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周末人物

面孔

2025-09-05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常沙娜:来生仍做敦煌一粒沙
  十二岁的常沙娜不会想到,父亲常书鸿带她踏入的那片黄沙之地,将成为她守护一生的艺术圣殿。1943年,少女常沙娜在千佛洞第一次见到铺天盖地的绚丽壁画。在莫高窟的烛光里,她开始了“没有学历的学业”。常沙娜每日蹬着蜈蚣梯临摹壁画,菩萨、莲花、祥云……敦煌的艺术基因深深植入她的血脉。
  新中国成立十周年之际,她受敦煌藻井启发,为人民大会堂宴会厅设计出融合唐代花饰与现代通风照明功能的天顶装饰;1997年,她主持设计的纪念雕塑《永远盛开的紫荆花》绽放香港,见证香港回归的历史时刻;2024年春晚,她从敦煌纹样中提炼创作的《年锦》惊艳世人;2025年日本大阪世博会,她的大型多媒体动态影像《天人合一》将中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与敦煌纹样完美交融。
  从洞窟临摹到国家殿堂创作,从香港回归到世博盛会,常沙娜以八十载步履不停,践行着“一生一世守护敦煌”的誓言。她始终铭记父亲“不要忘记你是‘敦煌人’”的嘱托,用四件事写就一生:敦煌艺术、花卉写生、装饰艺术设计、艺术设计教育。
  如今九十五岁高龄的她,仍满怀创作热忱,那些烙刻在心间的敦煌纹样,依旧鲜活如初。笔尖流转间,千年纹样又一次次焕发新生。那些凤鸟、飞天,不仅是壁上丹青,也是她生命的韵脚,向世界诉说东方的永恒之美。
种建荣:寻觅失落的周人都城
  在陕西扶风与岐山交界处,三十平方公里的周原遗址静卧黄土之下。这里是“小邦周”崛起为西周王朝的历史遗迹,也是考古学家种建荣倾注半生、与之对话的“老友”。
  大学期间,本想成为警察的种建荣被调剂至考古专业,一度心有不愿。直到毕业工作后一次亲临考古现场,他才发现考古犹如破案——手铲之下,皆是物证;地层之间,藏满谜题。2002年他加入周原考古队,从此与这片土地命运相连。
  当时,周原虽屡有发现,却始终缺乏实证断定此处即为古公亶父所迁之“岐下”。甚至学界质疑:这真的是周人都城吗?种建荣与团队毅然走向田野,以周公庙遗址为参照,通过比对规模与等第,重新坚定了“周原为都”的信心。
  2020年,王家沟水库区域一段不寻常的直角水系引起了他的注意。在种建荣的带领下,考古队发现一座“小城”。此后,团队据此线索层层推进,最终揭示出“宫城—小城—大城”的三重城垣结构,凭借这一发现,“周原遗址”再次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同年,“美阳”字样陶器的出土,以及先周时期最大夯土建筑的发现,进一步补全了证据链。
  从石璋如到种建荣,周原考古已历四代。他站在三十平方公里的黄土之上,背后是古老的文明曙光,面前是依然深埋的未知。以手铲为笔,以大地为卷,种建荣与周原的故事,仍在这里延伸。
蔡东:在喧嚣中守护沉默
  2006年,蔡东从家乡山东南下深圳,成为一位大学语文教师,并开始了对这座移民城市精神图景的漫长凝视。
  初到深圳时,她苦恼于如何书写这座“文脉模糊”的新城。直到她将笔触瞄准地铁、超市与格子间的人,关注那些被压缩的城市生活,她才找到了属于深圳的叙事语法。植物与雨水成为她小说中的重要意象——既是陌生南方的初始印记,也是对抗钢筋森林的生命隐喻。
  她的目光常常投向那些“无法嵌合城市齿轮”的人,比如升职失败的美术老师、裸辞的父亲、拒绝公司狼性文化的青年。在蔡东的笔下,这些失意的市民在城市的飞速崛起中表现得不够灵活,却始终残存着理想主义的余烬。从早期北方小城“留州”的故事,到如今聚焦深圳本地人的困境,蔡东的写作完成了从乡愁到都市情感的转向。
  她坚信“意义不在重大事项里,而在日复一日的平淡庸常中”,正如她笔下的许多角色,在炒一道小菜、读一本旧书中就能寻得慰藉,蔡东本人也主动从喧嚣中撤离,守护内心宁静。在都市的高速发展中,她选择为那些沉默的失意者立传,留下一份珍贵的精神备忘录。
          (□ 记者 蔡可心 整理)

常沙娜:来生仍做敦煌一粒沙
  十二岁的常沙娜不会想到,父亲常书鸿带她踏入的那片黄沙之地,将成为她守护一生的艺术圣殿。1943年,少女常沙娜在千佛洞第一次见到铺天盖地的绚丽壁画。在莫高窟的烛光里,她开始了“没有学历的学业”。常沙娜每日蹬着蜈蚣梯临摹壁画,菩萨、莲花、祥云……敦煌的艺术基因深深植入她的血脉。
  新中国成立十周年之际,她受敦煌藻井启发,为人民大会堂宴会厅设计出融合唐代花饰与现代通风照明功能的天顶装饰;1997年,她主持设计的纪念雕塑《永远盛开的紫荆花》绽放香港,见证香港回归的历史时刻;2024年春晚,她从敦煌纹样中提炼创作的《年锦》惊艳世人;2025年日本大阪世博会,她的大型多媒体动态影像《天人合一》将中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与敦煌纹样完美交融。
  从洞窟临摹到国家殿堂创作,从香港回归到世博盛会,常沙娜以八十载步履不停,践行着“一生一世守护敦煌”的誓言。她始终铭记父亲“不要忘记你是‘敦煌人’”的嘱托,用四件事写就一生:敦煌艺术、花卉写生、装饰艺术设计、艺术设计教育。
  如今九十五岁高龄的她,仍满怀创作热忱,那些烙刻在心间的敦煌纹样,依旧鲜活如初。笔尖流转间,千年纹样又一次次焕发新生。那些凤鸟、飞天,不仅是壁上丹青,也是她生命的韵脚,向世界诉说东方的永恒之美。
种建荣:寻觅失落的周人都城
  在陕西扶风与岐山交界处,三十平方公里的周原遗址静卧黄土之下。这里是“小邦周”崛起为西周王朝的历史遗迹,也是考古学家种建荣倾注半生、与之对话的“老友”。
  大学期间,本想成为警察的种建荣被调剂至考古专业,一度心有不愿。直到毕业工作后一次亲临考古现场,他才发现考古犹如破案——手铲之下,皆是物证;地层之间,藏满谜题。2002年他加入周原考古队,从此与这片土地命运相连。
  当时,周原虽屡有发现,却始终缺乏实证断定此处即为古公亶父所迁之“岐下”。甚至学界质疑:这真的是周人都城吗?种建荣与团队毅然走向田野,以周公庙遗址为参照,通过比对规模与等第,重新坚定了“周原为都”的信心。
  2020年,王家沟水库区域一段不寻常的直角水系引起了他的注意。在种建荣的带领下,考古队发现一座“小城”。此后,团队据此线索层层推进,最终揭示出“宫城—小城—大城”的三重城垣结构,凭借这一发现,“周原遗址”再次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同年,“美阳”字样陶器的出土,以及先周时期最大夯土建筑的发现,进一步补全了证据链。
  从石璋如到种建荣,周原考古已历四代。他站在三十平方公里的黄土之上,背后是古老的文明曙光,面前是依然深埋的未知。以手铲为笔,以大地为卷,种建荣与周原的故事,仍在这里延伸。
蔡东:在喧嚣中守护沉默
  2006年,蔡东从家乡山东南下深圳,成为一位大学语文教师,并开始了对这座移民城市精神图景的漫长凝视。
  初到深圳时,她苦恼于如何书写这座“文脉模糊”的新城。直到她将笔触瞄准地铁、超市与格子间的人,关注那些被压缩的城市生活,她才找到了属于深圳的叙事语法。植物与雨水成为她小说中的重要意象——既是陌生南方的初始印记,也是对抗钢筋森林的生命隐喻。
  她的目光常常投向那些“无法嵌合城市齿轮”的人,比如升职失败的美术老师、裸辞的父亲、拒绝公司狼性文化的青年。在蔡东的笔下,这些失意的市民在城市的飞速崛起中表现得不够灵活,却始终残存着理想主义的余烬。从早期北方小城“留州”的故事,到如今聚焦深圳本地人的困境,蔡东的写作完成了从乡愁到都市情感的转向。
  她坚信“意义不在重大事项里,而在日复一日的平淡庸常中”,正如她笔下的许多角色,在炒一道小菜、读一本旧书中就能寻得慰藉,蔡东本人也主动从喧嚣中撤离,守护内心宁静。在都市的高速发展中,她选择为那些沉默的失意者立传,留下一份珍贵的精神备忘录。
          (□ 记者 蔡可心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