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语+X”复合型人才培养策略研究

2025-09-09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卜小恬
  
  在新文科建设体系内,日语专业作为外语学科重要组成部分,正迎来培养模式革新与社会需求衔接的双向课题。在当今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单纯的语言能力已无法满足学子未来职场发展要求。数字科技与智能化浪潮推动日语教育转型,培育兼具家国情怀、国际视野与专业素养的复合型人才已成必然。“日语+X”人才培养范式应运而生,实现语言素养与专业知识深度融合,形成符合国际标准的人才培养格局。本文基于国际交流维度,深入剖析该范式下日语专业人才培育的创新策略与实践途径,以期为日语教育转型提供有益参考。
“日语+X”
复合型人才的定义与核心特征

  “日语+X”复合型人才体现为语言能力与专业知识交织融通的国际化人才标准。此类人才立足于深厚的日语语言素养,同时掌握经济学、旅游观光学或市场营销学等特定学科领域知识,实现语言技能与专业知识的有机结合。其显著特质表现于双重层面:语言素养与专业知识相辅相成,使其能够在跨文化情境中灵活运用日语开展专业领域交流与实践,语言工具价值与专业应用价值在职业实践中统一;国际视野与本土思维相得益彰,使其深刻把握日本及国际相关产业发展趋势,同时结合中国实际思考区域经济与产业变革,于全球化进程中推动中日经贸、文化等多维度交流与合作。
“日语+X”
复合型人才培养策略

  多元化国际交流项目体系构建。我国高校日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仍以传统的语言技能培养为主,人才培养方案及开设课程中以基础课程为先导,听说读写译相关课程为辅助,多数学校尤其是本科院校仅开设日语专业,即使有其他相关的专业知识课程,也多为选修性质,很难得到重视。多元化国际交流项目体系构建应立足于培养语言能力与专业素养兼备的国际化人才。该体系整合线上线下交流渠道,构筑涵盖短期游学、学期交换、双学位项目及远程协作课程的立体架构。高校宜与日本企业、研究机构及高等院校建立稳定合作关系,搭建实习基地与科研平台。例如,以本校山东工商学院为例,外国语学院日语专业构建了立体化国际交流平台,与广岛大学、城西国际大学等日本高校签署深度合作协议,开展“2+2”联合培养、“3+1+1”本硕连读项目。外国语学院设计出差异化国际交流路径,涵盖短期游学考察、学期交换研修、寒暑假日企实习等多元形式。线上资源层面,引入日本一手商务案例库、数字化跨文化交流平台,学生足不出户即可参与日本企业虚拟项目。创新性开设“跨境电商日语实务”课程,邀请译国译民集团等业界专家走进课堂,打造实战演练场域。专业教师70%具备海外学习经历,承担中日商务交流研究项目,将前沿理念引入课堂。学生在中日经贸翻译大赛、CATTI考试中屡获佳绩,毕业生在对日贸易、跨境电商等领域展现出较高的语言应用能力与专业素养,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跨学科专业融合模式创新。日语专业可与计算机科学、商务管理、旅游观光等学科建立联合培养机制,构建“语言+专业”双轨并行的课程体系。应打破传统封闭式日语教学模式,引入模块化课程设计理念,将日语语言技能学习与专业知识学习有机衔接,形成螺旋式上升的能力培养路径。以本校山东工商学院为例,日语专业秉持“厚基础、强实践、广视野、实就业”的教育理念,开展了跨学科专业融合的创新实践。学校在传统日语语言技能培养基础上,开设“跨境电子商务理论与实务”“数字人文导论”等符合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的前沿课程,构建起语言能力与专业知识并重的课程矩阵。课程设置兼顾听说读写译等语言基本功与商务实践、跨文化交际等应用型模块,着力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学校配备iTranslate计算机辅助翻译平台、SDL Trados翻译软件等现代化教学资源,建立ERP语言实验室与虚拟情景模拟实训室等实践场域。专业教师团队中半数具备海外留学或访学经历,形成了学术背景多元、实践经验丰富的师资结构。
  复合型师资队伍与教学模式优化。复合型师资队伍建设是“日语+X”人才培养的关键支撑,高校日语专业应着力打造语言能力与专业素养兼备的教师团队,推动师资结构从单一语言型向复合专业型转变。日语专业教师需深化各专业领域知识积累,其他专业课教师则应提升日语应用能力,形成互补协同效应。例如,教师可以构建“日语+商务”双师课堂协作模式。该模式设计为日语教师与商务专业教师共同执教的专题研讨课,每周安排一次专题研讨。课程选取日本企业经营案例作为载体,日语教师负责商务日语表达指导,商务专业教师负责案例分析方法讲解。学生分组研读日文商业报告,分析日本企业运营模式,撰写日语商业分析报告。教学过程设计为“案例导入—语言解析—专业分析—报告撰写—成果展示”5个环节,每个环节均有日语与商务双重评价标准。课程引入在线商业模拟平台,学生组建虚拟日本企业,使用日语进行商业决策与交流。教师设置竞争性任务,如日本市场开拓计划、跨文化营销策略设计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同步提升语言能力与商务素养。
  日语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现了语言教育与专业知识深度融合的教学理念,契合当前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与区域经济合作需求。日语与专业领域知识交融,语言能力与专业素养相得益彰,为学生打开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高校日语教育改革中,模块化课程设计、跨学科教学模式、双师型人才队伍建设等举措,有效推动了人才培养质量提升。语言非孤立存在,专业不唯一定向,两者融合共生方能培养具备国际视野与家国情怀的优秀学子,在中日交流与合作舞台上展现复合型人才的独特价值与使命担当。
  (作者单位:山东工商学院)
  □卜小恬
  
  在新文科建设体系内,日语专业作为外语学科重要组成部分,正迎来培养模式革新与社会需求衔接的双向课题。在当今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单纯的语言能力已无法满足学子未来职场发展要求。数字科技与智能化浪潮推动日语教育转型,培育兼具家国情怀、国际视野与专业素养的复合型人才已成必然。“日语+X”人才培养范式应运而生,实现语言素养与专业知识深度融合,形成符合国际标准的人才培养格局。本文基于国际交流维度,深入剖析该范式下日语专业人才培育的创新策略与实践途径,以期为日语教育转型提供有益参考。
“日语+X”
复合型人才的定义与核心特征

  “日语+X”复合型人才体现为语言能力与专业知识交织融通的国际化人才标准。此类人才立足于深厚的日语语言素养,同时掌握经济学、旅游观光学或市场营销学等特定学科领域知识,实现语言技能与专业知识的有机结合。其显著特质表现于双重层面:语言素养与专业知识相辅相成,使其能够在跨文化情境中灵活运用日语开展专业领域交流与实践,语言工具价值与专业应用价值在职业实践中统一;国际视野与本土思维相得益彰,使其深刻把握日本及国际相关产业发展趋势,同时结合中国实际思考区域经济与产业变革,于全球化进程中推动中日经贸、文化等多维度交流与合作。
“日语+X”
复合型人才培养策略

  多元化国际交流项目体系构建。我国高校日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仍以传统的语言技能培养为主,人才培养方案及开设课程中以基础课程为先导,听说读写译相关课程为辅助,多数学校尤其是本科院校仅开设日语专业,即使有其他相关的专业知识课程,也多为选修性质,很难得到重视。多元化国际交流项目体系构建应立足于培养语言能力与专业素养兼备的国际化人才。该体系整合线上线下交流渠道,构筑涵盖短期游学、学期交换、双学位项目及远程协作课程的立体架构。高校宜与日本企业、研究机构及高等院校建立稳定合作关系,搭建实习基地与科研平台。例如,以本校山东工商学院为例,外国语学院日语专业构建了立体化国际交流平台,与广岛大学、城西国际大学等日本高校签署深度合作协议,开展“2+2”联合培养、“3+1+1”本硕连读项目。外国语学院设计出差异化国际交流路径,涵盖短期游学考察、学期交换研修、寒暑假日企实习等多元形式。线上资源层面,引入日本一手商务案例库、数字化跨文化交流平台,学生足不出户即可参与日本企业虚拟项目。创新性开设“跨境电商日语实务”课程,邀请译国译民集团等业界专家走进课堂,打造实战演练场域。专业教师70%具备海外学习经历,承担中日商务交流研究项目,将前沿理念引入课堂。学生在中日经贸翻译大赛、CATTI考试中屡获佳绩,毕业生在对日贸易、跨境电商等领域展现出较高的语言应用能力与专业素养,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跨学科专业融合模式创新。日语专业可与计算机科学、商务管理、旅游观光等学科建立联合培养机制,构建“语言+专业”双轨并行的课程体系。应打破传统封闭式日语教学模式,引入模块化课程设计理念,将日语语言技能学习与专业知识学习有机衔接,形成螺旋式上升的能力培养路径。以本校山东工商学院为例,日语专业秉持“厚基础、强实践、广视野、实就业”的教育理念,开展了跨学科专业融合的创新实践。学校在传统日语语言技能培养基础上,开设“跨境电子商务理论与实务”“数字人文导论”等符合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的前沿课程,构建起语言能力与专业知识并重的课程矩阵。课程设置兼顾听说读写译等语言基本功与商务实践、跨文化交际等应用型模块,着力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学校配备iTranslate计算机辅助翻译平台、SDL Trados翻译软件等现代化教学资源,建立ERP语言实验室与虚拟情景模拟实训室等实践场域。专业教师团队中半数具备海外留学或访学经历,形成了学术背景多元、实践经验丰富的师资结构。
  复合型师资队伍与教学模式优化。复合型师资队伍建设是“日语+X”人才培养的关键支撑,高校日语专业应着力打造语言能力与专业素养兼备的教师团队,推动师资结构从单一语言型向复合专业型转变。日语专业教师需深化各专业领域知识积累,其他专业课教师则应提升日语应用能力,形成互补协同效应。例如,教师可以构建“日语+商务”双师课堂协作模式。该模式设计为日语教师与商务专业教师共同执教的专题研讨课,每周安排一次专题研讨。课程选取日本企业经营案例作为载体,日语教师负责商务日语表达指导,商务专业教师负责案例分析方法讲解。学生分组研读日文商业报告,分析日本企业运营模式,撰写日语商业分析报告。教学过程设计为“案例导入—语言解析—专业分析—报告撰写—成果展示”5个环节,每个环节均有日语与商务双重评价标准。课程引入在线商业模拟平台,学生组建虚拟日本企业,使用日语进行商业决策与交流。教师设置竞争性任务,如日本市场开拓计划、跨文化营销策略设计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同步提升语言能力与商务素养。
  日语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现了语言教育与专业知识深度融合的教学理念,契合当前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与区域经济合作需求。日语与专业领域知识交融,语言能力与专业素养相得益彰,为学生打开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高校日语教育改革中,模块化课程设计、跨学科教学模式、双师型人才队伍建设等举措,有效推动了人才培养质量提升。语言非孤立存在,专业不唯一定向,两者融合共生方能培养具备国际视野与家国情怀的优秀学子,在中日交流与合作舞台上展现复合型人才的独特价值与使命担当。
  (作者单位:山东工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