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目了然,企业环保“码”上透明

2025-09-03 作者: 张晓帆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张晓帆
   本报通讯员 戴永明 姜秋露

  8月13日上午,歌尔微电子厂房的楼顶,十几米高的烟囱静静矗立。风中,青岛市生态环境局崂山分局的执法人员手握检测枪,稳步攀上检测平台,仔细测量废气排放数据。身后,一群身穿“红马甲”的志愿者正协助张贴一块崭新的二维码标识牌——“嘀!”随着企业代表们纷纷举手机扫码,排污单位的基本信息、许可管理内容、实时排放数据一跃屏上,一目了然。
  “这就是我们排放口的‘电子身份证’!”一位志愿者介绍。现场20余位企业代表凑前体验,赞叹声此起彼伏。这一刻,青岛市崂山区“许小可”助企志愿服务队迎来了成立后的首次现场服务活动。
  没有繁复流程,不搞形式主义,志愿者们直接走进工厂一线,把政策、技术、服务送到企业身边。歌尔微电子的环保负责人王剑指着刚贴好的二维码牌说:“以前一听检查就紧张,现在是盼着他们来。扫码不仅能自检,还有专家实时答疑,真是我们贴身的‘环保顾问’。”
  这支队伍不一般——他们中既有执法骨干、环保专家,也有技术志愿者,组成了一支真正懂政策、懂技术、懂企业的“绿色智囊团”。队伍采用“企业点单、服务队接单”的模式,依据生物医药、高端制造等不同行业的特性,为企业量身定制“环保体检”方案。
  现场,有人蹲在排污口边指导标识标准化设置,有人手拿政策手册逐条解析,还有猫腰检查管道密封性的专家……每一个环节都扎实落地,每一次交流都直击痛点。“我们生物医药企业排污许可条件比较特殊,这次专门请服务队来帮忙看看。”一位企业代表一边扫码保存联系方式,一边感慨地说,“他们不是来挑刺的,是真正来送办法、解难题的。”
  作为山东省“许小可”助企志愿行动的试点城市,青岛市以“一码赋能”为核心,全面推动排污许可管理的智慧化、精准化。每一个二维码背后,是集成化的数据管理系统,是企业自查自纠的便捷工具,更是公众参与环境监督的透明窗口。目前,青岛市纳入排污许可管理的单位已有2.9万家,其中3882家持证企业的1万余个排放口正在陆续张贴这张“电子身份证”。
  眼下,“许小可”已成为青岛市环保共治的一张新名片。随着“许小可”志愿红色身影不断深入工厂车间、码头港口,一场“以码为媒”的环保新风正在悄然改变企业行为:从过去的“要我守法”逐渐转变为“我要守法”。志愿队不仅送技术、送政策,更传递出环保治理的温度与信任。
  □ 本报记者 张晓帆
   本报通讯员 戴永明 姜秋露

  8月13日上午,歌尔微电子厂房的楼顶,十几米高的烟囱静静矗立。风中,青岛市生态环境局崂山分局的执法人员手握检测枪,稳步攀上检测平台,仔细测量废气排放数据。身后,一群身穿“红马甲”的志愿者正协助张贴一块崭新的二维码标识牌——“嘀!”随着企业代表们纷纷举手机扫码,排污单位的基本信息、许可管理内容、实时排放数据一跃屏上,一目了然。
  “这就是我们排放口的‘电子身份证’!”一位志愿者介绍。现场20余位企业代表凑前体验,赞叹声此起彼伏。这一刻,青岛市崂山区“许小可”助企志愿服务队迎来了成立后的首次现场服务活动。
  没有繁复流程,不搞形式主义,志愿者们直接走进工厂一线,把政策、技术、服务送到企业身边。歌尔微电子的环保负责人王剑指着刚贴好的二维码牌说:“以前一听检查就紧张,现在是盼着他们来。扫码不仅能自检,还有专家实时答疑,真是我们贴身的‘环保顾问’。”
  这支队伍不一般——他们中既有执法骨干、环保专家,也有技术志愿者,组成了一支真正懂政策、懂技术、懂企业的“绿色智囊团”。队伍采用“企业点单、服务队接单”的模式,依据生物医药、高端制造等不同行业的特性,为企业量身定制“环保体检”方案。
  现场,有人蹲在排污口边指导标识标准化设置,有人手拿政策手册逐条解析,还有猫腰检查管道密封性的专家……每一个环节都扎实落地,每一次交流都直击痛点。“我们生物医药企业排污许可条件比较特殊,这次专门请服务队来帮忙看看。”一位企业代表一边扫码保存联系方式,一边感慨地说,“他们不是来挑刺的,是真正来送办法、解难题的。”
  作为山东省“许小可”助企志愿行动的试点城市,青岛市以“一码赋能”为核心,全面推动排污许可管理的智慧化、精准化。每一个二维码背后,是集成化的数据管理系统,是企业自查自纠的便捷工具,更是公众参与环境监督的透明窗口。目前,青岛市纳入排污许可管理的单位已有2.9万家,其中3882家持证企业的1万余个排放口正在陆续张贴这张“电子身份证”。
  眼下,“许小可”已成为青岛市环保共治的一张新名片。随着“许小可”志愿红色身影不断深入工厂车间、码头港口,一场“以码为媒”的环保新风正在悄然改变企业行为:从过去的“要我守法”逐渐转变为“我要守法”。志愿队不仅送技术、送政策,更传递出环保治理的温度与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