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季,在焦虑中达成共识
2025-09-04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编者按:开学伊始,各种教育话题备受关注。有的是老问题,比如家校责任如何划分;有的是新动向,比如午休课桌椅新国标;有的是“新瓶装老酒”,比如对大学生开“家长会”的讨论,还是高等教育往何处去的深层次议题。争议和质疑并不可怕,因为共识正是在碰撞间达成,教育改革路径正是在此间摸索而出。
“父母好好学习”没毛病
□ 赵晓昕
每年开学季,焦虑从不只属于孩子。近日,山东一所小学要求一年级新生家长集体宣誓“父母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在网上引发关注,“又在给家长制造压力”“就是在转嫁责任”等吐槽声量不小。面对质疑,该校老师称本意并非让家长学习具体的课程知识,而是学习如何与孩子沟通、如何给孩子做榜样等。
在开学第一课中,对家长进行家校共育的培训,正是推动家校形成合力,让教育形成闭环的重要一步。“我用行动去影响孩子”“我用心去陪伴孩子”“我控制自己的情绪”等既寄托了学校的期盼,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家庭教育起到了引导作用,在“幼小衔接”的关键阶段,学校的出发点值得肯定。
然而,为何这份善意未能完全传递?厘清背后的社会情绪,才能找到推进家校共育的发力点。
部分家长的抵触情绪,首先针对“宣誓”这一形式本身。公众对各类“走过场”的仪式抱有天然的警惕,当集体宣誓出现在教育场景中,一些人也容易产生条件反射式的疑虑,将其与“表演”和“空谈”画上等号。
更深层次的抵触情绪,则来源于一些学校在家校共育边界划分上的模糊。
近年来,家校职责错位现象屡见不鲜。有的学校在开学时要求家长打扫教室,有的强制给家长排班轮值“护学岗”,有的要求家长轮流到校监督晚自习……不少家长在肩负工作压力和家庭责任的同时,又平添了新的工作量,个人精力与对学校的信任不断消耗,也形成了“一碰即炸”的情绪敏感点。因此,当学校再发起需要家长配合的活动时,哪怕初衷良好,也容易被置于怀疑的目光下审视,认为有“任务摊派”“转嫁责任”之嫌。
然而,因部分执行层面的问题,就全盘否定家校共育的价值,抗拒在家庭教育中投入更多精力,无疑是因噎废食。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学校的悉心教导,同样离不开家庭的言传身教。如何与孩子有效沟通、如何管理情绪、如何树立榜样,这些都是为人父母需要不断研习的“必修课”。这一点,是争议双方都难以否认的共识。
因此,问题的关键不在于“父母要不要好好学习”,而在于“如何让学习真实发生”。对家长来说,行动永远比话语重要,对学校而言也是如此。
一方面,学校可以提供更务实、更细致的支持,例如为家长提供有针对性的专题讲座、沙龙交流,或可供参考的亲子阅读书目、沟通技巧指南等具体资源。另一方面,学校也必须最大限度厘清家校职责边界,从而重建家长的信任。事实上,教育部也已多次明确要求,严禁给家长布置或变相布置作业、不得要求家长检查批改作业等。家长与学校各司其职、配合得越好,教育才会越成功。
面对争议,当地教育部门也不必有舆情恐惧。百花齐放的公共讨论,本质是公众对高质量、真合作的家校共育的深切期待。不妨抓住这个契机,推动学校将誓词转化为一套可操作、可持续的支持体系,争取更多家长的认同,从而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真正为孩子营造健康成长的环境。
告别午休“趴睡”
仅有新国标不够
□ 江德斌
近日,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批准发布《中小学生午休课桌椅通用技术要求》(GB/T 46016—2025)国家标准,将于2026年2月1日正式实施。
传统课桌椅设计仅考虑坐姿需求,学生在午休时以趴睡姿势将就,易导致颈椎变形、血液循环不畅、视力下降等问题,且影响睡眠质量和下午的学习状态。新国标午休课桌椅在设计上,充分考虑了学生学习与午休的不同需求,实现“躺睡”自由,正是对午休痛点的精准回应。
但可以预见,新国标午休课桌椅从落地到全面普及,并非易事,面临诸多挑战。部分学校尤其是老旧校区,教室空间有限,新午休课桌椅的摆放成为难题。一些学校班级学生较多,教室相对拥挤,难以实现午休课桌椅的展开。而且,新国标下的课桌椅在功能、材料和工艺上都有提升,成本相应增加,对于一些教育经费紧张的学校而言,大规模更换课桌椅压力较大,也是部分学校需克服的障碍。
各地应积极探索解决方案,学校可通过合理规划教室布局,灵活调整空间。而根本的解决之道,还在于“有序推进小班化教学”。当前出生人口变化导致适龄学生减少,正是推进小班化的契机。政府需加大教育投入,设立专项资金支持学校更换课桌椅,通过规模化采购降低成本。同时,针对经济落后地区、偏僻乡村学校等,可以通过异地支援帮扶、福利彩票基金赞助、社会慈善机构捐赠等途径,逐步帮助更换午休课桌椅。
期待明年新国标正式实施后,午休课桌椅逐渐成为中小学校的标配,越来越多的学生能够告别“趴睡”,在舒适的午休中焕发更多活力。
反对大学“家长会”
是在反对什么?
□ 关育兵
大学生也要开家长会?近日,国内多所知名高校,因为在全校或学院层面举行“家长会”,引发了热议。反对者认为这是在培养“巨婴”,支持者则认为这有利于强化家校沟通。
其实,一些大学设置家长会的初衷,是介绍自身特色和培养机制,不能和高中阶段的家长会直接画等号。其复杂背景是,今天大学生的升学、就业等路径,部分家长参与得更多了。而在生源竞争的背景下,高校发展也到了质量竞争和突出特色的阶段。
但同时,大学管理“高中化”趋势也确实存在。部分反对者,反对的正是这种“高中化”趋势。
早晚自习、晨跑打卡、统一熄灯、家长群通报成绩……越来越多大学正以“为学生负责”之名,行无微不至之“管”。有学者指出:“当代学生成长于更加精细化的教育环境中,从小学到高中的严格管理让部分学生缺乏自我管理的训练机会。”而学校也面临着“不出事”逻辑的压力——家长和社会舆论往往将学生问题的责任完全归咎于学校,使得高校通过严格管理来规避风险。
深层次看,这种现象反映了我们教育体系中持续存在的矛盾:短期安全与长期成长之间的张力。从基础教育阶段开始,我们过于强调知识传授和规则秩序,却相对忽视自主意识和责任感的培养。当这些学生进入大学,教育者和家长都不放心突然放手,于是形成了大学教育高中化的奇特现象。
破解这一困境需要教育理念的系统性转变。大学应当勇于重新定义自身角色——不是高中的延伸,也不是社会的简单预备,而是允许试错、鼓励探索的过渡空间。具体而言,可以采取“渐进式自主”培养模式:大一阶段提供适当引导和支持,随着年级升高逐步扩大自主权;建立“安全网”而非“束缚绳”,明确行为底线而不过度干预过程;用丰富的课程选择和实践活动替代统一强制的形式化安排。
同时,家长和社会也需要转变观念——大学是学生成长为成年人的最后关键阶段,适当的挫折和失败也是必要的学习经验。社会应当建立更加理性的责任认定机制,让学校能够放心地给学生更多自主空间。
大学的使命,在于培育各具特色的、能够独立思考的成熟个体。之前那种“上了大学就完全自由了”的放纵,和现下大学“高中化”的趋势都要不得。身处高等教育环境中的大学、学子和家长,都需要找到适合自身的“度”。
“父母好好学习”没毛病
□ 赵晓昕
每年开学季,焦虑从不只属于孩子。近日,山东一所小学要求一年级新生家长集体宣誓“父母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在网上引发关注,“又在给家长制造压力”“就是在转嫁责任”等吐槽声量不小。面对质疑,该校老师称本意并非让家长学习具体的课程知识,而是学习如何与孩子沟通、如何给孩子做榜样等。
在开学第一课中,对家长进行家校共育的培训,正是推动家校形成合力,让教育形成闭环的重要一步。“我用行动去影响孩子”“我用心去陪伴孩子”“我控制自己的情绪”等既寄托了学校的期盼,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家庭教育起到了引导作用,在“幼小衔接”的关键阶段,学校的出发点值得肯定。
然而,为何这份善意未能完全传递?厘清背后的社会情绪,才能找到推进家校共育的发力点。
部分家长的抵触情绪,首先针对“宣誓”这一形式本身。公众对各类“走过场”的仪式抱有天然的警惕,当集体宣誓出现在教育场景中,一些人也容易产生条件反射式的疑虑,将其与“表演”和“空谈”画上等号。
更深层次的抵触情绪,则来源于一些学校在家校共育边界划分上的模糊。
近年来,家校职责错位现象屡见不鲜。有的学校在开学时要求家长打扫教室,有的强制给家长排班轮值“护学岗”,有的要求家长轮流到校监督晚自习……不少家长在肩负工作压力和家庭责任的同时,又平添了新的工作量,个人精力与对学校的信任不断消耗,也形成了“一碰即炸”的情绪敏感点。因此,当学校再发起需要家长配合的活动时,哪怕初衷良好,也容易被置于怀疑的目光下审视,认为有“任务摊派”“转嫁责任”之嫌。
然而,因部分执行层面的问题,就全盘否定家校共育的价值,抗拒在家庭教育中投入更多精力,无疑是因噎废食。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学校的悉心教导,同样离不开家庭的言传身教。如何与孩子有效沟通、如何管理情绪、如何树立榜样,这些都是为人父母需要不断研习的“必修课”。这一点,是争议双方都难以否认的共识。
因此,问题的关键不在于“父母要不要好好学习”,而在于“如何让学习真实发生”。对家长来说,行动永远比话语重要,对学校而言也是如此。
一方面,学校可以提供更务实、更细致的支持,例如为家长提供有针对性的专题讲座、沙龙交流,或可供参考的亲子阅读书目、沟通技巧指南等具体资源。另一方面,学校也必须最大限度厘清家校职责边界,从而重建家长的信任。事实上,教育部也已多次明确要求,严禁给家长布置或变相布置作业、不得要求家长检查批改作业等。家长与学校各司其职、配合得越好,教育才会越成功。
面对争议,当地教育部门也不必有舆情恐惧。百花齐放的公共讨论,本质是公众对高质量、真合作的家校共育的深切期待。不妨抓住这个契机,推动学校将誓词转化为一套可操作、可持续的支持体系,争取更多家长的认同,从而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真正为孩子营造健康成长的环境。
告别午休“趴睡”
仅有新国标不够
□ 江德斌
近日,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批准发布《中小学生午休课桌椅通用技术要求》(GB/T 46016—2025)国家标准,将于2026年2月1日正式实施。
传统课桌椅设计仅考虑坐姿需求,学生在午休时以趴睡姿势将就,易导致颈椎变形、血液循环不畅、视力下降等问题,且影响睡眠质量和下午的学习状态。新国标午休课桌椅在设计上,充分考虑了学生学习与午休的不同需求,实现“躺睡”自由,正是对午休痛点的精准回应。
但可以预见,新国标午休课桌椅从落地到全面普及,并非易事,面临诸多挑战。部分学校尤其是老旧校区,教室空间有限,新午休课桌椅的摆放成为难题。一些学校班级学生较多,教室相对拥挤,难以实现午休课桌椅的展开。而且,新国标下的课桌椅在功能、材料和工艺上都有提升,成本相应增加,对于一些教育经费紧张的学校而言,大规模更换课桌椅压力较大,也是部分学校需克服的障碍。
各地应积极探索解决方案,学校可通过合理规划教室布局,灵活调整空间。而根本的解决之道,还在于“有序推进小班化教学”。当前出生人口变化导致适龄学生减少,正是推进小班化的契机。政府需加大教育投入,设立专项资金支持学校更换课桌椅,通过规模化采购降低成本。同时,针对经济落后地区、偏僻乡村学校等,可以通过异地支援帮扶、福利彩票基金赞助、社会慈善机构捐赠等途径,逐步帮助更换午休课桌椅。
期待明年新国标正式实施后,午休课桌椅逐渐成为中小学校的标配,越来越多的学生能够告别“趴睡”,在舒适的午休中焕发更多活力。
反对大学“家长会”
是在反对什么?
□ 关育兵
大学生也要开家长会?近日,国内多所知名高校,因为在全校或学院层面举行“家长会”,引发了热议。反对者认为这是在培养“巨婴”,支持者则认为这有利于强化家校沟通。
其实,一些大学设置家长会的初衷,是介绍自身特色和培养机制,不能和高中阶段的家长会直接画等号。其复杂背景是,今天大学生的升学、就业等路径,部分家长参与得更多了。而在生源竞争的背景下,高校发展也到了质量竞争和突出特色的阶段。
但同时,大学管理“高中化”趋势也确实存在。部分反对者,反对的正是这种“高中化”趋势。
早晚自习、晨跑打卡、统一熄灯、家长群通报成绩……越来越多大学正以“为学生负责”之名,行无微不至之“管”。有学者指出:“当代学生成长于更加精细化的教育环境中,从小学到高中的严格管理让部分学生缺乏自我管理的训练机会。”而学校也面临着“不出事”逻辑的压力——家长和社会舆论往往将学生问题的责任完全归咎于学校,使得高校通过严格管理来规避风险。
深层次看,这种现象反映了我们教育体系中持续存在的矛盾:短期安全与长期成长之间的张力。从基础教育阶段开始,我们过于强调知识传授和规则秩序,却相对忽视自主意识和责任感的培养。当这些学生进入大学,教育者和家长都不放心突然放手,于是形成了大学教育高中化的奇特现象。
破解这一困境需要教育理念的系统性转变。大学应当勇于重新定义自身角色——不是高中的延伸,也不是社会的简单预备,而是允许试错、鼓励探索的过渡空间。具体而言,可以采取“渐进式自主”培养模式:大一阶段提供适当引导和支持,随着年级升高逐步扩大自主权;建立“安全网”而非“束缚绳”,明确行为底线而不过度干预过程;用丰富的课程选择和实践活动替代统一强制的形式化安排。
同时,家长和社会也需要转变观念——大学是学生成长为成年人的最后关键阶段,适当的挫折和失败也是必要的学习经验。社会应当建立更加理性的责任认定机制,让学校能够放心地给学生更多自主空间。
大学的使命,在于培育各具特色的、能够独立思考的成熟个体。之前那种“上了大学就完全自由了”的放纵,和现下大学“高中化”的趋势都要不得。身处高等教育环境中的大学、学子和家长,都需要找到适合自身的“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