院院长的郑振铎面临着抉择:走,还是不走?他任教的暨南大学依然坚持在上海办学,他上有老祖母、下有刚刚出生的小儿子,全家十口人一起撤退不太现实。他决定,不躲、不逃、不撤退,留居上海,等待天亮。
《暗斗:一个书生的文化抗战》讲述的,就是一个手无寸铁的书生留守沦陷区上海的文化抗战史。
1938年春,巴金在回答一位身处沦陷区的小读者来信时说:“这里还有一两百万中国的儿女,土地失掉了,但人民还生存着。他们仍还是不折不扣的中国人,他们并没有在敌人势力下低头的心思。但种种的关系使他们不能够离开这个地方。他们自己是没有过错的。”翻看抗战时期上海文化人发表的文章,“忏悔”“赎罪”“过错”“悔过”之类的字眼频繁出现,体现了文化人普遍的道德危机感,以及由于自我道德的拷问而引发的“罪感”心理。同样,在郑振铎的公开文字和日记中,也能看到这样一种思想挣扎,他甚至有一种赎罪的焦虑感。
郑振铎是1919年参加五四运动的一名干将,当时“打倒孔家店”的人们把线装书全送到厕所里去,与古籍略有沾染的人都被视为封建余孽。可是,1937年底,在全民抗战的生死关头,这样一位五四宿将不去启蒙民众投身抗日,而是转身去抢救旧书“古董”,朋友们纷纷表示不能理解。听闻郑振铎斥巨资为国家购下稀世孤本《古今杂剧》,连他最好的朋友叶圣陶都认为“现在只要看到难民之流离颠沛,战地之伤残破坏,则那些古董实在毫无出钱保存之理由”。1940年7月,郑振铎发表《保卫民族文化运动》一文,号召有理智者:“在这最难艰困苦的时代,担负起保卫民族文化的工作!这工作不是没有意义的!且不能与民族复兴运动脱离开来的!”主编茅盾、楼适夷在编后记中说:“他向战斗的文化人发出一个似乎迂远而其实是急迫的呼声。”
抢救民族文献,对于大部分现代知识分子来说确实有点“迂远”,郑振铎却站在更深远的人类文明长河中拼命打捞着这些古籍文物,他并不赞同那种抱着先人之宝与敌人“玉石俱焚”的做法。他认为,沦丧的国土可以收复,文物古籍散佚了就不可复得,毁灭了就是完全消失,无从弥补。
抢救保全文物古籍,并非抗战时期一般知识分子认为应该担负的责任,而是郑振铎自觉承担起来的文化责任。当全民的责任落到个人的肩膀上,而且还是在上海“孤岛”苦守的个人身上时,原来“躲避在上海”的道德负罪感之上,又多加了一层“万一失败则成罪人”的历史负担。郑振铎认为,个人作为文化的传承保存者,如果听任民族文献流出国外或者毁于战火而无所作为,那便是千秋罪人,百身莫赎。
由于留居租界避难地,脱离了大后方的抗战集体,郑振铎始终抱有很大的内疚和负罪感,从而将抢救古籍当作一场不见硝烟的对敌暗斗,将保全民族文献视作留守“孤岛”的自我救赎与考验。他在1940年9月1日致“文献保存同志会”成员张寿镛的信中说:“为国家保存文化,如在战场上作战,只有向前,决无逃避。”现实军事战场上,中国军队节节败退,郑振铎等人却在文化领域发起了一场以哀兵姿态主动进攻的战斗。
全面抗战八年,正值郑振铎三十九岁到四十七岁的人生黄金时期,身处漫长的历史暗夜,“时时刻刻都有危险,时时刻刻都在恐怖中,时时刻刻都在敌人的魔手的巨影里生活着”,郑振铎说,“然而我不能走”。他默默承受着朋友们不理解的埋怨,始终以保存文物为己任,“抗战中为国家得宋元善本明清精椠一万五千余种”。
这是历史上一个大动荡的时代,华北和长江下游所有的人都在搬,整个中国都在动。播迁到大后方的许多人流离失所,亲人离散,冻馁道侧,死于轰炸、枪弹、刺刀之下;并未奉命撤退的沦陷区民众,则被认为贪图安逸,被“自由区”的朋友视为伪民、顺民。1937年8月13日,淞沪会战爆发,时任暨南大学文学院院长的郑振铎面临着抉择:走,还是不走?他任教的暨南大学依然坚持在上海办学,他上有老祖母、下有刚刚出生的小儿子,全家十口人一起撤退不太现实。他决定,不躲、不逃、不撤退,留居上海,等待天亮。
《暗斗:一个书生的文化抗战》讲述的,就是一个手无寸铁的书生留守沦陷区上海的文化抗战史。
1938年春,巴金在回答一位身处沦陷区的小读者来信时说:“这里还有一两百万中国的儿女,土地失掉了,但人民还生存着。他们仍还是不折不扣的中国人,他们并没有在敌人势力下低头的心思。但种种的关系使他们不能够离开这个地方。他们自己是没有过错的。”翻看抗战时期上海文化人发表的文章,“忏悔”“赎罪”“过错”“悔过”之类的字眼频繁出现,体现了文化人普遍的道德危机感,以及由于自我道德的拷问而引发的“罪感”心理。同样,在郑振铎的公开文字和日记中,也能看到这样一种思想挣扎,他甚至有一种赎罪的焦虑感。
郑振铎是1919年参加五四运动的一名干将,当时“打倒孔家店”的人们把线装书全送到厕所里去,与古籍略有沾染的人都被视为封建余孽。可是,1937年底,在全民抗战的生死关头,这样一位五四宿将不去启蒙民众投身抗日,而是转身去抢救旧书“古董”,朋友们纷纷表示不能理解。听闻郑振铎斥巨资为国家购下稀世孤本《古今杂剧》,连他最好的朋友叶圣陶都认为“现在只要看到难民之流离颠沛,战地之伤残破坏,则那些古董实在毫无出钱保存之理由”。1940年7月,郑振铎发表《保卫民族文化运动》一文,号召有理智者:“在这最难艰困苦的时代,担负起保卫民族文化的工作!这工作不是没有意义的!且不能与民族复兴运动脱离开来的!”主编茅盾、楼适夷在编后记中说:“他向战斗的文化人发出一个似乎迂远而其实是急迫的呼声。”
抢救民族文献,对于大部分现代知识分子来说确实有点“迂远”,郑振铎却站在更深远的人类文明长河中拼命打捞着这些古籍文物,他并不赞同那种抱着先人之宝与敌人“玉石俱焚”的做法。他认为,沦丧的国土可以收复,文物古籍散佚了就不可复得,毁灭了就是完全消失,无从弥补。
抢救保全文物古籍,并非抗战时期一般知识分子认为应该担负的责任,而是郑振铎自觉承担起来的文化责任。当全民的责任落到个人的肩膀上,而且还是在上海“孤岛”苦守的个人身上时,原来“躲避在上海”的道德负罪感之上,又多加了一层“万一失败则成罪人”的历史负担。郑振铎认为,个人作为文化的传承保存者,如果听任民族文献流出国外或者毁于战火而无所作为,那便是千秋罪人,百身莫赎。
由于留居租界避难地,脱离了大后方的抗战集体,郑振铎始终抱有很大的内疚和负罪感,从而将抢救古籍当作一场不见硝烟的对敌暗斗,将保全民族文献视作留守“孤岛”的自我救赎与考验。他在1940年9月1日致“文献保存同志会”成员张寿镛的信中说:“为国家保存文化,如在战场上作战,只有向前,决无逃避。”现实军事战场上,中国军队节节败退,郑振铎等人却在文化领域发起了一场以哀兵姿态主动进攻的战斗。
全面抗战八年,正值郑振铎三十九岁到四十七岁的人生黄金时期,身处漫长的历史暗夜,“时时刻刻都有危险,时时刻刻都在恐怖中,时时刻刻都在敌人的魔手的巨影里生活着”,郑振铎说,“然而我不能走”。他默默承受着朋友们不理解的埋怨,始终以保存文物为己任,“抗战中为国家得宋元善本明清精椠一万五千余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