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海洋文化的特色与传承

2025-09-09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曲金良

  今年7月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指出,要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打造海洋特色文化和旅游目的地。山东是我国重要的海洋大省,海洋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辐射广远,在山东文化整体内涵中具有重要地位,在全国和国际海洋文化中占有重要的时空与内涵“版图”。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大力推进山东海洋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更好地打造我国海洋文化创新发展的山东高地。
整体定位和独特价值
  山东海洋文化区位重要,空间广大,内涵富集,特色独具,在全国海洋文化中具有其他区域不可比拟的重要地位。
  山东海洋文化的主要环境资源依托是山东半岛及其三面海域。山东海岸线长达3500多公里,占我国大陆海岸线总长超过1/6;山东近海岛屿300多个,其中庙岛群岛南北纵列于黄海、渤海交界线上,是我国北方最大的群岛;作为我国大陆向东伸入大海最远的半岛,山东半岛上自古港口遍布,既是我国海洋渔盐文化发达的重镇,又是我国南北海上交通、与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跨海交流的枢纽和中心地带。基于这样的海陆区位优势,山东在我国海洋历史文化中凸显了多方面独特价值。
  其一,山东是我国历史上海洋开发最早、海洋文化最为发达的历代海疆政区,海洋文化历史积淀丰厚。自夏代以降,山东地区一直是我国作为世界上历史最为悠久的海陆兼具大国的中心海疆地区。《尚书·禹贡》云:“海岱惟青州。”作为夏代政区“九州”之一的“青州”,中心就是山东地区。夏朝青州“厥贡盐絺,海物惟错”,海盐、海错(海洋渔产)是山东地区的主要贡赋。近年来在渤海南岸潍坊等地区考古发现的大面积商周盐业遗址,充分显示当年发达的海盐生产及其对商周王朝的巨大贡献。至春秋战国时期,山东地区齐国就已通过“官山海”、发展“渔盐之利、舟楫之便”成为“海王之国”。
  其二,山东海疆港口发达,在历史上一直发挥着连通南北、联结中外的海上交通枢纽的重要作用,海洋文化区位优势凸显。自秦汉以降,山东海洋历史和海洋文化在历代王朝的海陆一体化发展中所具有的地位就愈发凸显了。秦始皇5次巡游天下,4次到达山东半岛诸港。至汉代,汉武帝巡幸山东半岛诸港、海域次数更多。唐代贾耽《海内华夷图》所记海上交通路线之“登州海道”(“登州海行入高丽渤海道”)与“广州通海夷道”作为我国历史上两大“海道”之一,肇始于先秦,发达于汉唐,直至明清,一直是我国东北地区、朝鲜半岛、日本列岛之间政治、经济、文化的主要海上通道。作为历史上我国南北海上交通必经和枢纽地区,自元代开始实施国家“大海运”,直至清代,“海漕”大船南来北往,浩浩荡荡,一直彰显着我国开发利用海洋、大兴“舟楫之便”的能力和水平。
  其三,山东地区是我国“中原地区”的重要海疆地区,山东海洋文化与儒家文化、黄河文化、泰山文化“同框”发展,交汇融合、互为一体。山东是孔孟故乡,是中华传统主流文化儒家文化的中心发源地;山东在我国历史时期大部分时段是黄河下游暨入海地区,黄河文化的向海性、河海文化一体性特色凸显;“五岳之尊”泰山在山东,是帝王举行封禅大典的政治文化中心。因此,山东海洋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向海性、海洋性的标志性、典型性体现;保护传承、创新发展山东海洋文化,就是保护传承、创新发展中华传统文化。
六例海洋文化遗产
  第一,山东海洋文化遗产代表着中国海洋文化历史的丰度、高度和亮度,需要加强保护传承。这里仅按类别略举几例。
  一是渔业文化遗产。山东海域地处温带,自古渔业资源丰富,渔场密布,鱼虾味美、丰产。与此相关的“海错”美食文化、渔船渔具文化、行船拉网渔歌、社会生活习俗丰富多彩,琳琅满目,自古传承,现在则大多遭受破坏,形势濒危。二是盐业文化遗产。山东海盐自古多产、高产,盐场遗址遗物众多,尤其是商周渤海南岸盐场考古发掘空间广大,内容丰富,世所罕见。三是海洋信仰遗产。主要有基于“海市蜃楼”现象的蓬莱神仙信仰、基于海上方士历史的徐福信俗、基于民俗心理的海神信俗等遗产。四是航海及船舶文化遗产,包括中外航海、南北海运遗址遗迹。前者最著者为始自先秦、至今遗迹尚存的“登州海道”遗产,后者最著者为元代开通、至今遗迹尚存的“胶莱运河”工程遗产。五是海防文化遗产。山东半岛海防历史始自汉代,宋朝所建登州刀鱼寨(在今蓬莱),明代扩建为登州水城,成为明清重要的海防门户;明代所建海防卫所在山东半岛林立,清代也建有不少海防设施。六是港口文化遗产。这类遗产遍布山东沿海,相关遗址、文物、社会、文化内涵丰富。
  总之,山东是我国海洋文化遗产最为富集的地区,有不少内容多为山东独有,或根源、主体在山东而联结着国内其他地区、海外世界,是凸显山东海洋文化在全国和国际社会地位的重要“样板”。
  第二,山东海洋文化的当代创新发展繁荣,具有巨大潜力和广泛空间。
  山东海洋文化的丰度、高度和亮度,仅靠对遗产的保护传承远远不够,需要加大创新发展的推进力度。在各个领域,都需要而且可以实现新时代条件下的创新发展繁荣。其一是以沿海、岛屿在地人民群众为主体,在保护传承传统海洋文化遗产的同时创新发展出更多更好喜闻乐见的文化内容与形式,以丰富自身社会的文化生活。其二是以文学艺术部门、机构、业界为主体,以传统海洋文化遗产为基础素材、资源、元素,在文学艺术创作上获得创新突破,打造文学艺术精品,促进其与山东整体文学艺术的共同发展繁荣。其三是文旅结合,做大做强海洋文化创意产业,打造精品,促进其与山东整体文化产业的共同发展繁荣。
推进传承发展的五个路径
  大力推进全省海洋文化的全面发展繁荣,亟须采取如下举措:
  一是学术研究上突破学科化、微观化局限,加强海洋文化相关学科的交叉整合,集中多学科力量攻关,构建海洋文化的整体内容与形态体系,推进海洋文化的系统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研究的整体力度、高度和广度。
  二是在海洋文化管理与施政施策上突破部门化、条块化局限,加强顶层设计,统一领导,全面、整体、系统推进海洋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
  三是布局建设山东“海疆文化长廊”,全面整合区域海洋文化资源,全面规划区域海洋文化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的基本空间,全面推进区域海洋文化整体发展繁荣。
  四是大力加强海洋文化产业发展,做大做强海洋文化产业的“山东名牌”“国家旗舰”乃至“国际航母”,促进海洋文化产业的全面发展繁荣。
  五是大力推进海洋文化遗产保护上的国际合作,扩大、增强山东海洋文化的海外辐射力、影响力和“共同文化”认同度,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山东海洋文化的价值作用。
  (作者系中国海洋大学教授、海洋文化研究所所长)
  □ 曲金良

  今年7月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指出,要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打造海洋特色文化和旅游目的地。山东是我国重要的海洋大省,海洋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辐射广远,在山东文化整体内涵中具有重要地位,在全国和国际海洋文化中占有重要的时空与内涵“版图”。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大力推进山东海洋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更好地打造我国海洋文化创新发展的山东高地。
整体定位和独特价值
  山东海洋文化区位重要,空间广大,内涵富集,特色独具,在全国海洋文化中具有其他区域不可比拟的重要地位。
  山东海洋文化的主要环境资源依托是山东半岛及其三面海域。山东海岸线长达3500多公里,占我国大陆海岸线总长超过1/6;山东近海岛屿300多个,其中庙岛群岛南北纵列于黄海、渤海交界线上,是我国北方最大的群岛;作为我国大陆向东伸入大海最远的半岛,山东半岛上自古港口遍布,既是我国海洋渔盐文化发达的重镇,又是我国南北海上交通、与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跨海交流的枢纽和中心地带。基于这样的海陆区位优势,山东在我国海洋历史文化中凸显了多方面独特价值。
  其一,山东是我国历史上海洋开发最早、海洋文化最为发达的历代海疆政区,海洋文化历史积淀丰厚。自夏代以降,山东地区一直是我国作为世界上历史最为悠久的海陆兼具大国的中心海疆地区。《尚书·禹贡》云:“海岱惟青州。”作为夏代政区“九州”之一的“青州”,中心就是山东地区。夏朝青州“厥贡盐絺,海物惟错”,海盐、海错(海洋渔产)是山东地区的主要贡赋。近年来在渤海南岸潍坊等地区考古发现的大面积商周盐业遗址,充分显示当年发达的海盐生产及其对商周王朝的巨大贡献。至春秋战国时期,山东地区齐国就已通过“官山海”、发展“渔盐之利、舟楫之便”成为“海王之国”。
  其二,山东海疆港口发达,在历史上一直发挥着连通南北、联结中外的海上交通枢纽的重要作用,海洋文化区位优势凸显。自秦汉以降,山东海洋历史和海洋文化在历代王朝的海陆一体化发展中所具有的地位就愈发凸显了。秦始皇5次巡游天下,4次到达山东半岛诸港。至汉代,汉武帝巡幸山东半岛诸港、海域次数更多。唐代贾耽《海内华夷图》所记海上交通路线之“登州海道”(“登州海行入高丽渤海道”)与“广州通海夷道”作为我国历史上两大“海道”之一,肇始于先秦,发达于汉唐,直至明清,一直是我国东北地区、朝鲜半岛、日本列岛之间政治、经济、文化的主要海上通道。作为历史上我国南北海上交通必经和枢纽地区,自元代开始实施国家“大海运”,直至清代,“海漕”大船南来北往,浩浩荡荡,一直彰显着我国开发利用海洋、大兴“舟楫之便”的能力和水平。
  其三,山东地区是我国“中原地区”的重要海疆地区,山东海洋文化与儒家文化、黄河文化、泰山文化“同框”发展,交汇融合、互为一体。山东是孔孟故乡,是中华传统主流文化儒家文化的中心发源地;山东在我国历史时期大部分时段是黄河下游暨入海地区,黄河文化的向海性、河海文化一体性特色凸显;“五岳之尊”泰山在山东,是帝王举行封禅大典的政治文化中心。因此,山东海洋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向海性、海洋性的标志性、典型性体现;保护传承、创新发展山东海洋文化,就是保护传承、创新发展中华传统文化。
六例海洋文化遗产
  第一,山东海洋文化遗产代表着中国海洋文化历史的丰度、高度和亮度,需要加强保护传承。这里仅按类别略举几例。
  一是渔业文化遗产。山东海域地处温带,自古渔业资源丰富,渔场密布,鱼虾味美、丰产。与此相关的“海错”美食文化、渔船渔具文化、行船拉网渔歌、社会生活习俗丰富多彩,琳琅满目,自古传承,现在则大多遭受破坏,形势濒危。二是盐业文化遗产。山东海盐自古多产、高产,盐场遗址遗物众多,尤其是商周渤海南岸盐场考古发掘空间广大,内容丰富,世所罕见。三是海洋信仰遗产。主要有基于“海市蜃楼”现象的蓬莱神仙信仰、基于海上方士历史的徐福信俗、基于民俗心理的海神信俗等遗产。四是航海及船舶文化遗产,包括中外航海、南北海运遗址遗迹。前者最著者为始自先秦、至今遗迹尚存的“登州海道”遗产,后者最著者为元代开通、至今遗迹尚存的“胶莱运河”工程遗产。五是海防文化遗产。山东半岛海防历史始自汉代,宋朝所建登州刀鱼寨(在今蓬莱),明代扩建为登州水城,成为明清重要的海防门户;明代所建海防卫所在山东半岛林立,清代也建有不少海防设施。六是港口文化遗产。这类遗产遍布山东沿海,相关遗址、文物、社会、文化内涵丰富。
  总之,山东是我国海洋文化遗产最为富集的地区,有不少内容多为山东独有,或根源、主体在山东而联结着国内其他地区、海外世界,是凸显山东海洋文化在全国和国际社会地位的重要“样板”。
  第二,山东海洋文化的当代创新发展繁荣,具有巨大潜力和广泛空间。
  山东海洋文化的丰度、高度和亮度,仅靠对遗产的保护传承远远不够,需要加大创新发展的推进力度。在各个领域,都需要而且可以实现新时代条件下的创新发展繁荣。其一是以沿海、岛屿在地人民群众为主体,在保护传承传统海洋文化遗产的同时创新发展出更多更好喜闻乐见的文化内容与形式,以丰富自身社会的文化生活。其二是以文学艺术部门、机构、业界为主体,以传统海洋文化遗产为基础素材、资源、元素,在文学艺术创作上获得创新突破,打造文学艺术精品,促进其与山东整体文学艺术的共同发展繁荣。其三是文旅结合,做大做强海洋文化创意产业,打造精品,促进其与山东整体文化产业的共同发展繁荣。
推进传承发展的五个路径
  大力推进全省海洋文化的全面发展繁荣,亟须采取如下举措:
  一是学术研究上突破学科化、微观化局限,加强海洋文化相关学科的交叉整合,集中多学科力量攻关,构建海洋文化的整体内容与形态体系,推进海洋文化的系统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研究的整体力度、高度和广度。
  二是在海洋文化管理与施政施策上突破部门化、条块化局限,加强顶层设计,统一领导,全面、整体、系统推进海洋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
  三是布局建设山东“海疆文化长廊”,全面整合区域海洋文化资源,全面规划区域海洋文化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的基本空间,全面推进区域海洋文化整体发展繁荣。
  四是大力加强海洋文化产业发展,做大做强海洋文化产业的“山东名牌”“国家旗舰”乃至“国际航母”,促进海洋文化产业的全面发展繁荣。
  五是大力推进海洋文化遗产保护上的国际合作,扩大、增强山东海洋文化的海外辐射力、影响力和“共同文化”认同度,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山东海洋文化的价值作用。
  (作者系中国海洋大学教授、海洋文化研究所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