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交通“末端”迈向区域枢纽
——东营交通发展观察
2025-08-28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
□记者 李明 通讯员 张飞翔 报道
近日,由中铁大桥局承担施工的津潍高铁东营黄河公铁大桥首对斜拉索顺利完成挂设。
|
□ 本报记者 杨珂 李明
本报通讯员 刘超
一场关乎城市命运、区域发展的交通变革,在东营大地澎湃涌动。
俯瞰这座城市,交通的“筋骨脉络”正舒展昂扬——高速公路贯穿全境,串联起城乡发展的脉搏,农村公路像毛细血管延伸,铺就乡村振兴的致富路;京沪高铁二通道津潍高铁快速推进,高铁梦在黄河尾闾积蓄磅礴之力;港口建设实现跨越突破,东营港迈向亿吨深水大港。
打通“大动脉”:
以“通”为要,织就立体大交通
时间回溯到五年前,东营还身处交通“末端”。“东营地处渤海湾西南岸,虽然区位重要,但长期受制于交通基础设施不足,特别是缺乏高铁通道,与京津冀、长三角等经济区的联系不够紧密。”东营市铁路港航发展中心铁路发展科科长国文浩说。
2025年8月9日,随着568号主塔1号4根短索精准安装就位,由雄安高铁公司负责建设、中铁大桥局承担施工的津潍高铁东营黄河公铁大桥首对斜拉索顺利完成挂设。这一关键节点的突破,标志着主桥斜拉索挂设施工全面启动,为后续钢梁合龙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这座“黄河第一跨”的建设按下了加速键。
对东营人而言,没有一种梦想,比一个城市融入高铁时代更让人心潮澎湃。津潍高铁是国家“八纵八横”高铁网京沪辅助通道和沿海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东营黄河公铁大桥又是全线控制性工程。大桥建成后,将彻底结束东营不通高铁的历史,使山东半岛与京津冀、长三角的时空距离大幅缩短。
“十四五”期间,东营市抓住交通强国山东示范区建设机遇,五年来,累计推进实施总投资1763亿元的77个交通项目,累计完成投资764亿元,年度投资增速位居全省前列,有效发挥稳投资、稳增长主力军作用。
港口建设同样成绩斐然。8月16日,由澳大利亚出发,运载8.8万吨铝矾土的“天秤座”轮经过13天海上航渡,顺利靠泊东营港10万吨级通用泊位,标志着东营港通用码头泊位顺利实现外贸首航。此次泊位的顺利对外启用,对于推动东营港向综合性港口转型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目前,东营港泊位总数由55个提升至61个,10万吨级及以上泊位数实现零的突破,万吨级及以上泊位数由22个提升至30个。“去年港口吞吐量达到9114万吨,距离‘亿吨大港’目标只有一步之遥。”东营市政协党组成员、副主席,东营港经济开发区、东营综合保税区党工委书记郭学峰说。
民航领域同样捷报频传。2024年,东营机场累计完成旅客吞吐量116.3万人次,货邮吞吐量1107吨,同比分别增长9.1%、13.3%,客货主业双双创下历史新高。累计完成运输航班起降10172架次,同比增长3.4%,首次突破1万架次大关。“从东营出发,高峰通航城市达22个,包括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东营机场市场部负责人介绍。
据统计,“十四五”期间,东营市铁路、公路、水路、民航等运输方式客货运量、周转量双双实现同比增长10%以上,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规模以上企业营业收入、营业利润双双实现同比增长5%以上,位居全省前列。今年在全国交通运输系统表彰大会上,东营市交通运输局荣获“全国交通运输系统先进集体”称号。
畅通“微循环”:
民生交通,联通美好生活
交通大动脉不断延伸的同时,城市内部的“微循环”也日益畅通。
盛夏已过,余温未散,东营大地上的建设热情却比烈日更炽烈。在G220东深线东营段(南外环)改建工程现场,吊臂起落、机器轰鸣,这条贯穿城市东西的交通大动脉,正以“加速跑”的姿态向年底西四路以东通车目标全力冲刺。
作为完善区域路网、支撑城市发展的关键工程,G220东深线东营段(南外环)改建工程全长67.3公里,总投资63.25亿元,采用双向六车道一级公路标准,设计时速80公里。“目前S227河辛线(西四路)以东段路基工程完成超六成,桥涵过半,路面施工已启动;S227河辛线(西四路)以西段路基工程也在稳步推进,整体进度符合预期。”G220东深线东营段(南外环)改建工程项目有关负责人介绍。
截至目前,工程累计完成投资26.8亿元,占总投资的42.4%;其中今年已完成投资14亿元,占年度计划的54.8%,为年底路段通车奠定了坚实基础。按照规划,项目计划2025年底前,实现S227河辛线(西四路)以东段交工通车,2026年S227河辛线(西四路)以西段与津潍高铁黄河大桥同步交工。届时,这条东西向交通大通道不仅将大幅提升区域通行效率,更将为城市扩容拓展空间,促进沿线产业、城乡协同发展,成为带动东营城市发展的重要引擎。
交通是城市运转的“血脉”,更是连接民生的纽带。近日,东营区太行山路(黄河路至鱼台路段)改造工程顺利完工并正式通车。这条曾经交通拥堵严重的路段,经过精心改造后,已华丽转身为一条宽敞畅通、设施完善的高品质道路,极大地改善了区域交通状况,为市民出行和区域发展带来了显著便利。
据了解,太行山路(黄河路至鱼台路段)因地处繁华商圈,周边车流量大、人流量密集,且紧邻知名夜市,长期以来交通拥堵问题突出,给市民出行带来了诸多不便。为彻底解决这一问题,本次改造工程对道路进行了大规模拓宽,1000㎡路面面积,将原有的双向四车道升级为双向六车道。改造后的道路视野开阔,车辆通行更加顺畅,极大地提高了道路通行效率,缩短了市民的出行时间。
紧盯群众“急难愁盼”,着力提升交通服务水平,打造“人民满意交通”是东营市一直以来的目标。截至目前,东营市公路里程达9360.891公里,路网品质、人均密度位居全省第一,打响“东营的路”品牌。此外,全市还新增、优化调整城市公交线路167条,开通定制公交59条、专线公交100条、助学公交87条,河口区、垦利区、利津县、广饶县4个县区及东营港经济开发区开通全域免费公交。
迈向“枢纽城”:
面向未来,绘就新蓝图
站在“十四五”与“十五五”的交汇点上,东营交通正在谋划更大的发展格局。
日前,经东营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交通强国山东示范区“东营样板”建设规划(2025—2035年)》正式印发实施。该规划是未来十年东营市交通大建设、大发展、大跨越的纲领性、指导性文件,也展示着东营交通未来蓝图:到2035年,建成三大“东营样板”,即建成通道贯通、网络互联的综合立体交通网“东营样板”;建成立体畅联、效率跃升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服务“东营样板”;建成创新赋能、绿色韧性的交通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东营样板”。
高铁建设是重中之重。津潍高铁东营段正在加紧施工,建成后东营将融入国家高铁“主干网”。“从东营到北京只需1.5小时,到上海也不过3小时,”中铁大桥局津潍高铁先开段东营黄河公铁大桥项目负责人尹红军指着延伸的桥墩说,“这将彻底改变东营的交通区位。”据了解,到2035年,东营市高速铁路里程将达到140公里,普速铁路里程达520公里,铁路总里程达660公里。
低空经济成为东营交通的新亮点。在垦东黄河入海口航空飞行营地上一片热闹场景,低空项目体验区、航空科普区、文创产品展览区等各区域人头攒动。崭新的机库、宽阔的停机坪以及整齐排列的小型飞机,展示着垦东低空经济的蓬勃生机。市民游客或兴奋地体验着低空飞行,或认真地跟在讲解员身边聆听飞行知识,或仔细地挑选着心仪的文创纪念品。
早在2020年10月,东营就已获批中国民航局首批民用无人驾驶航空试验基地(试验区),这一先发优势,为其在低空经济升温后快速切入赛道、拓展多元应用场景奠定了坚实基础。如今,东营又加力低空经济基础设施建设,力争2028年建成总投资6亿元的垦东通用机场,2030年建成总投资15亿元的东营南、广饶、河口通用机场,并全力打造低空新材料(空港)产业园、无人机研发制造产业园、eVTOL研发制造产业园。
此外,根据规划,到2035年,东营将实现高速公路达362公里,公路总里程超10300公里,路网品质、人均密度位居全省第一方阵;东营港泊位总数193个,10万吨级及以上泊位数19个,万吨级及以上泊位数100个,港口吞吐量突破3亿吨,集装箱吞吐量30万标箱;东营机场旅客吞吐量突破200万人次。
“未来十年,我们锚定以建设交通强国‘东营样板’、率先实现交通运输现代化为统领,加快构建起‘公、铁、海、河、空、多式联运’一体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为交通强国山东示范区建设做好标杆典范,为奋力开创高水平现代化强市建设新局面当好开路先锋。”东营市交通运输局局长古金钊说。
如今的东营大地,一幅生动的交通画卷正在黄河三角洲徐徐展开。从交通“末端”到区域枢纽,东营正以交通先行赋能高质量发展,为新时代现代化强市建设提供坚实支撑。
本报通讯员 刘超
一场关乎城市命运、区域发展的交通变革,在东营大地澎湃涌动。
俯瞰这座城市,交通的“筋骨脉络”正舒展昂扬——高速公路贯穿全境,串联起城乡发展的脉搏,农村公路像毛细血管延伸,铺就乡村振兴的致富路;京沪高铁二通道津潍高铁快速推进,高铁梦在黄河尾闾积蓄磅礴之力;港口建设实现跨越突破,东营港迈向亿吨深水大港。
打通“大动脉”:
以“通”为要,织就立体大交通
时间回溯到五年前,东营还身处交通“末端”。“东营地处渤海湾西南岸,虽然区位重要,但长期受制于交通基础设施不足,特别是缺乏高铁通道,与京津冀、长三角等经济区的联系不够紧密。”东营市铁路港航发展中心铁路发展科科长国文浩说。
2025年8月9日,随着568号主塔1号4根短索精准安装就位,由雄安高铁公司负责建设、中铁大桥局承担施工的津潍高铁东营黄河公铁大桥首对斜拉索顺利完成挂设。这一关键节点的突破,标志着主桥斜拉索挂设施工全面启动,为后续钢梁合龙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这座“黄河第一跨”的建设按下了加速键。
对东营人而言,没有一种梦想,比一个城市融入高铁时代更让人心潮澎湃。津潍高铁是国家“八纵八横”高铁网京沪辅助通道和沿海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东营黄河公铁大桥又是全线控制性工程。大桥建成后,将彻底结束东营不通高铁的历史,使山东半岛与京津冀、长三角的时空距离大幅缩短。
“十四五”期间,东营市抓住交通强国山东示范区建设机遇,五年来,累计推进实施总投资1763亿元的77个交通项目,累计完成投资764亿元,年度投资增速位居全省前列,有效发挥稳投资、稳增长主力军作用。
港口建设同样成绩斐然。8月16日,由澳大利亚出发,运载8.8万吨铝矾土的“天秤座”轮经过13天海上航渡,顺利靠泊东营港10万吨级通用泊位,标志着东营港通用码头泊位顺利实现外贸首航。此次泊位的顺利对外启用,对于推动东营港向综合性港口转型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目前,东营港泊位总数由55个提升至61个,10万吨级及以上泊位数实现零的突破,万吨级及以上泊位数由22个提升至30个。“去年港口吞吐量达到9114万吨,距离‘亿吨大港’目标只有一步之遥。”东营市政协党组成员、副主席,东营港经济开发区、东营综合保税区党工委书记郭学峰说。
民航领域同样捷报频传。2024年,东营机场累计完成旅客吞吐量116.3万人次,货邮吞吐量1107吨,同比分别增长9.1%、13.3%,客货主业双双创下历史新高。累计完成运输航班起降10172架次,同比增长3.4%,首次突破1万架次大关。“从东营出发,高峰通航城市达22个,包括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东营机场市场部负责人介绍。
据统计,“十四五”期间,东营市铁路、公路、水路、民航等运输方式客货运量、周转量双双实现同比增长10%以上,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规模以上企业营业收入、营业利润双双实现同比增长5%以上,位居全省前列。今年在全国交通运输系统表彰大会上,东营市交通运输局荣获“全国交通运输系统先进集体”称号。
畅通“微循环”:
民生交通,联通美好生活
交通大动脉不断延伸的同时,城市内部的“微循环”也日益畅通。
盛夏已过,余温未散,东营大地上的建设热情却比烈日更炽烈。在G220东深线东营段(南外环)改建工程现场,吊臂起落、机器轰鸣,这条贯穿城市东西的交通大动脉,正以“加速跑”的姿态向年底西四路以东通车目标全力冲刺。
作为完善区域路网、支撑城市发展的关键工程,G220东深线东营段(南外环)改建工程全长67.3公里,总投资63.25亿元,采用双向六车道一级公路标准,设计时速80公里。“目前S227河辛线(西四路)以东段路基工程完成超六成,桥涵过半,路面施工已启动;S227河辛线(西四路)以西段路基工程也在稳步推进,整体进度符合预期。”G220东深线东营段(南外环)改建工程项目有关负责人介绍。
截至目前,工程累计完成投资26.8亿元,占总投资的42.4%;其中今年已完成投资14亿元,占年度计划的54.8%,为年底路段通车奠定了坚实基础。按照规划,项目计划2025年底前,实现S227河辛线(西四路)以东段交工通车,2026年S227河辛线(西四路)以西段与津潍高铁黄河大桥同步交工。届时,这条东西向交通大通道不仅将大幅提升区域通行效率,更将为城市扩容拓展空间,促进沿线产业、城乡协同发展,成为带动东营城市发展的重要引擎。
交通是城市运转的“血脉”,更是连接民生的纽带。近日,东营区太行山路(黄河路至鱼台路段)改造工程顺利完工并正式通车。这条曾经交通拥堵严重的路段,经过精心改造后,已华丽转身为一条宽敞畅通、设施完善的高品质道路,极大地改善了区域交通状况,为市民出行和区域发展带来了显著便利。
据了解,太行山路(黄河路至鱼台路段)因地处繁华商圈,周边车流量大、人流量密集,且紧邻知名夜市,长期以来交通拥堵问题突出,给市民出行带来了诸多不便。为彻底解决这一问题,本次改造工程对道路进行了大规模拓宽,1000㎡路面面积,将原有的双向四车道升级为双向六车道。改造后的道路视野开阔,车辆通行更加顺畅,极大地提高了道路通行效率,缩短了市民的出行时间。
紧盯群众“急难愁盼”,着力提升交通服务水平,打造“人民满意交通”是东营市一直以来的目标。截至目前,东营市公路里程达9360.891公里,路网品质、人均密度位居全省第一,打响“东营的路”品牌。此外,全市还新增、优化调整城市公交线路167条,开通定制公交59条、专线公交100条、助学公交87条,河口区、垦利区、利津县、广饶县4个县区及东营港经济开发区开通全域免费公交。
迈向“枢纽城”:
面向未来,绘就新蓝图
站在“十四五”与“十五五”的交汇点上,东营交通正在谋划更大的发展格局。
日前,经东营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交通强国山东示范区“东营样板”建设规划(2025—2035年)》正式印发实施。该规划是未来十年东营市交通大建设、大发展、大跨越的纲领性、指导性文件,也展示着东营交通未来蓝图:到2035年,建成三大“东营样板”,即建成通道贯通、网络互联的综合立体交通网“东营样板”;建成立体畅联、效率跃升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服务“东营样板”;建成创新赋能、绿色韧性的交通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东营样板”。
高铁建设是重中之重。津潍高铁东营段正在加紧施工,建成后东营将融入国家高铁“主干网”。“从东营到北京只需1.5小时,到上海也不过3小时,”中铁大桥局津潍高铁先开段东营黄河公铁大桥项目负责人尹红军指着延伸的桥墩说,“这将彻底改变东营的交通区位。”据了解,到2035年,东营市高速铁路里程将达到140公里,普速铁路里程达520公里,铁路总里程达660公里。
低空经济成为东营交通的新亮点。在垦东黄河入海口航空飞行营地上一片热闹场景,低空项目体验区、航空科普区、文创产品展览区等各区域人头攒动。崭新的机库、宽阔的停机坪以及整齐排列的小型飞机,展示着垦东低空经济的蓬勃生机。市民游客或兴奋地体验着低空飞行,或认真地跟在讲解员身边聆听飞行知识,或仔细地挑选着心仪的文创纪念品。
早在2020年10月,东营就已获批中国民航局首批民用无人驾驶航空试验基地(试验区),这一先发优势,为其在低空经济升温后快速切入赛道、拓展多元应用场景奠定了坚实基础。如今,东营又加力低空经济基础设施建设,力争2028年建成总投资6亿元的垦东通用机场,2030年建成总投资15亿元的东营南、广饶、河口通用机场,并全力打造低空新材料(空港)产业园、无人机研发制造产业园、eVTOL研发制造产业园。
此外,根据规划,到2035年,东营将实现高速公路达362公里,公路总里程超10300公里,路网品质、人均密度位居全省第一方阵;东营港泊位总数193个,10万吨级及以上泊位数19个,万吨级及以上泊位数100个,港口吞吐量突破3亿吨,集装箱吞吐量30万标箱;东营机场旅客吞吐量突破200万人次。
“未来十年,我们锚定以建设交通强国‘东营样板’、率先实现交通运输现代化为统领,加快构建起‘公、铁、海、河、空、多式联运’一体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为交通强国山东示范区建设做好标杆典范,为奋力开创高水平现代化强市建设新局面当好开路先锋。”东营市交通运输局局长古金钊说。
如今的东营大地,一幅生动的交通画卷正在黄河三角洲徐徐展开。从交通“末端”到区域枢纽,东营正以交通先行赋能高质量发展,为新时代现代化强市建设提供坚实支撑。