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墨区“小院课堂”别开生面——
小板凳上听乡音 烟火气里润民心
2025-09-10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张晓帆
本报通讯员 高洪菊 王璐
日前,在青岛市即墨区环秀街道德馨珑湖小区的一处凉亭内,一群人坐着板凳围成一圈,没有讲台,也没有讲话稿,社区“百姓名嘴”王雪莉正用乡音讲述一场彩礼风波。笑声、掌声、讨论声在微风中交织,“小院课堂”别开生面。
“过去在会议室讲政策,群众听得打哈欠。如今坐在一起拉家常,大伙儿争着问、抢着说。”环秀街道滨湖社区居委会主任李静深有感触地说。即墨区创新推出“小院课堂”,打破传统宣讲模式,将宣讲阵地从严肃的会议室延伸至小区凉亭、社区广场、文化长廊和社区书院这些居民日常聚集、“烟火气”浓郁的生活场所。
阵地前移,带来了话语方式的转变。在这里,党的理论和大政方针被“百姓名嘴”们精准“翻译”成带有泥土芬芳的“小故事”“家常话”。目前,已涌现出农民工学习达人张淑宝、正高级职称农民朱典玉、社区优秀工作者周学宏等一批荣获省、市级荣誉的基层宣讲员。他们熟悉社情民意,善用带有“烟火气”和“人情味”的讲述,将宏大叙事融入百姓日常。
“小院课堂”的生命力,还在于捕捉并回应群众需求。本着“群众想听什么就讲什么”的原则,宣讲从“我讲你听”变为“你点我讲”。根据群众需求,将政策解读、社会治理、医疗保险、农业技术、新媒体创业、科学普及、非遗传承等与群众密切相关的内容定制成“宣讲菜单”,形成了高效的“点单—派单—接单”闭环机制。
宣讲形式也灵活多样。日前,在德馨珑湖小区的文化长廊里,上演了一场由居民和网格员自编自导自演的微短剧《移风易俗树新风》。演员们用一张麻将桌、几把塑料凳当道具,以群众熟悉的场景和语言,将抵制高价彩礼、反对铺张浪费的理念精准送达观众内心。这种“理论+文艺”的创新表达,让情景剧成为小院里的新风景,使理论宣讲在欢声笑语中释放出鲜活能量。
“小院课堂”不仅传递声音,更搭建平台,凝聚共识。在“小院议事会”环节,一人讲变为众人议。党员群众围坐一堂,畅所欲言。简单问题现场拍板,复杂难题则组建由社区工作者、居民代表、物业、党员志愿者等构成的多元团队,攻坚解决。
“之前晒被子只能扯根绳,在‘小院课堂’一提,8组崭新的公共晾衣架就装上了。”金茂社区居民吴蓉蓉的喜悦道出了实效。而这只是“小院课堂”解民忧的一个缩影。
如今,小板凳承载着即墨区基层治理的大智慧。“小院课堂”以朴素的场景、亲切的话语、灵活的机制,实现了宣讲阵地从封闭到开放、服务供给从被动到精准、治理方式从单向管理到多元共议的转变,让党的声音在烟火气中入脑入心,让群众诉求在家门口落地有声。
本报通讯员 高洪菊 王璐
日前,在青岛市即墨区环秀街道德馨珑湖小区的一处凉亭内,一群人坐着板凳围成一圈,没有讲台,也没有讲话稿,社区“百姓名嘴”王雪莉正用乡音讲述一场彩礼风波。笑声、掌声、讨论声在微风中交织,“小院课堂”别开生面。
“过去在会议室讲政策,群众听得打哈欠。如今坐在一起拉家常,大伙儿争着问、抢着说。”环秀街道滨湖社区居委会主任李静深有感触地说。即墨区创新推出“小院课堂”,打破传统宣讲模式,将宣讲阵地从严肃的会议室延伸至小区凉亭、社区广场、文化长廊和社区书院这些居民日常聚集、“烟火气”浓郁的生活场所。
阵地前移,带来了话语方式的转变。在这里,党的理论和大政方针被“百姓名嘴”们精准“翻译”成带有泥土芬芳的“小故事”“家常话”。目前,已涌现出农民工学习达人张淑宝、正高级职称农民朱典玉、社区优秀工作者周学宏等一批荣获省、市级荣誉的基层宣讲员。他们熟悉社情民意,善用带有“烟火气”和“人情味”的讲述,将宏大叙事融入百姓日常。
“小院课堂”的生命力,还在于捕捉并回应群众需求。本着“群众想听什么就讲什么”的原则,宣讲从“我讲你听”变为“你点我讲”。根据群众需求,将政策解读、社会治理、医疗保险、农业技术、新媒体创业、科学普及、非遗传承等与群众密切相关的内容定制成“宣讲菜单”,形成了高效的“点单—派单—接单”闭环机制。
宣讲形式也灵活多样。日前,在德馨珑湖小区的文化长廊里,上演了一场由居民和网格员自编自导自演的微短剧《移风易俗树新风》。演员们用一张麻将桌、几把塑料凳当道具,以群众熟悉的场景和语言,将抵制高价彩礼、反对铺张浪费的理念精准送达观众内心。这种“理论+文艺”的创新表达,让情景剧成为小院里的新风景,使理论宣讲在欢声笑语中释放出鲜活能量。
“小院课堂”不仅传递声音,更搭建平台,凝聚共识。在“小院议事会”环节,一人讲变为众人议。党员群众围坐一堂,畅所欲言。简单问题现场拍板,复杂难题则组建由社区工作者、居民代表、物业、党员志愿者等构成的多元团队,攻坚解决。
“之前晒被子只能扯根绳,在‘小院课堂’一提,8组崭新的公共晾衣架就装上了。”金茂社区居民吴蓉蓉的喜悦道出了实效。而这只是“小院课堂”解民忧的一个缩影。
如今,小板凳承载着即墨区基层治理的大智慧。“小院课堂”以朴素的场景、亲切的话语、灵活的机制,实现了宣讲阵地从封闭到开放、服务供给从被动到精准、治理方式从单向管理到多元共议的转变,让党的声音在烟火气中入脑入心,让群众诉求在家门口落地有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