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文化

刘贺家族在山东

2025-09-10 作者: 张九龙 来源: 大众日报
  巨野金山崖墓
  □ 本报记者 张九龙

  在菏泽巨野,至今仍保存着与刘贺家族有关的多处遗存。
  昌邑故城,刘贺家族长期生活之地,位于巨野大谢集镇昌邑集,是西汉山阳国、山阳郡、昌邑国都城。由于多次遭受黄河决口冲击,厚重的泥沙早已将故城埋于地下,仅留下城廓残垣隐约可见。
  近年来,文物部门先后进行四期考古勘探,基本探明了故城的规模、范围,并发现了城内较大规模的建筑基址、冶铁遗址、砖石建筑区等,对该城有了基本认识。
  昌邑故城遗址有四面墙,东墙长1.27公里、南墙长1.71公里、西墙长1.41公里、北墙长1.45公里。四城墙的宽度均在31米左右。大部分墙体保存较完整,现存高度多在4米至6米之间,城墙底部普遍在地表下约6.3米处。
  考古显示,至迟春秋时期,人们就开始在此筑城并活动,西汉时期达到顶峰。东汉之后逐渐衰落,直至金元时期,昌邑故城被湮于河水。
  作为目前菏泽保存最好、规模最大的汉代城址,昌邑故城为研究汉代社会历史、城市沿革、经济文化、地理环境变迁、历史兴衰等,提供了实物资料。2013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红土山汉墓,位于巨野县东南部,20世纪70年代进行了考古发掘,出土文物1056件。由于早年木梁腐朽,土石将墓室压塌,故该墓从未被盗。从形制看,这是一座西汉诸侯王墓,但墓内无墓主姓名等直接资料。考古简报认为墓主是刘贺的父亲刘髆,也有研究者认为是山阳哀王刘定。
  这座墓葬构造简单、墓室顶部棚木量少且薄,似是没有完工,仓促启用。“很多用品、财富本应随葬刘髆的,如褭蹏金、麟趾金等有昌邑王身份的器物皆应入葬,但没有随葬,这表明是朝廷监葬官有意为之。另外,墓中出土一方玉印,不是雕刻的,而是用朱砂书写的,在发现后清洗时冲掉了文字。这些也无不表示出墓主是非正常死亡。”文史学者、原菏泽市历史与考古研究所所长潘建荣认为。
  红土山汉墓的文物大多保存于巨野博物馆。受当时技术条件限制,发掘简报及文物资料记录存在缺漏。近期,该馆联合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完成了对相关文物的系统性拍摄与资料整理工作。“通过完善该墓葬的文物档案,可以弥补既往研究的不足,为汉代历史文化研究提供更为翔实的实物依据。”巨野博物馆副馆长陈红生表示。
  此外,巨野博物馆还与中国中医研究院展开合作,对红土山汉墓出土的汉代矿物药进行了专项研究。陈红生表示:“这些保存完好的矿物药历经两千余年岁月,不仅为汉代医药史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实物标本,也为探讨古代矿物药的成分、应用及制作工艺提供了重要线索。通过多学科协作,将进一步揭示这批文物在医药史、科技史等领域的重要价值。”
  在巨野,与刘贺关系最密切的遗存是金山崖墓。金山因“凿石得金而名”,位于昌邑故城东北15公里处,南距红土山汉墓千余米。金山崖墓俗称“金山大洞”,传说李世民曾在此避暑,故百姓又称之为“秦王避暑洞”。
  该墓是凿山而成的洞穴墓,由墓道、甬道、车马室、前室、后室和耳室组成。通长90米,墓道长23.6米,宽13.93米,高2.3米,东车马室未凿完,是一座废弃墓。金山崖墓背风朝阳,雨后乍晴时,晨雾暮霭穿射而入,水汽蒸腾,烟雾缭绕,巨野古八景之一的“秦洞云霞”因此得名。
  金山崖墓与红土山汉墓竖穴岩坑墓的形制不同,而是与梁、楚、鲁、中山等诸侯国一样,系大型横穴式岩洞墓。虽然没有完工,但从已有布局可以看出,墓葬与梁、中山国在主墓室四周开凿回廊迥异,而和楚、鲁以墓道和甬道为轴线基本对称分布墓室的形制布局相同。另外,该墓使用宽甬道,与曲阜九龙山鲁王陵相同。因此,整体形制与鲁王陵更为接近。
  “刘贺幼年为王,9岁即可营造寿冢,可知有10年左右修陵时间。王陵大体修建完毕时,适逢汉昭帝驾崩。刘贺入京为帝,陵墓工程自然就暂停了。等到刘贺被废,回到昌邑国后,遭受监视,史书未见修墓记载。后来,刘贺被封海昏侯,此陵彻底空置废弃。”潘建荣表示。
  据附近石刻记载,北宋熙宁年间,巨野县令巡视金山,看到荆棘荒芜,墓道被土石淤塞,几乎与门平齐,于是发动村民开掘清理。当时正值春夏大旱,农工不兴,附近的青壮劳动力都带着工具赶来,清运了一个多月,土石都被清理干净,焕然一新。从那之后,游人接踵而至,成为当地名胜。
  金、元两代,金山崖墓成为佛教道场。金大定三年(1163年),元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朝廷颁诏保护佛寺,至今石刻尚存。
  刘贺并非唯一的汉代废帝。西汉惠帝驾崩,年仅3岁的皇长子继位,史称前少帝,由吕后临朝称制。他后来被吕后废黜,囚禁永巷并暗中杀害,不知所葬。接替他的刘弘,史称后少帝,仍是吕后的傀儡。吕氏败亡后,刘弘被废并遭诛杀,同样不知所葬。东汉还有一位废帝刘辨,死后草葬于列侯墓中。
  汉代的废帝中,只有刘贺得以善终,可以说他是幸运的。刘贺因身份等级不同,先后为自己营建了两座陵墓。第一座是以王的身份营建的昌邑王陵,第二座是以列侯身份营建的海昏侯刘贺墓。前者为凿山镌石、规模巨大坚固的横穴岩洞墓,后者为府库充盈的竖穴土坑木椁墓,这是研究对比西汉王侯陵墓等级制度的重要资料。如果从同一人营建不同等级两座陵墓的视角看,其学术价值更是不言而喻。
  □ 本报记者 张九龙

  在菏泽巨野,至今仍保存着与刘贺家族有关的多处遗存。
  昌邑故城,刘贺家族长期生活之地,位于巨野大谢集镇昌邑集,是西汉山阳国、山阳郡、昌邑国都城。由于多次遭受黄河决口冲击,厚重的泥沙早已将故城埋于地下,仅留下城廓残垣隐约可见。
  近年来,文物部门先后进行四期考古勘探,基本探明了故城的规模、范围,并发现了城内较大规模的建筑基址、冶铁遗址、砖石建筑区等,对该城有了基本认识。
  昌邑故城遗址有四面墙,东墙长1.27公里、南墙长1.71公里、西墙长1.41公里、北墙长1.45公里。四城墙的宽度均在31米左右。大部分墙体保存较完整,现存高度多在4米至6米之间,城墙底部普遍在地表下约6.3米处。
  考古显示,至迟春秋时期,人们就开始在此筑城并活动,西汉时期达到顶峰。东汉之后逐渐衰落,直至金元时期,昌邑故城被湮于河水。
  作为目前菏泽保存最好、规模最大的汉代城址,昌邑故城为研究汉代社会历史、城市沿革、经济文化、地理环境变迁、历史兴衰等,提供了实物资料。2013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红土山汉墓,位于巨野县东南部,20世纪70年代进行了考古发掘,出土文物1056件。由于早年木梁腐朽,土石将墓室压塌,故该墓从未被盗。从形制看,这是一座西汉诸侯王墓,但墓内无墓主姓名等直接资料。考古简报认为墓主是刘贺的父亲刘髆,也有研究者认为是山阳哀王刘定。
  这座墓葬构造简单、墓室顶部棚木量少且薄,似是没有完工,仓促启用。“很多用品、财富本应随葬刘髆的,如褭蹏金、麟趾金等有昌邑王身份的器物皆应入葬,但没有随葬,这表明是朝廷监葬官有意为之。另外,墓中出土一方玉印,不是雕刻的,而是用朱砂书写的,在发现后清洗时冲掉了文字。这些也无不表示出墓主是非正常死亡。”文史学者、原菏泽市历史与考古研究所所长潘建荣认为。
  红土山汉墓的文物大多保存于巨野博物馆。受当时技术条件限制,发掘简报及文物资料记录存在缺漏。近期,该馆联合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完成了对相关文物的系统性拍摄与资料整理工作。“通过完善该墓葬的文物档案,可以弥补既往研究的不足,为汉代历史文化研究提供更为翔实的实物依据。”巨野博物馆副馆长陈红生表示。
  此外,巨野博物馆还与中国中医研究院展开合作,对红土山汉墓出土的汉代矿物药进行了专项研究。陈红生表示:“这些保存完好的矿物药历经两千余年岁月,不仅为汉代医药史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实物标本,也为探讨古代矿物药的成分、应用及制作工艺提供了重要线索。通过多学科协作,将进一步揭示这批文物在医药史、科技史等领域的重要价值。”
  在巨野,与刘贺关系最密切的遗存是金山崖墓。金山因“凿石得金而名”,位于昌邑故城东北15公里处,南距红土山汉墓千余米。金山崖墓俗称“金山大洞”,传说李世民曾在此避暑,故百姓又称之为“秦王避暑洞”。
  该墓是凿山而成的洞穴墓,由墓道、甬道、车马室、前室、后室和耳室组成。通长90米,墓道长23.6米,宽13.93米,高2.3米,东车马室未凿完,是一座废弃墓。金山崖墓背风朝阳,雨后乍晴时,晨雾暮霭穿射而入,水汽蒸腾,烟雾缭绕,巨野古八景之一的“秦洞云霞”因此得名。
  金山崖墓与红土山汉墓竖穴岩坑墓的形制不同,而是与梁、楚、鲁、中山等诸侯国一样,系大型横穴式岩洞墓。虽然没有完工,但从已有布局可以看出,墓葬与梁、中山国在主墓室四周开凿回廊迥异,而和楚、鲁以墓道和甬道为轴线基本对称分布墓室的形制布局相同。另外,该墓使用宽甬道,与曲阜九龙山鲁王陵相同。因此,整体形制与鲁王陵更为接近。
  “刘贺幼年为王,9岁即可营造寿冢,可知有10年左右修陵时间。王陵大体修建完毕时,适逢汉昭帝驾崩。刘贺入京为帝,陵墓工程自然就暂停了。等到刘贺被废,回到昌邑国后,遭受监视,史书未见修墓记载。后来,刘贺被封海昏侯,此陵彻底空置废弃。”潘建荣表示。
  据附近石刻记载,北宋熙宁年间,巨野县令巡视金山,看到荆棘荒芜,墓道被土石淤塞,几乎与门平齐,于是发动村民开掘清理。当时正值春夏大旱,农工不兴,附近的青壮劳动力都带着工具赶来,清运了一个多月,土石都被清理干净,焕然一新。从那之后,游人接踵而至,成为当地名胜。
  金、元两代,金山崖墓成为佛教道场。金大定三年(1163年),元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朝廷颁诏保护佛寺,至今石刻尚存。
  刘贺并非唯一的汉代废帝。西汉惠帝驾崩,年仅3岁的皇长子继位,史称前少帝,由吕后临朝称制。他后来被吕后废黜,囚禁永巷并暗中杀害,不知所葬。接替他的刘弘,史称后少帝,仍是吕后的傀儡。吕氏败亡后,刘弘被废并遭诛杀,同样不知所葬。东汉还有一位废帝刘辨,死后草葬于列侯墓中。
  汉代的废帝中,只有刘贺得以善终,可以说他是幸运的。刘贺因身份等级不同,先后为自己营建了两座陵墓。第一座是以王的身份营建的昌邑王陵,第二座是以列侯身份营建的海昏侯刘贺墓。前者为凿山镌石、规模巨大坚固的横穴岩洞墓,后者为府库充盈的竖穴土坑木椁墓,这是研究对比西汉王侯陵墓等级制度的重要资料。如果从同一人营建不同等级两座陵墓的视角看,其学术价值更是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