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文化

四重身份,史上少有

2025-09-10 作者: 张九龙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张九龙

  2011年4月至2015年10月,在接到群众举报有人盗墓后,考古工作者抢救性发掘了以刘贺墓为核心的墓园,共勘探约100万平方米,一段宫廷秘史就此浮出水面。
  刘贺墓园位于海昏侯国都城紫金城外西南角的墩墩山,呈梯形,面积约4.6万平方米。四周绕以园墙,东、北两侧设门,门外有门阙建筑,内有道路系统和排水设施。
  园内以刘贺墓和夫人墓为中心,另有7座祔葬墓、1座车马坑、多口水井、多处高等级礼制建筑基址和祭祀设施。这是迄今发现的保存最好、功能布局最清晰、结构最完整、拥有最完备祭祀体系、内涵最丰富的西汉列侯墓园。其中,出土文物超过1万件(组),震惊了世界。
  刘贺,汉武帝之孙、昌邑哀王刘髆之子。5岁左右,他就继承父位,当上第二代昌邑王。元平元年(前74年),汉昭帝驾崩,无子。18岁的刘贺被霍光拥立,成为西汉第九任皇帝。然而,仅过了27天,刘贺即遭废黜,成为西汉历史上在位时间最短的皇帝。一夜之间,他沦为庶人,回到昌邑国一住就是11年。
  取而代之的汉宣帝,对刘贺十分忌惮,派张敞为山阳太守,对其进行秘密监视。元康二年(前64年),张敞上书汇报,记录在《汉书·武五子传》里。从中可知,刘贺住在昌邑王宫,有奴婢183人,大门关闭,常开小门。有一位“廉吏”,负责领取钱物到市场购买商品,每天早上送入食物,其他物品不得随意出入。有一位“督盗”,主管巡视督察,监察往来人员,严禁“异人”出入王宫。
  此时,刘贺虽值壮年,但肤色呈青黑色,小眼睛,鼻末端鹰钩低下,胡须、眉毛稀少,似有风湿疾病,行步不便。他穿短衣大裤,戴“惠文冠”,佩带玉环,插笔于头,手持木牍,举止随便,且“清狂不惠”。
  汉宣帝吃了定心丸,觉得“贺不足忌”,次年封刘贺为海昏侯,让他南下豫章。此举一方面彰显“骨肉之亲”、宗族之情,另一方面也是有意把他调离故土,以防东山再起。
  刘贺背井离乡,又被剥夺了作为刘氏宗亲的朝拜祭祀之权,心情低落。他身体羸弱,常常和药罐子打交道,墓里发现不少药用器具和药方。可以想象,来到湿热瘴气横行的彭蠡湖畔定居,他的日子并不好过。
  一次,刘贺在与人交谈中言辞不慎,被扬州刺史告发,受到“削户三千”的处罚。后来,两个儿子也相继去世,刘贺郁郁而终。
  刘贺一生历经王、帝、民、侯四重身份,经历跌宕起伏,史上少有。
  刘贺为何被废黜?史书说他当了27天皇帝,干了1127件错事。具体罪行包括居丧不哀、乱行赏罚、不听劝谏、发玺不封、乱用持节等,归结起来便是“荒淫迷惑,失帝王礼谊,乱汉制度”。
  历代学者多沿袭《汉书》记载,将刘贺被废的原因归结为他自身的荒淫,但也不乏质疑之声。海昏侯刘贺墓发现后,相关讨论更加热闹。目前,大致有三类观点:第一类认为是政治斗争的结果,《汉书》记载不足为信;第二类认为刘贺确因荒淫而被废;第三类承认刘贺被废是因为政治斗争,但他自身也有许多毛病,不可轻易怀疑《汉书》的真实性。总之,这桩公案尚无定论。
  那么,大墓为何能保存基本完好?海昏侯刘贺墓考古队领队杨军表示,据《晋书》记载,大兴元年(318年),豫章一带发生大地震,“涌水出,山崩”。后世推测,刘贺墓主椁室在地震中坍塌。一百多年后,南朝刘宋时期,鄱阳湖水南侵,致使地下水位抬高,墓室又被水淹没,盗墓贼只能望墓兴叹。
  □ 本报记者 张九龙

  2011年4月至2015年10月,在接到群众举报有人盗墓后,考古工作者抢救性发掘了以刘贺墓为核心的墓园,共勘探约100万平方米,一段宫廷秘史就此浮出水面。
  刘贺墓园位于海昏侯国都城紫金城外西南角的墩墩山,呈梯形,面积约4.6万平方米。四周绕以园墙,东、北两侧设门,门外有门阙建筑,内有道路系统和排水设施。
  园内以刘贺墓和夫人墓为中心,另有7座祔葬墓、1座车马坑、多口水井、多处高等级礼制建筑基址和祭祀设施。这是迄今发现的保存最好、功能布局最清晰、结构最完整、拥有最完备祭祀体系、内涵最丰富的西汉列侯墓园。其中,出土文物超过1万件(组),震惊了世界。
  刘贺,汉武帝之孙、昌邑哀王刘髆之子。5岁左右,他就继承父位,当上第二代昌邑王。元平元年(前74年),汉昭帝驾崩,无子。18岁的刘贺被霍光拥立,成为西汉第九任皇帝。然而,仅过了27天,刘贺即遭废黜,成为西汉历史上在位时间最短的皇帝。一夜之间,他沦为庶人,回到昌邑国一住就是11年。
  取而代之的汉宣帝,对刘贺十分忌惮,派张敞为山阳太守,对其进行秘密监视。元康二年(前64年),张敞上书汇报,记录在《汉书·武五子传》里。从中可知,刘贺住在昌邑王宫,有奴婢183人,大门关闭,常开小门。有一位“廉吏”,负责领取钱物到市场购买商品,每天早上送入食物,其他物品不得随意出入。有一位“督盗”,主管巡视督察,监察往来人员,严禁“异人”出入王宫。
  此时,刘贺虽值壮年,但肤色呈青黑色,小眼睛,鼻末端鹰钩低下,胡须、眉毛稀少,似有风湿疾病,行步不便。他穿短衣大裤,戴“惠文冠”,佩带玉环,插笔于头,手持木牍,举止随便,且“清狂不惠”。
  汉宣帝吃了定心丸,觉得“贺不足忌”,次年封刘贺为海昏侯,让他南下豫章。此举一方面彰显“骨肉之亲”、宗族之情,另一方面也是有意把他调离故土,以防东山再起。
  刘贺背井离乡,又被剥夺了作为刘氏宗亲的朝拜祭祀之权,心情低落。他身体羸弱,常常和药罐子打交道,墓里发现不少药用器具和药方。可以想象,来到湿热瘴气横行的彭蠡湖畔定居,他的日子并不好过。
  一次,刘贺在与人交谈中言辞不慎,被扬州刺史告发,受到“削户三千”的处罚。后来,两个儿子也相继去世,刘贺郁郁而终。
  刘贺一生历经王、帝、民、侯四重身份,经历跌宕起伏,史上少有。
  刘贺为何被废黜?史书说他当了27天皇帝,干了1127件错事。具体罪行包括居丧不哀、乱行赏罚、不听劝谏、发玺不封、乱用持节等,归结起来便是“荒淫迷惑,失帝王礼谊,乱汉制度”。
  历代学者多沿袭《汉书》记载,将刘贺被废的原因归结为他自身的荒淫,但也不乏质疑之声。海昏侯刘贺墓发现后,相关讨论更加热闹。目前,大致有三类观点:第一类认为是政治斗争的结果,《汉书》记载不足为信;第二类认为刘贺确因荒淫而被废;第三类承认刘贺被废是因为政治斗争,但他自身也有许多毛病,不可轻易怀疑《汉书》的真实性。总之,这桩公案尚无定论。
  那么,大墓为何能保存基本完好?海昏侯刘贺墓考古队领队杨军表示,据《晋书》记载,大兴元年(318年),豫章一带发生大地震,“涌水出,山崩”。后世推测,刘贺墓主椁室在地震中坍塌。一百多年后,南朝刘宋时期,鄱阳湖水南侵,致使地下水位抬高,墓室又被水淹没,盗墓贼只能望墓兴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