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山东省立医院)妇产科:

百廿三载再启程 铸就现代化国际妇产新高地

2025-09-18 作者: 周欣怡 来源: 大众日报
  山东省立医院妇产科开展疑难病例多学科会诊。
  □ 本报记者 周欣怡
   本报通讯员 卢 骁

  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妇幼司权威发布《关于确定孕产妇多学科协作诊疗和产科亚专科建设单位的通知》,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山东省立医院)产科成功获批“高危孕产妇门诊MDT(多学科协作诊疗)”“母胎医学门诊MDT”“危重孕产妇住院MDT”三大国家级建设单位。这标志着医院在孕产妇,特别是高危与危重孕产妇的精细化、一体化诊疗及母胎健康管理领域已跃居全国领先行列。同样,这也是医院妇产科高速发展的一个生动注脚。
云程发轫
一本书滋养半世纪中国妇产科医生

  1973年,由苏应宽、刘新民主编的《妇产科手术学》(第1版)一经出版便迅速风靡,成为妇产科医生人手一册的“红宝书”。这部诞生于省立医院的经典著作,在此后的几十年间,再版2次、重印数十次,深刻影响了我国妇产科学的发展历程。
  而这本书的故事,还要从20世纪初讲起。
  1902年,省立医院设立妇产科,开始将西方现代妇产医学引入山东。在动荡年代,妇产科如暗夜明灯,陆续开展了经腹子宫阴道上切除、卵巢囊肿、宫外孕等手术,并引入镭锭治疗宫颈癌;同时,推广臀位助产、内外倒转、产钳、各种碎胎术及剖宫产等技术,为妇孺生命健康筑起一道坚实的医学防线。
  1949年,时年31岁的苏应宽——这位后来被誉为“山东妇产科学奠基人”的著名学者,应邀来到省立医院,出任妇产科副主任,大力推行科室整顿与学术革新。由此,山东妇产科学迎来了全新的纪元。
  “当时,苏教授提出了‘三基三严’要求。”曾任省立医院妇产科主任的刘新民至今仍对一次“临阵换将”记忆犹新。“一台结扎术前,我正准备主刀。苏老突然问我是哪年毕业的。”刘新民介绍,得知他刚刚毕业,尽管实习期主刀过多例结扎手术,苏应宽依然让他从主刀变成了助手。没有情面可讲,只有规矩不容逾越。正是这份严格,才成就了一批批基础扎实、作风严谨的妇产科专家。
  改进作风的同时,苏应宽还带领团队深耕技术。在物质极为匮乏的时代,完成了一系列开创性工作:在全国首次提出并在《中华妇产科杂志》发表“破膜对浮动胎头产程影响的初步观察”;在全国较早开展人工阴道成形术;开展阴道细胞学检查,提出分段刮宫、多点活检,显著提高了早期宫颈癌的诊出率;改进宫颈癌根治术术式,将早期患者五年存活率提升至90%以上……
  一系列成绩为《妇产科手术学》(第1版)的诞生奠定了坚实基础。
  《妇产科手术学》(第1版)出版后,妇产科更是全面发展、多点开花,进入发展快车道:1975年开展乙状结肠代阴道,技术走在全面前列;1976年,苏应宽、徐增祥和江森主编的《实用妇科学》出版,该书曾获全国科学大会一等奖;1979年,复杂尿瘘手术成功率达90%以上……一项项成就,照亮了省立妇产科从弱到强、从有到精的“来时路”。
前瞻布局
实现从“不能生”到“优生”的跨域

  事实上,到20世纪70年代,省立医院妇产科已经走到了全国前列。
  站得高则看得远。当全国绝大多数医院仍局限于妇科、产科和计划生育“老三科”时,苏应宽将目光投向国际前沿——生殖医学。1987年,他极具远见地将这一全新领域指定为研究方向,交棒给后来的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子江。同年,省立医院生殖医学中心成立,成为全国最早开展辅助生殖技术临床与科研工作的大型医疗机构之一。
  此后,在一间10平方米的小屋内,面对资料少、资金短缺、设备落后、实验条件差等困境,陈子江、冯云等人白手起家,开始了“从0到1”的“创业”之旅。
  “没有净化设备,就用喷水壶反复喷水作为最初级除尘;没有层流和超净工作台,就用简单木质台罩和布帘代替;没有专门的病房,就在病房楼道里搭起临时病床为患者做诊疗观察。”回忆起那段历史,陈子江院士感慨万千。经反复动物实验验证后,团队开始大胆谨慎地探索临床实践。
  1992年5月,生殖医学界传出一条“爆炸性”新闻——世界首例宫腔配子移植婴儿在省立医院诞生!这项省去了经典“试管婴儿”程序中的体外授精及早期胚胎培养的技术,填补了我国生殖医学助孕工程领域中的一项空白,并于1992年被原卫生部评为“医药卫生界十大新闻之一”,1993年被国家科委评为国家发明奖三等奖。
  此后,在苏应宽、陈子江等人的带动下,生殖医学中心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医学奇迹:华东地区和山东首例试管婴儿、我国首例经阴配子输卵管移植的婴儿、国内首例“玻璃化”冷冻卵子试管婴儿相继出生……
  “不能生”的难题被逐一攻克,省立妇产人逐渐将目光转向“守护生得好”。
  妇产科常务副主任兼产科主任王谢桐带领团队实现多项技术突破:成功开展全国首例射频消融减胎术,攻克复杂性多胎妊娠减胎问题;顺利完成山东省首例胎儿宫内输血术及首例胎盘巨大绒毛膜血管瘤射频消融术等,将守护关口前移,实现对生命早期风险的有效干预,进一步阐释了“优生”的深刻内涵。
培风图南
打造有国际影响力的现代化妇产科

  乾坤数易,万象更新。如今的省立医院妇产科已发展为集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学科门类齐全、技术力量雄厚的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形成了以妇科、产科、生殖医学科为核心的完整学科体系。拥有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子江,国家级领军人才秦莹莹,泰山学者特聘专家王谢桐、王国云,博士生导师王珊等知名专家领衔的学术梯队。近五年主持国家级课题40余项、省部级课题40余项,发表高水平SCI论文300余篇,获国家级、省部级科技成果奖19项。
  立足新起点,科室持续推进亚专科精细化建设与多学科协同创新:妇科子宫内膜异位症及子宫腺肌病团队在国内率先设立子宫内膜异位症专病病房,在国内率先编写并发布了《子宫内膜异位症立体化管理体系(山东方案)》和口袋书,带领实现全省子宫内膜异位症标准化和同质化诊疗;妇科肿瘤团队每年治疗妇科恶性肿瘤病人千余例,成功开展腹腔镜广泛宫颈切除等特色技术,最大限度保留年轻患者生育功能。产科凭借三大国家级MDT建设单位——高危孕产妇门诊MDT、母胎医学门诊MDT、危重孕产妇住院MDT,构建起覆盖孕前、孕中及产后的全周期的精细化诊疗体系;同时,携手省内外160余家单位成立了“山东产科联盟”,全力护佑危重孕产妇的母婴安康,救治网络辐射全省及周边地区。
  此外,作为全国最早开展辅助生殖技术的机构之一,生殖医学中心持续引领生殖医学创新,在胚胎基因诊断、卵母细胞体外成熟、生育力保存等领域取得重大进展。2022年,陈子江院士团队“辅助生殖冷冻胚胎移植策略确立及其关键载体和管理系统研发应用”获教育部高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同年胚胎发育研究成果入选“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2023年联合复旦团队绘制POI(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致病变异全景图,发现基因变异贡献率高达23.5%,成果发表于《Nature Medicine》,并入选《中国2023年度重要医学进展》。秦莹莹教授团队研发全球首个多维度卵巢衰老评估系统,将卵巢早衰遗传病因诊断率大幅提升。
  荣誉标记辉煌来路:陈子江院士先后荣获“全国创新争先奖章”“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王谢桐教授先后荣获“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山东省医药卫生杰出学科带头人”称号;美国斯坦福大学和爱思唯尔发布2024年度“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第七版)”,秦莹莹教授蝉联妇产科学和内分泌与代谢两个领域“影响力顶尖科学家”;此外,多名青年骨干获得“中国青年科技奖”“山东省科技进步奖”“全国妇幼健康科技奖”……
  往昔已展千重锦,明朝更进百尺竿。站在新起点,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秦莹莹表示:“始终坚持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统筹推进妇科、产科和生殖医学的协同发展,全面升级科技创新诊疗模式,提升妇儿全生命周期健康水平,打造有国际影响力的现代化妇产科,为健康中国、健康山东建设贡献省医力量。”
  123年前仁和楼里亮起的那盏煤油灯,已化作一座照亮妇孺健康守护之路的灯塔,指引着一代代医者前行,也照亮了中国妇产科事业走向国际的崭新航程。
  □ 本报记者 周欣怡
   本报通讯员 卢 骁

  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妇幼司权威发布《关于确定孕产妇多学科协作诊疗和产科亚专科建设单位的通知》,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山东省立医院)产科成功获批“高危孕产妇门诊MDT(多学科协作诊疗)”“母胎医学门诊MDT”“危重孕产妇住院MDT”三大国家级建设单位。这标志着医院在孕产妇,特别是高危与危重孕产妇的精细化、一体化诊疗及母胎健康管理领域已跃居全国领先行列。同样,这也是医院妇产科高速发展的一个生动注脚。
云程发轫
一本书滋养半世纪中国妇产科医生

  1973年,由苏应宽、刘新民主编的《妇产科手术学》(第1版)一经出版便迅速风靡,成为妇产科医生人手一册的“红宝书”。这部诞生于省立医院的经典著作,在此后的几十年间,再版2次、重印数十次,深刻影响了我国妇产科学的发展历程。
  而这本书的故事,还要从20世纪初讲起。
  1902年,省立医院设立妇产科,开始将西方现代妇产医学引入山东。在动荡年代,妇产科如暗夜明灯,陆续开展了经腹子宫阴道上切除、卵巢囊肿、宫外孕等手术,并引入镭锭治疗宫颈癌;同时,推广臀位助产、内外倒转、产钳、各种碎胎术及剖宫产等技术,为妇孺生命健康筑起一道坚实的医学防线。
  1949年,时年31岁的苏应宽——这位后来被誉为“山东妇产科学奠基人”的著名学者,应邀来到省立医院,出任妇产科副主任,大力推行科室整顿与学术革新。由此,山东妇产科学迎来了全新的纪元。
  “当时,苏教授提出了‘三基三严’要求。”曾任省立医院妇产科主任的刘新民至今仍对一次“临阵换将”记忆犹新。“一台结扎术前,我正准备主刀。苏老突然问我是哪年毕业的。”刘新民介绍,得知他刚刚毕业,尽管实习期主刀过多例结扎手术,苏应宽依然让他从主刀变成了助手。没有情面可讲,只有规矩不容逾越。正是这份严格,才成就了一批批基础扎实、作风严谨的妇产科专家。
  改进作风的同时,苏应宽还带领团队深耕技术。在物质极为匮乏的时代,完成了一系列开创性工作:在全国首次提出并在《中华妇产科杂志》发表“破膜对浮动胎头产程影响的初步观察”;在全国较早开展人工阴道成形术;开展阴道细胞学检查,提出分段刮宫、多点活检,显著提高了早期宫颈癌的诊出率;改进宫颈癌根治术术式,将早期患者五年存活率提升至90%以上……
  一系列成绩为《妇产科手术学》(第1版)的诞生奠定了坚实基础。
  《妇产科手术学》(第1版)出版后,妇产科更是全面发展、多点开花,进入发展快车道:1975年开展乙状结肠代阴道,技术走在全面前列;1976年,苏应宽、徐增祥和江森主编的《实用妇科学》出版,该书曾获全国科学大会一等奖;1979年,复杂尿瘘手术成功率达90%以上……一项项成就,照亮了省立妇产科从弱到强、从有到精的“来时路”。
前瞻布局
实现从“不能生”到“优生”的跨域

  事实上,到20世纪70年代,省立医院妇产科已经走到了全国前列。
  站得高则看得远。当全国绝大多数医院仍局限于妇科、产科和计划生育“老三科”时,苏应宽将目光投向国际前沿——生殖医学。1987年,他极具远见地将这一全新领域指定为研究方向,交棒给后来的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子江。同年,省立医院生殖医学中心成立,成为全国最早开展辅助生殖技术临床与科研工作的大型医疗机构之一。
  此后,在一间10平方米的小屋内,面对资料少、资金短缺、设备落后、实验条件差等困境,陈子江、冯云等人白手起家,开始了“从0到1”的“创业”之旅。
  “没有净化设备,就用喷水壶反复喷水作为最初级除尘;没有层流和超净工作台,就用简单木质台罩和布帘代替;没有专门的病房,就在病房楼道里搭起临时病床为患者做诊疗观察。”回忆起那段历史,陈子江院士感慨万千。经反复动物实验验证后,团队开始大胆谨慎地探索临床实践。
  1992年5月,生殖医学界传出一条“爆炸性”新闻——世界首例宫腔配子移植婴儿在省立医院诞生!这项省去了经典“试管婴儿”程序中的体外授精及早期胚胎培养的技术,填补了我国生殖医学助孕工程领域中的一项空白,并于1992年被原卫生部评为“医药卫生界十大新闻之一”,1993年被国家科委评为国家发明奖三等奖。
  此后,在苏应宽、陈子江等人的带动下,生殖医学中心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医学奇迹:华东地区和山东首例试管婴儿、我国首例经阴配子输卵管移植的婴儿、国内首例“玻璃化”冷冻卵子试管婴儿相继出生……
  “不能生”的难题被逐一攻克,省立妇产人逐渐将目光转向“守护生得好”。
  妇产科常务副主任兼产科主任王谢桐带领团队实现多项技术突破:成功开展全国首例射频消融减胎术,攻克复杂性多胎妊娠减胎问题;顺利完成山东省首例胎儿宫内输血术及首例胎盘巨大绒毛膜血管瘤射频消融术等,将守护关口前移,实现对生命早期风险的有效干预,进一步阐释了“优生”的深刻内涵。
培风图南
打造有国际影响力的现代化妇产科

  乾坤数易,万象更新。如今的省立医院妇产科已发展为集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学科门类齐全、技术力量雄厚的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形成了以妇科、产科、生殖医学科为核心的完整学科体系。拥有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子江,国家级领军人才秦莹莹,泰山学者特聘专家王谢桐、王国云,博士生导师王珊等知名专家领衔的学术梯队。近五年主持国家级课题40余项、省部级课题40余项,发表高水平SCI论文300余篇,获国家级、省部级科技成果奖19项。
  立足新起点,科室持续推进亚专科精细化建设与多学科协同创新:妇科子宫内膜异位症及子宫腺肌病团队在国内率先设立子宫内膜异位症专病病房,在国内率先编写并发布了《子宫内膜异位症立体化管理体系(山东方案)》和口袋书,带领实现全省子宫内膜异位症标准化和同质化诊疗;妇科肿瘤团队每年治疗妇科恶性肿瘤病人千余例,成功开展腹腔镜广泛宫颈切除等特色技术,最大限度保留年轻患者生育功能。产科凭借三大国家级MDT建设单位——高危孕产妇门诊MDT、母胎医学门诊MDT、危重孕产妇住院MDT,构建起覆盖孕前、孕中及产后的全周期的精细化诊疗体系;同时,携手省内外160余家单位成立了“山东产科联盟”,全力护佑危重孕产妇的母婴安康,救治网络辐射全省及周边地区。
  此外,作为全国最早开展辅助生殖技术的机构之一,生殖医学中心持续引领生殖医学创新,在胚胎基因诊断、卵母细胞体外成熟、生育力保存等领域取得重大进展。2022年,陈子江院士团队“辅助生殖冷冻胚胎移植策略确立及其关键载体和管理系统研发应用”获教育部高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同年胚胎发育研究成果入选“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2023年联合复旦团队绘制POI(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致病变异全景图,发现基因变异贡献率高达23.5%,成果发表于《Nature Medicine》,并入选《中国2023年度重要医学进展》。秦莹莹教授团队研发全球首个多维度卵巢衰老评估系统,将卵巢早衰遗传病因诊断率大幅提升。
  荣誉标记辉煌来路:陈子江院士先后荣获“全国创新争先奖章”“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王谢桐教授先后荣获“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山东省医药卫生杰出学科带头人”称号;美国斯坦福大学和爱思唯尔发布2024年度“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第七版)”,秦莹莹教授蝉联妇产科学和内分泌与代谢两个领域“影响力顶尖科学家”;此外,多名青年骨干获得“中国青年科技奖”“山东省科技进步奖”“全国妇幼健康科技奖”……
  往昔已展千重锦,明朝更进百尺竿。站在新起点,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秦莹莹表示:“始终坚持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统筹推进妇科、产科和生殖医学的协同发展,全面升级科技创新诊疗模式,提升妇儿全生命周期健康水平,打造有国际影响力的现代化妇产科,为健康中国、健康山东建设贡献省医力量。”
  123年前仁和楼里亮起的那盏煤油灯,已化作一座照亮妇孺健康守护之路的灯塔,指引着一代代医者前行,也照亮了中国妇产科事业走向国际的崭新航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