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周三,刘医生都会来”

2025-09-10 作者: 张晓帆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张晓帆

  9月3日8时,莱西市南墅中心卫生院外科诊室门口已坐满候诊的患者,身着白大褂的刘青春快步走进诊室。“每个周三,刘医生都会来。现在不用奔波到城里看病了!”一位拄着拐杖的老大爷欣慰地说。
  刘青春是青岛市市立医院莱西市医疗集团关节外科专家,这是他一年多来雷打不动的日程——每周三到南墅中心卫生院坐诊。南墅镇地处莱西市最北端,距离市区50多公里,很多地方山路崎岖,村民进城看病往往需要大半天时间。
  诊室内,刘青春一边仔细查看患者带来的X光片,一边耐心询问。诊室外,候诊的患者越来越多,与一年前他刚来坐诊时的冷清场面形成鲜明对比。那时,一天只有寥寥几位患者,当地群众既不知道有专家下来,更不敢相信专家每周都能来。
  转变始于今年。随着常态化坐诊机制的建立,越来越多的村民开始信任这位每周三准时出现的专家。今年7月,58岁的张强(化名)因右髋部外伤来到卫生院,被诊断为股骨颈骨折。卫生院立即将患者信息和影像资料上传至“骨科联动诊疗微信群”,集团人民医院的专家很快回应。“我们马上协调了团队提前到外科楼等候,并同步安排转运事宜。”刘青春回忆道。全程开通的“绿色通道”以及“两院”通过微信群的实时互动,使转诊流程大大提速。更令患者和家属欣喜的是,术后康复可在南墅中心卫生院完成。康复方案同步至卫生院,由基层医生按标准执行随访,刘青春定期下来评估恢复情况。“每周三刘主任都来,我们特别放心。”张强说。这份信任,正是双联动诊疗模式“向心力”的生动体现。
  这一切的背后,是莱西市“名院托管、县域托底”的医改探索。“改革后,我们和莱西市人民医院成了真正的一家人。”南墅中心卫生院相关负责人表示。集团整合了5家市级公立医院、16家乡镇卫生院及多家村卫生所,构建“1+5+16+N”一体化运营新模式,推出“重症协同救治+轻症基层下沉”双模式:重症患者通过“点对点转诊+基层康复闭环”通道救治,轻症患者则由专家下沉开展适宜手术。
  “骨科联动诊疗微信群”成为该体系运转的中枢。卫生院遇到特殊病例,第一时间在群内发起会诊,上级专家即时响应,在线研判病情。术后康复方案同步至卫生院,由基层医生执行随访,专家定期评估,实现“县医院手术—乡镇康复”的无缝衔接。
  “乡镇卫生院是农村门急诊的第一道防线,守住这道防线,就能有效减少患者外流。”刘青春说。如今,卫生院内外随处可见科普宣传栏,村民通过这些材料了解更多疾病知识,也对专家团队有了更深的信任。
  诊室里,刘青春仔细为一位老人检查膝关节,“您这情况适合做个小手术,不用跑去莱西,下周三我来这儿就给您做”。老人紧紧握住他的手连声道谢。窗外阳光明媚,诊室外的长椅上,患者安心等候。他们知道,每个周三,刘医生都会准时到来。
  




  □ 本报记者 张晓帆

  9月3日8时,莱西市南墅中心卫生院外科诊室门口已坐满候诊的患者,身着白大褂的刘青春快步走进诊室。“每个周三,刘医生都会来。现在不用奔波到城里看病了!”一位拄着拐杖的老大爷欣慰地说。
  刘青春是青岛市市立医院莱西市医疗集团关节外科专家,这是他一年多来雷打不动的日程——每周三到南墅中心卫生院坐诊。南墅镇地处莱西市最北端,距离市区50多公里,很多地方山路崎岖,村民进城看病往往需要大半天时间。
  诊室内,刘青春一边仔细查看患者带来的X光片,一边耐心询问。诊室外,候诊的患者越来越多,与一年前他刚来坐诊时的冷清场面形成鲜明对比。那时,一天只有寥寥几位患者,当地群众既不知道有专家下来,更不敢相信专家每周都能来。
  转变始于今年。随着常态化坐诊机制的建立,越来越多的村民开始信任这位每周三准时出现的专家。今年7月,58岁的张强(化名)因右髋部外伤来到卫生院,被诊断为股骨颈骨折。卫生院立即将患者信息和影像资料上传至“骨科联动诊疗微信群”,集团人民医院的专家很快回应。“我们马上协调了团队提前到外科楼等候,并同步安排转运事宜。”刘青春回忆道。全程开通的“绿色通道”以及“两院”通过微信群的实时互动,使转诊流程大大提速。更令患者和家属欣喜的是,术后康复可在南墅中心卫生院完成。康复方案同步至卫生院,由基层医生按标准执行随访,刘青春定期下来评估恢复情况。“每周三刘主任都来,我们特别放心。”张强说。这份信任,正是双联动诊疗模式“向心力”的生动体现。
  这一切的背后,是莱西市“名院托管、县域托底”的医改探索。“改革后,我们和莱西市人民医院成了真正的一家人。”南墅中心卫生院相关负责人表示。集团整合了5家市级公立医院、16家乡镇卫生院及多家村卫生所,构建“1+5+16+N”一体化运营新模式,推出“重症协同救治+轻症基层下沉”双模式:重症患者通过“点对点转诊+基层康复闭环”通道救治,轻症患者则由专家下沉开展适宜手术。
  “骨科联动诊疗微信群”成为该体系运转的中枢。卫生院遇到特殊病例,第一时间在群内发起会诊,上级专家即时响应,在线研判病情。术后康复方案同步至卫生院,由基层医生执行随访,专家定期评估,实现“县医院手术—乡镇康复”的无缝衔接。
  “乡镇卫生院是农村门急诊的第一道防线,守住这道防线,就能有效减少患者外流。”刘青春说。如今,卫生院内外随处可见科普宣传栏,村民通过这些材料了解更多疾病知识,也对专家团队有了更深的信任。
  诊室里,刘青春仔细为一位老人检查膝关节,“您这情况适合做个小手术,不用跑去莱西,下周三我来这儿就给您做”。老人紧紧握住他的手连声道谢。窗外阳光明媚,诊室外的长椅上,患者安心等候。他们知道,每个周三,刘医生都会准时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