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中莱西访“崔子”
2025-09-16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
|
□ 逄春阶
他笑眯眯地淋在雨中。四周绿意环绕,叶片承接着雨点的节拍,沙沙作响。我也立于雨中,这是9月12日的上午,与他共沐这一刻清润。雕塑基座上刻着这样的字:“事在人为——祖国美,家乡美,宇宙美,万物美,人类更美。”他,便是崔子范——中国大写意花鸟画的一代大家。今年,恰值他诞辰110周年。
我早闻崔子范画名,知晓他是当代大写意花鸟画的重镇,却不知道他是莱西人,更不知他身为老革命的峥嵘过往:先后任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第七大队指导员、廿二大队政委、山东省八路军五支队政治部民运科副科长等职。1940年负伤后去延安,在延安军政学院和延安高级党校学习。1945年任山东省胶东区南海专员公署办公室主任、副专员、专员等职。在残酷的战争中,家中有八位亲人为革命牺牲。抗战期间,他便以《山雨欲来风满楼》《柳燕》《母子图》等作品,首次用绘画语言表达对国家命运之忧思、对侵略者之愤慨。
站在崔子范的画作前,我想起了著名作家铁凝接受人民日报记者采访时说过的话,“和现代文学前辈的丰富经历相比,当代作家的履历越来越短、越来越单薄,某种意义上这是我们的幸运,生活在和平安定的时期,有长而稳定的写作时间,不像前辈那样动荡颠簸;但同时也意味着我们比前辈更需要走出去,走向田野大地,去经历风雨、认识世界。”铁凝的反思,对我很有启发,没有足够的阅历,没有足够的积累,写出的、画出的,是没有根脉的,要有,也是根脉扎得不深,根深才能叶茂。
一手拿枪、一手拿笔的画家,经历过生死,跟传统的画家是不一样的,有丰富阅历加上天才的努力画出的作品内涵才会更丰富。了解了崔子范的生平,再看他的写意花鸟画,就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他的大写意之“大”,打眼一看,感觉是满纸生活,也正如齐白石指点的,崔子范是“真大写意”,无论是《枯木逢春》还是《换了人间》,无论是《池畔小景》还是《深秋》,都深切传递出画家对一草一木、一花一鸟的生命感知。他的画透出的不是阅历简单的画家所能画出的“大”,那是浓浓的家国情怀。我在纪念馆里盯着一幅又一幅崔子范的心血之作,也才理解了他的艺术观:“民族化、时代化、理想化、个性化,现实与浪漫相结合、传统与时代相结合、具象与抽象相结合、画法与书法相结合、水墨与色彩相结合,保留神品、妙品、逸品,充分发挥意笔画的特殊功能。”
艺术源自生活,但艺术不是照搬生活。不同的艺术家通过不同的方式去实现对于生活的作为:艺术地创造别一种生活,有“越轨的笔致”,这就是大写意的魅力。这种可能性的生活反过来又唤醒或者照亮了我们曾经经历的生活。这是我们离不开艺术的原因,也是艺术存在的根由。然而今天,在全媒体时代铺天盖地的信息轰炸下,艺术所能创造的这种“可能性”究竟还有几分陌生感,几分差异性?看花鸟,如果没有独特的写意精神,我们看照片就行了,何必看画呢?我想到我的老师说过的话,人有七窍,墨也有呼吸,有血有肉,墨是肉,筋是骨,有筋有骨。石涛说:“黑团团里墨团团,墨团团里天地宽。”强调黑而透,不是一团死墨。让墨入笔,入纸。中国画看的是味道,味道来自沉浸式的“入”。
步出崔子范纪念馆,雨还在下。恍惚间,似听见他含笑吟出自况的打油诗:“家居胶东,心在梁山,当官不成,玩弄笔砚,债务累累,有钱不还,老而不死,专骗青年”“书画有价又无价,高低相差十万八,小画用以换柴米,大画精品献国家。”一个豁达的莱西人,如在目前。心中蓦然浮起一串光辉的名字:孔丘,后人尊称“孔子”;孟轲,尊为“孟子”;管仲,敬为“管子”;朱熹,誉作“朱子”。那么崔子范,可否尊一声“崔子”?
崔子范离休后每年回到故乡生活创作六七个月,他说:回到故乡能够创作出更有民间味、更有乡土味的作品来。他去世14年了,我们家乡人能做些什么呢?我对同行的报告文学作家、莱西人李晓燕说:“你该为你的老乡崔子范写一部文学传记。封面不妨这样设计——‘崔子’二字略收,‘范’字从容铺展,占大半篇幅:成为‘崔子——范’。范者,风范、模范也。”
如此,或比著名报告作家鲁光写的崔子范那《东方的凡·高》之书名,更贴切,也更见东方气韵。
他笑眯眯地淋在雨中。四周绿意环绕,叶片承接着雨点的节拍,沙沙作响。我也立于雨中,这是9月12日的上午,与他共沐这一刻清润。雕塑基座上刻着这样的字:“事在人为——祖国美,家乡美,宇宙美,万物美,人类更美。”他,便是崔子范——中国大写意花鸟画的一代大家。今年,恰值他诞辰110周年。
我早闻崔子范画名,知晓他是当代大写意花鸟画的重镇,却不知道他是莱西人,更不知他身为老革命的峥嵘过往:先后任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第七大队指导员、廿二大队政委、山东省八路军五支队政治部民运科副科长等职。1940年负伤后去延安,在延安军政学院和延安高级党校学习。1945年任山东省胶东区南海专员公署办公室主任、副专员、专员等职。在残酷的战争中,家中有八位亲人为革命牺牲。抗战期间,他便以《山雨欲来风满楼》《柳燕》《母子图》等作品,首次用绘画语言表达对国家命运之忧思、对侵略者之愤慨。
站在崔子范的画作前,我想起了著名作家铁凝接受人民日报记者采访时说过的话,“和现代文学前辈的丰富经历相比,当代作家的履历越来越短、越来越单薄,某种意义上这是我们的幸运,生活在和平安定的时期,有长而稳定的写作时间,不像前辈那样动荡颠簸;但同时也意味着我们比前辈更需要走出去,走向田野大地,去经历风雨、认识世界。”铁凝的反思,对我很有启发,没有足够的阅历,没有足够的积累,写出的、画出的,是没有根脉的,要有,也是根脉扎得不深,根深才能叶茂。
一手拿枪、一手拿笔的画家,经历过生死,跟传统的画家是不一样的,有丰富阅历加上天才的努力画出的作品内涵才会更丰富。了解了崔子范的生平,再看他的写意花鸟画,就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他的大写意之“大”,打眼一看,感觉是满纸生活,也正如齐白石指点的,崔子范是“真大写意”,无论是《枯木逢春》还是《换了人间》,无论是《池畔小景》还是《深秋》,都深切传递出画家对一草一木、一花一鸟的生命感知。他的画透出的不是阅历简单的画家所能画出的“大”,那是浓浓的家国情怀。我在纪念馆里盯着一幅又一幅崔子范的心血之作,也才理解了他的艺术观:“民族化、时代化、理想化、个性化,现实与浪漫相结合、传统与时代相结合、具象与抽象相结合、画法与书法相结合、水墨与色彩相结合,保留神品、妙品、逸品,充分发挥意笔画的特殊功能。”
艺术源自生活,但艺术不是照搬生活。不同的艺术家通过不同的方式去实现对于生活的作为:艺术地创造别一种生活,有“越轨的笔致”,这就是大写意的魅力。这种可能性的生活反过来又唤醒或者照亮了我们曾经经历的生活。这是我们离不开艺术的原因,也是艺术存在的根由。然而今天,在全媒体时代铺天盖地的信息轰炸下,艺术所能创造的这种“可能性”究竟还有几分陌生感,几分差异性?看花鸟,如果没有独特的写意精神,我们看照片就行了,何必看画呢?我想到我的老师说过的话,人有七窍,墨也有呼吸,有血有肉,墨是肉,筋是骨,有筋有骨。石涛说:“黑团团里墨团团,墨团团里天地宽。”强调黑而透,不是一团死墨。让墨入笔,入纸。中国画看的是味道,味道来自沉浸式的“入”。
步出崔子范纪念馆,雨还在下。恍惚间,似听见他含笑吟出自况的打油诗:“家居胶东,心在梁山,当官不成,玩弄笔砚,债务累累,有钱不还,老而不死,专骗青年”“书画有价又无价,高低相差十万八,小画用以换柴米,大画精品献国家。”一个豁达的莱西人,如在目前。心中蓦然浮起一串光辉的名字:孔丘,后人尊称“孔子”;孟轲,尊为“孟子”;管仲,敬为“管子”;朱熹,誉作“朱子”。那么崔子范,可否尊一声“崔子”?
崔子范离休后每年回到故乡生活创作六七个月,他说:回到故乡能够创作出更有民间味、更有乡土味的作品来。他去世14年了,我们家乡人能做些什么呢?我对同行的报告文学作家、莱西人李晓燕说:“你该为你的老乡崔子范写一部文学传记。封面不妨这样设计——‘崔子’二字略收,‘范’字从容铺展,占大半篇幅:成为‘崔子——范’。范者,风范、模范也。”
如此,或比著名报告作家鲁光写的崔子范那《东方的凡·高》之书名,更贴切,也更见东方气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