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与产业升级如何同频共振
山东高校持续推动学科专业优化、产教融合深化、就业服务升级
2025-09-02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 报 记 者 王原
本报通讯员 林竹 张洪坤
产业升级浪潮中,人才是核心驱动力,人才培养质量与就业体系适配度,直接关乎经济社会发展质效。近年来,山东高校以问题为导向,通过优化学科专业、深化产教融合、升级就业服务等举措,探索出一条人才培养与产业升级同频共振、就业体系与经济转型精准对接的路径。
学科专业优化调整:打造人才供给“源头活水”
青岛科技大学实验室里,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同学们正在调试新型电池储能装置,这套融合课程理论与企业技术参数的实验设备,正是学校对接山东“十强产业”需求的缩影。“今年42个招生专业与‘十强产业’高度相关,占比达65.63%。”副校长罗细亮道出了高校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的努力。
2024年山东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达9.86万亿元,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53.32%,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领域人才缺口显著。省教育厅高校学生处处长梁立波坦言:“部分高校专业课程滞后于产业技术发展,人岗适配度亟待提升,结构性矛盾仍需破解。”
破解结构性矛盾,制度先行。2023年,省教育厅联合多部门印发《山东省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实施方案》,构建起“四个面向”的学科调整机制;2025年,计划优化调整高校20%左右学科专业布点,推动理工农医类学科专业占比超60%,形成“新增一批、淘汰一批”的动态平衡。数据显示,2024年我省新增博士点80%以上为“十强产业”急需学科专业,新增硕士点80%以上为支撑行业产业发展的专业学位点,近3年新增本科专业点80%以上是社会急需紧缺专业。
专业调整不是盲目跟风,而是精准对接需求的系统工程。在山东大学,19个战略新兴专业与47个微专业构成的“优特新”体系,让学生既能深耕专业领域,又能跨界融合。德州学院新增氢能科学与工程等9个专业,撤销5个就业质量不高的专业,服务地方产业发展。“我们要让每个新增专业都对应产业‘痛点’,每个撤销专业都经得起市场的检验。”省教育厅高等教育处处长曾宪文表示,我省通过需求预测机制,定期发布急需学科专业引导清单,让高校在专业设置上有章可循。
产教融合立体实践:搭建人才成长“通途桥梁”
“实习期间,我学会了梳理嫌疑人组织关系网等实战技能。”山东警察学院2022级学生王慕义的感悟,折射出实战化育人的成效。该学院构建的“2+8+N+X”学科专业体系,不仅增设数字警务、警务无人机应用等微专业,还与省公安厅20多个警种合作,共建100余个实践基地。
产教融合是打破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两张皮”的关键。青岛大学与海信集团联合开设“海信班”,选拔研究生进行交叉学科培养。青岛工学院信息工程学院与海尔衣联网共建联合实验室与产业学院,“学研用”一体化的模式,使该校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三年超96%。
就业见习已成为大学生从校园到职场的“缓冲带”。2025届毕业生林曦在烟台正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见习期间,参与智能传感器研发,并成功转正。“见习岗位让企业既能考察人才,又能获得政策补贴,是双赢。”该公司人力资源部部长曲雷说。山东连续三年实施十万就业见习岗位募集计划,2024年开发就业见习岗位16.8万个,组织见习4.2万人,搭建起青年就业的桥梁。
职业技能竞赛成为人才成长的“快车道”。26岁的王明辉凭借全国职业技能大赛金牌,破格成为青岛市技师学院副高级指导教师,并指导学生斩获多项大奖。青岛构建起以职业技能大赛为龙头的竞赛体系,仅市级大赛就吸引34万人参赛,带动岗位练兵340万人次。
就业服务生态重构:激活人岗匹配“一池春水”
“就业指导课让我看清优势,找准定位。”近日,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化学化工学院毕业生小陈收到了企业发来的录用通知。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已将就业指导课纳入必修课。“以往那种模式单一的生涯教育和就业指导课,难以契合实际需求。因此,学校依据不同学科特点开展了适配的就业指导课。”该校学生就业指导中心主任陈文军说。
就业观念引导是破解“就业难”与“招工难”的钥匙。山东将就业教育融入思政体系,鼓励高校开展“求职直通车”“家乡名企行”等活动。德州学院组织“五看”活动,带学生走进县区看项目、看企业。“不少学生因‘重城市轻县域’错失机会,我们就是要打破这种认知偏差。”德州学院大学生就业创业赋能中心主任王祥龙说。
从学科调整到产教融合,从观念引导到人才评价,只有让人才培养跟着产业需求走、就业服务围着市场变化转,才能实现产业升级与就业优化、人才成长的良性循环。正如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志刚所言:“我们将持续深化教育改革,构建高质量就业服务体系,让每一位劳动者都能在产业升级的浪潮中找到自身价值。”
本报通讯员 林竹 张洪坤
产业升级浪潮中,人才是核心驱动力,人才培养质量与就业体系适配度,直接关乎经济社会发展质效。近年来,山东高校以问题为导向,通过优化学科专业、深化产教融合、升级就业服务等举措,探索出一条人才培养与产业升级同频共振、就业体系与经济转型精准对接的路径。
学科专业优化调整:打造人才供给“源头活水”
青岛科技大学实验室里,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同学们正在调试新型电池储能装置,这套融合课程理论与企业技术参数的实验设备,正是学校对接山东“十强产业”需求的缩影。“今年42个招生专业与‘十强产业’高度相关,占比达65.63%。”副校长罗细亮道出了高校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的努力。
2024年山东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达9.86万亿元,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53.32%,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领域人才缺口显著。省教育厅高校学生处处长梁立波坦言:“部分高校专业课程滞后于产业技术发展,人岗适配度亟待提升,结构性矛盾仍需破解。”
破解结构性矛盾,制度先行。2023年,省教育厅联合多部门印发《山东省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实施方案》,构建起“四个面向”的学科调整机制;2025年,计划优化调整高校20%左右学科专业布点,推动理工农医类学科专业占比超60%,形成“新增一批、淘汰一批”的动态平衡。数据显示,2024年我省新增博士点80%以上为“十强产业”急需学科专业,新增硕士点80%以上为支撑行业产业发展的专业学位点,近3年新增本科专业点80%以上是社会急需紧缺专业。
专业调整不是盲目跟风,而是精准对接需求的系统工程。在山东大学,19个战略新兴专业与47个微专业构成的“优特新”体系,让学生既能深耕专业领域,又能跨界融合。德州学院新增氢能科学与工程等9个专业,撤销5个就业质量不高的专业,服务地方产业发展。“我们要让每个新增专业都对应产业‘痛点’,每个撤销专业都经得起市场的检验。”省教育厅高等教育处处长曾宪文表示,我省通过需求预测机制,定期发布急需学科专业引导清单,让高校在专业设置上有章可循。
产教融合立体实践:搭建人才成长“通途桥梁”
“实习期间,我学会了梳理嫌疑人组织关系网等实战技能。”山东警察学院2022级学生王慕义的感悟,折射出实战化育人的成效。该学院构建的“2+8+N+X”学科专业体系,不仅增设数字警务、警务无人机应用等微专业,还与省公安厅20多个警种合作,共建100余个实践基地。
产教融合是打破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两张皮”的关键。青岛大学与海信集团联合开设“海信班”,选拔研究生进行交叉学科培养。青岛工学院信息工程学院与海尔衣联网共建联合实验室与产业学院,“学研用”一体化的模式,使该校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三年超96%。
就业见习已成为大学生从校园到职场的“缓冲带”。2025届毕业生林曦在烟台正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见习期间,参与智能传感器研发,并成功转正。“见习岗位让企业既能考察人才,又能获得政策补贴,是双赢。”该公司人力资源部部长曲雷说。山东连续三年实施十万就业见习岗位募集计划,2024年开发就业见习岗位16.8万个,组织见习4.2万人,搭建起青年就业的桥梁。
职业技能竞赛成为人才成长的“快车道”。26岁的王明辉凭借全国职业技能大赛金牌,破格成为青岛市技师学院副高级指导教师,并指导学生斩获多项大奖。青岛构建起以职业技能大赛为龙头的竞赛体系,仅市级大赛就吸引34万人参赛,带动岗位练兵340万人次。
就业服务生态重构:激活人岗匹配“一池春水”
“就业指导课让我看清优势,找准定位。”近日,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化学化工学院毕业生小陈收到了企业发来的录用通知。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已将就业指导课纳入必修课。“以往那种模式单一的生涯教育和就业指导课,难以契合实际需求。因此,学校依据不同学科特点开展了适配的就业指导课。”该校学生就业指导中心主任陈文军说。
就业观念引导是破解“就业难”与“招工难”的钥匙。山东将就业教育融入思政体系,鼓励高校开展“求职直通车”“家乡名企行”等活动。德州学院组织“五看”活动,带学生走进县区看项目、看企业。“不少学生因‘重城市轻县域’错失机会,我们就是要打破这种认知偏差。”德州学院大学生就业创业赋能中心主任王祥龙说。
从学科调整到产教融合,从观念引导到人才评价,只有让人才培养跟着产业需求走、就业服务围着市场变化转,才能实现产业升级与就业优化、人才成长的良性循环。正如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志刚所言:“我们将持续深化教育改革,构建高质量就业服务体系,让每一位劳动者都能在产业升级的浪潮中找到自身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