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文化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创造性融入与转化

2025-09-02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王祥宇
  
  乡土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精神根基,承载着中华儿女的价值观念和精神内核。在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与文化自信日益强化的背景下,高校思政课肩负着传承与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艰巨使命。在高校思政课教学实践过程中,创造性融入与转化乡土文化中的家风家训、民俗技艺、乡村治理智慧等元素,使其从静态资源变为动态教材,帮助青年学子在思政学习和价值塑造的基础上,通过系统梳理乡土脉络,进一步深入理解国家发展历程、培育家国情怀。这一探索不仅关乎乡土文化的现代传承,更是高校思政教育守正创新的关键选择。
创造性融入策略
  教学内容选取。乡土文化资源的选取应当紧密结合当地特色,确保其与思政课教学内容高度契合。思政教师应根据课程内容与育人目标,深入挖掘网络平台上具有代表性的乡土文化资源,将其有机融入课堂教学,为学生提供更多思政学习素材,使其更好地理解乡土文化的精神内涵和价值意义。选取资源和素材时,思政教师要评估资源的教育性和时代性,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偏好针对性筛选适配度高的案例和素材,坚决避免简单堆砌案例。教学方法创新。进行实践教学,定期组织学生参观历史遗迹、博物馆等场所,亲身体验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深化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实施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充分利用线上平台向学生展示乡土文化资源,结合线下讨论和互动,进一步提升学生课堂参与的热情和积极性;开展项目式教学,设计以乡土文化为主题的探究项目,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推动学生从“坐中学”向“体验中学”“实践中学”转变。
转化路径
  课程设置转化。一方面,在思政课程中,结合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论与实践,将乡土文化与思政课程有机结合,通过专题式教学,让学生理解乡土文化的丰富内涵,完善自身价值体系。另一方面,通过跨学科课程设计,将乡土文化元素融入文学、历史、经济等其他专业课程,有效发挥课程思政的隐形教育和引导作用。此外,根据当地特色的乡土文化资源开发相应的选修课程,增强课程的吸引力和针对性,有效拓展乡土文化传播与思政教育阵地。校园文化建设转化。在校园内营造浓厚的乡土文化氛围,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以优秀乡土文化滋养学生,培育学生优秀品质。物质文化建设角度,在校园内设立乡土文化展示区域或者地标性构筑物,利用这些空间充分展示地方传统工艺、民俗活动和历史故事等,让学生在学习、生活、娱乐之余接触丰富的乡土文化资源。非物质文化建设角度,定期举办以乡土文化为主题的讲座、展览、节庆等校园活动,邀请在相关领域内有建树的专家、学者、技艺传承人等进校传播乡土文化,以此来激发学生对于乡土文化的兴趣和认同感。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王祥宇
  
  乡土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精神根基,承载着中华儿女的价值观念和精神内核。在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与文化自信日益强化的背景下,高校思政课肩负着传承与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艰巨使命。在高校思政课教学实践过程中,创造性融入与转化乡土文化中的家风家训、民俗技艺、乡村治理智慧等元素,使其从静态资源变为动态教材,帮助青年学子在思政学习和价值塑造的基础上,通过系统梳理乡土脉络,进一步深入理解国家发展历程、培育家国情怀。这一探索不仅关乎乡土文化的现代传承,更是高校思政教育守正创新的关键选择。
创造性融入策略
  教学内容选取。乡土文化资源的选取应当紧密结合当地特色,确保其与思政课教学内容高度契合。思政教师应根据课程内容与育人目标,深入挖掘网络平台上具有代表性的乡土文化资源,将其有机融入课堂教学,为学生提供更多思政学习素材,使其更好地理解乡土文化的精神内涵和价值意义。选取资源和素材时,思政教师要评估资源的教育性和时代性,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偏好针对性筛选适配度高的案例和素材,坚决避免简单堆砌案例。教学方法创新。进行实践教学,定期组织学生参观历史遗迹、博物馆等场所,亲身体验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深化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实施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充分利用线上平台向学生展示乡土文化资源,结合线下讨论和互动,进一步提升学生课堂参与的热情和积极性;开展项目式教学,设计以乡土文化为主题的探究项目,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推动学生从“坐中学”向“体验中学”“实践中学”转变。
转化路径
  课程设置转化。一方面,在思政课程中,结合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论与实践,将乡土文化与思政课程有机结合,通过专题式教学,让学生理解乡土文化的丰富内涵,完善自身价值体系。另一方面,通过跨学科课程设计,将乡土文化元素融入文学、历史、经济等其他专业课程,有效发挥课程思政的隐形教育和引导作用。此外,根据当地特色的乡土文化资源开发相应的选修课程,增强课程的吸引力和针对性,有效拓展乡土文化传播与思政教育阵地。校园文化建设转化。在校园内营造浓厚的乡土文化氛围,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以优秀乡土文化滋养学生,培育学生优秀品质。物质文化建设角度,在校园内设立乡土文化展示区域或者地标性构筑物,利用这些空间充分展示地方传统工艺、民俗活动和历史故事等,让学生在学习、生活、娱乐之余接触丰富的乡土文化资源。非物质文化建设角度,定期举办以乡土文化为主题的讲座、展览、节庆等校园活动,邀请在相关领域内有建树的专家、学者、技艺传承人等进校传播乡土文化,以此来激发学生对于乡土文化的兴趣和认同感。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